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2012年夏季博弈与经济行为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2年6月23—24日,由山东大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经济研究》编辑部、山东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评论》编辑部、《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山东大学经济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举办的“2012年夏季博弈与经济行为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 RCGEB Summer Workshop: Games & Economic Behavior)在中国青岛举行,会议主题为“博弈与经济行为”。本次研讨会是山东大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er for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RCGEB)发起举办的系列高端国际性学术活动之一,特邀参会海内外专家学者有Economic Theory期刊主编、美国衣阿华(Iowa)大学Nicholas C. Yannelis教授、英国华威(Warwick)大学Herakles Polemarchakis教授、德国比勒费尔德(Bielefeld)大学Walter Trockel教授、日本筑波大学 Mamoru Kaneko教授和Seiken Sai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和山东大学秦承忠教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与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里斯联合分校(IUPUI)Subir K. Chakrabarti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陈勇民教授、加拿大皇后(Queens)大学王汝渠教授、香港城市大学Kenneth S. Chan教授、加拿大卡尔顿(Caleton)大学陈智琦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Yeneng Sun教授、香港岭南大学和山东大学林平教授、美国南加州大学(USC)和上海财经大学谭国富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和山东大学张贤旺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李多哲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Jingfeng Lu教授、加拿大卡尔顿(Caleton)大学和山东大学张健康教授、美国叶史瓦(Yeshiva)大学 Ran Shao博士、英国约克(York)大学鞠源博士等;参加本次研讨会的还有来自中国社科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山东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50余位。本次研讨会围绕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两个方面展开,与会专家学者在两天的时间里讨论交流,充分展示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领域学术研究的国际前沿动态。

一、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

       本次研讨会工作语言为英语,所有发言均用英文。山东大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特聘教授、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终身教授秦承忠主持研讨会开幕式并向前来参会的各国专家学者们表示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主编裴长洪研究员首先应邀向大会做了题为“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主题发言,对全球复杂背景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简明而又独到的解读。裴长洪研究员认为,2012年世界经济基本形势虽然表现为增速下滑,但还很难判定为衰退,全球经济整体呈现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缓中有升、发达国家失业率下降、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增势趋缓、国际大宗商品价位面临新的波动、欧洲债务问题在缓解中持续等特点。裴长洪研究员接着运用大量数据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2012年前4个月投资增速较稳定,消费增速放缓,进出口增速低于预期,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下降,物价涨幅有所回落,房地产调控朝预期发展,这些都表明目前中国经济总体呈现出稳中趋缓的特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食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的深层次矛盾并未有效解决、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小微企业生存仍然困难等问题。
