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第二届中国金融教育论坛暨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研究生教育

  在金融经济、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实现中国金融业向知识密集型金融业升级和跃迁,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伴随着金融全球化浪潮的袭来以及中国金融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对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水准、更为专业、更加全面的要求,完善中国金融研究生教育理念和模式,成为时代发展的呼唤。2011年5月22日,“第二届中国金融教育论坛暨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研究生教育峰会”在天津财经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20余所高等院校和10余家金融机构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旨在思考和总结近年来中国金融人才培养经验,深入探讨后危机时代金融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不断加深金融学界与金融业界的沟通了解,进一步建设中国金融研究生教育的交流平台,全面提升国内金融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会议主要议题包括,后危机时代金融业发展趋势和金融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挑战,金融研究生教育转型进程中培养目标的确立,金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以及金融教师团队建设等。

  一、后危机时代呼唤金融研究生教育改革

  国际经济金融形势风云变幻,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对金融研究生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全国第一届金融教育论坛发起人,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裴平教授从世界经济形势入手阐述了其对金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裴平教授认为以2008年8月美国雷曼兄弟倒闭为标志,当代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冲击,2009年9月后,世界经济逐渐复苏,但仍有较大不确定性。立足后危机时代,必须深刻反思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金融市场运行和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和问题。作为金融学教师应从金融专业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对中国金融研究生教育现存问题,以及改革策略进行全面深入地研讨。与此同时,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深度探究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江西财经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院长吕江林教授将此次危机归因为,一方面,当金融创新不断延伸,金融监管、金融调控和金融自控不到位,对宏观金融发展变化没有准确的把握;另一方面,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在向以金融市场为主体的金融体系转变过程中所产生的磨擦;此外,全球经济金融结构失衡也成为重要原因。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蒋岳祥教授,从中国古代哲学入手,深度剖析了金融经营者长期忽略小概率事件,诱发金融危机的机制。

  对此,天津财经大学副校长高正平教授表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取得巨大成就,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从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趋势看,智慧资本愈发成为金融业的灵魂,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成为金融业运作的主要特点;精确化、创新化与工程化是金融业的必然要求;多元化、综合化、全能