       纳什解是博弈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日本筑波大学Mamoru Kaneko教授在发言中比较了纳什非合作解和“理性化策略”(rationalizable strategies)两种博弈论中的基本理论。这二者试图解决的都是参与者如何在博弈中进行事前决策这一问题。现有文献中对二者在决策结果方面的差异已有很多研究,Mamoru Kaneko教授则重点分析了这两种理论在基本概念和思想方面的差异,以及它们对于博弈论发展与演变的不同影响。Mamoru Kaneko教授对纳什非合作解和理性化策略两种理论的产生进行了回顾,并从规范性定义、博弈结果的预测与解释等方面对两种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比较。Economic Theory期刊主编、美国衣阿华(Iowa)大学Nicholas C. Yannelis教授针对“核”这一博弈论中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发言。Nicholas C. Yannelis教授首先对“私人核”(private core)和“最大最小化核”(maximin core)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进行了阐述,并讨论了两种核理论下博弈结果的差异。在发言的最后,Nicholas C. Yannelis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最大最小化核理论在信息经济学中的应用。德国比勒费尔德(Bielefeld)大学Walter Trockel教授的报告也是从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开始,Walter Trockel教授深入阐述了自纳什(1950,1953)和Raiffa(1951)以来的二人序贯博弈模型中的四个公理,详细分析了这四个公理的适用条件,并比较了纳什解和Raiffa解的异同。
       日本筑波大学Seiken Sai教授以同质的不可分产品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市场配置中的一组竞争均衡结果的结构问题,结果发现,如果有多个竞争性价格,最终均衡数量将是唯一的;而如果存在多个竞争性数量,则最终的均衡价格是唯一的。Seiken Sai教授比较了不同条件下的竞争价格与数量组合的差异,当市场规模逐渐增加时,一组竞争价格会随之转变为唯一的均衡价格。英国约克大学鞠源博士则拓展了传统的多边谈判博弈模型,假设在谈判中其提议被其他参与者拒绝的个体可以组成一个小群体,与其他参与者再次进行谈判,这一假设与传统模型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更加接近现实世界中的情况。鞠源博士设定了三种不同的机制来考察被拒绝者再次加入谈判的后果。这一发言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与会专家认为,这一研究能够应用于很多现实问题,例如国会或者企业股东或者董事会中的提议、结盟和讨价还价问题等,都可以应用鞠源博士的研究框架进行分析。
       排队是最常见的一种稀缺资源分配方式,但众所周知不是一种高效率的方式,排队者等候的时间由于不会有任何产出,因而是一种净损失,韩国国立首尔大学Youngsub Chun教授的发言就是关于排队的损失与效率问题的。当资源需要以排队方式分配时,后面的排队者要付出等待成本,Youngsub Chun教授假设由于个人偏好和机会成本等原因,每个排队者的等待成本各不相同,如果允许等待者之间可以自由进行转移支付,那么是否可以得到一个排队的最优次序呢?Youngsub Chun教授应用了“分组相加”(subgroup additivity)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并对最终资源配置结果和整体福利水平等进行了评价。
       加拿大卡尔顿(Caleton)大学、山东大学张建康教授在发言中讨论了与初时点有关的最优停时(optimal stopping)问题,现有的(动态规划算法中的)高度接触原理无法直接解决这一问题,张建康教授通过引入一种新的转换方法,将与初时点有关的最优停时问题转化成传统的与初时点无关的最优停时问题,从而成功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另外,张健康教授以资产价格泡沫(特别是现阶段中国房地产价格泡沫)为例对这一研究的广泛应用进行了举例说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崔志伟博士研究了在信息单向流动和在传递过程中逐渐衰减条件下的网络动态形成过程。个体通过各种社会和经济网络获得信息、要素等资源,节点是网络中链接不同个体的关键环节,网络的规模和资源获取效率与节点的形成方式密切相关。很多研究表明在网络的形成过程中一个节点应使链接的双方同时受益,崔志伟博士则考察了另外一种可能,即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只会使发起者单方受益,即信息在网络中单向流动,基于这一假设崔志伟研究了在信息衰减条件下的网络动态形成过程。一个网络中的节点数量越多,其承载的信息量就越大,个体就越有可能从中获得最符合自己需要的信息,但个体需要承担的成本也会随着网络节点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个体需要在获得更精确的信息和承担更高的网络节点成本二者之间进行取舍,最终使整个网络达到均衡。
       新加坡国立大学Jingfeng Lu教授探讨了当私人信息存在获得成本时,最优拍卖机制的设计问题,提出了一个“二步制”的最优拍卖机制。这一机制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步是进入权的分配,第二步是传统的私人信息提供问题,这一机制需要同时考虑拍卖人收益最大化和社会整体效率两个方面。Jingfeng Lu教授的模型表明,这一最优拍卖机制存在并且能够实现。山东大学王哲伟博士的发言提出和研究了一个多奖项的“逆向”竞赛模型,在这一模型中获胜者是通过淘汰失败者间接产生的,该模型可以看作传统竞赛模型的一个“映像”。王哲伟博士在发言中给出了这一模型的微观基础和适用范围,并解出了对称均衡解。通过分析他发现,在这个对称均衡中,“最大化头等奖”的规律依然适用; 当奖品相对稀缺时,逆向竞赛模型较之传统竞赛模型能够给参与者提供更强的激励。王哲伟博士的这一逆向竞赛模型能够解释和研究很多现实竞争情形中的淘汰法则(或称排除法则)的应用。

二、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理论的应用

       和其他研究领域一样,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理论也同样源于真实世界,本次研讨会中很多专家在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理论的应用方面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这体现了经济理论强大的解释力和应用价值。美国科罗拉多大学陈勇民教授的研究对象是“折扣定价”(discounting pricing)这一现实中非常普遍的销售策略,回答了厂商为什么不直接以低价格出售,而是先给出一个较高水平的“正常”价格,然后再以折扣的形式降价销售这一问题。陈勇民教授发现折扣定价策略在两方面能够增加理性消费者的购买意愿:首先,由于价格是消费者判断商品质量的依据之一,因此初始的高价格能够将高质量这一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其次,折扣定价能够给消费者传递“价格已经很低”或“价格低于正常水平”之类的信息,从而弱化消费者继续搜寻其他厂商价格信息的动机。陈勇民教授的研究还显示,厂商有动机在折扣定价中进行虚假折扣,即夸大初始价格。
       美国南加州大学谭国富教授的发言也是关于厂商折扣定价策略的,其研究思路来源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针对英特尔公司的一个真实案例。英特尔长期以来一直实行“销量返利”的销售策略,如果客户采购的产品超过一定数量,则英特尔向客户返还一部分货款。联邦贸易委员会认为这是英特尔针对其主要竞争对手AMD的一种不正当竞争手段,会导致客户基于单纯增加从英特尔的采购数量,而不是价格或产品本身的性能与质量来选择产品,因此有碍电脑芯片市场的竞争。现有研究普遍将销量返利策略归结为实现价格歧视或是租金转移的工具,谭国富教授则将其置入一个主导厂商与一个存在生产能力约束的小竞争对手的分析框架内,运用一个三阶段博弈模型分析了主导厂商和小竞争对手之间的定价过程,以及对产量和利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主导厂商的销量返利策略会部分阻碍效率更高但是目前受到生产能力约束的小厂商的市场进入过程,因而对消费者福利和行业技术进步产生不利影响。
       山东大学李长英教授的发言涉及厂商的专利与技术授权策略选择,该研究假设一个专利持有者将一项能够提升产品质量的技术授权以某种方式许可给上游厂商进行生产,而上游厂商再通过一家下游垄断厂商销售产品,上下游厂商之间的产品批发价格则由双方的纳什谈判结果决定。李长英教授的研究发现,在技术本身的创新水平较低和生产厂商谈判能力较弱的情况下,两步收费制的技术许可方式最终会减少整个行业的利润、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水平。对专利持有人而言,按产量收取的许可费要比一次性固定许可费更为有利。
       香港中文大学李多哲教授将博弈论应用于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谈判与决定中,当一名雇员从外界得到一个超过目前水平的工资出价时,他会和现在的雇主进行谈判,以提高自己的工资水平。如果和雇主的谈判协议无法达成,雇员需要决定是跳槽,还是继续留在本企业,后者还会面临两个选择,是接受目前工资水平继续工作,还是以其他方式与现在的雇主再进行新一轮谈判,例如罢工。李多哲教授运用了一个多期重复博弈模型来研究这一问题,结论显示,如果雇主和雇员双方在博弈中都具有足够耐心的话,介于外部较高出价和现行工资水平之间的任何新工资水平都能够最终达成均衡。李多哲教授还发现,外部较高工资出价在博弈达到均衡时实际上对雇主起不到有效的威胁作用,这一结论与其他研究不一致。
       拍卖是博弈论理论中的一个历史悠久的研究领域,加拿大皇后(Queens)大学王汝渠教授发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通过网络而非实体拍卖场所完成的拍卖交易正以极快的速度增长,而网络拍卖中大多带有退款承诺的机制设计,这在传统拍卖中是不多见的,王汝渠教授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在网络拍卖中买方无法实际观察到拍卖品,因此对于拍卖品质量的信息几乎完全依赖于卖方提供,这会导致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退款承诺机制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果买方在得到拍卖品时发现质量与卖方之前的描述不符,则可以要求卖方退款,取消交易。王汝渠教授试图回答的问题是,退款承诺机制的有无是否具有传递拍卖品质量信息的作用。退款承诺机制与价格和广告等其他能够传递产品质量信息的方式存在很大的区别,如果产品质量没有问题,退款承诺机制不会给卖方产生任何成本,因而他们的质量信号传递作用也会有所不同。王汝渠教授用一个二阶价格拍卖模型分析了退款承诺机制的质量信号作用。拍卖品的质量为卖方掌握的私人信息,而拍卖品质量与买方的出价正相关。假设存在两种质量的拍卖品,卖方分别提供两种不同数额的退款承诺机制,买方则借助于不同的退款承诺机制来判断拍卖品质量。卖方会给高质量拍卖品提供高额退款承诺,以区别于低质量拍卖品。王汝渠教授的研究表明,在博弈均衡中,两种拍卖品之间的质量差别越小,卖方需要给高质量拍卖品提供的退款承诺数额就越高,在质量差异很小的情况下,退款承诺需要达到100%才能向买方传递质量差异的信号。
       美国叶史瓦大学 Ran Shao博士在发言中讨论了两个同等规模的异质群体间的匹配问题,同一群体内部每个个体都具有不同特性。个体效用水平由本人和与之匹配的另一个群体成员两个人的特性共同决定。当群体的特性为一维时,这一问题非常简单——首先将两个群体的成员按特性由高到低排序,然后将两个群体成员按排序依次匹配,这种匹配机制相对于不断的随机匹配机制要有效率得多。然而,当群体的特性为多维时,问题就变得复杂。Ran Shao博士讨论了另外一种介于随机匹配和严格排序匹配之间的“粗匹配”(coarse matching)机制,比如,先在两个群体内部根据某一特性分成高特性和低特性两个组,然后在两个群体的高特性分组和低特性分组之间分别进行随机匹配,这种粗匹配相对于随机匹配,会在较大程度上增加预期匹配效率。这一匹配模型应用广泛,能够用于分析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垄断定价、成本分担等问题。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与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里斯联合分校(IUPUI)Subir K. Chakrabarti教授则研究了存在逆向选择和有限承诺条件下的长期最优合同问题。假设每一期合同到期时,双方可以重新就合同条款进行谈判,对方的信息会在每次谈判时得到补充和加强。Subir K. Chakrabarti教授将这一问题放在不完全信息下的重复博弈模型中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唯一的均衡解只可能是双方在第一个时期就将后续每一期合同的条款都提出并进行谈判。
       加拿大卡尔顿(Caleton)大学陈智琦教授在BertrandEdgeworth模型框架下考察了存在生产能力约束条件下厂商横向合并的后果,比较了合并前后的产品价格分布,并讨论了合并将导致价格上
升的条件。关于厂商横向合并的后果,有研究发现,如果合并前的两个厂商都存在生产能力约束,则合并后对产品价格、产量、消费者剩余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等都没有影响,陈智琦教授应用BertrandEdgeworth模型对这一问题再次进行了研究。陈智琦教授首先在传统的Bertrand模型中给每个厂商施加生产能力约束,厂商在合并前的实际产量均已达到生产能力上限。理论上会存在两种均衡,在生产能力很大或很小时厂商会采取纯策略,而如果生产能力处于中间状态时厂商则会采取混合策略。陈智琦教授分别比较了两种情况下横向合并对产量、价格、消费者剩余以及社会整体福利的影响。结果显示,纯策略均衡发生时,合并对产品价格没有影响,而混合策略均衡发生时合并则会导致产品价格上涨和厂商利润增加,因此在存在生产能力约束的条件下,横向合并也很有可能对价格、产量、消费者剩余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等产生重要影响。
       在本次研讨会的最后,山东大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秦承忠教授对两天的研讨会进行了简短的总结,再次对各位专家学者的与会表示感谢,并期待大家继续关注和参与山东大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举办的系列学术活动。
 

       作者简介 曲创、臧旭恒,山东大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山东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250100,电子信箱:qc@sdu.edu.cnxhzang@sdu.edu.cn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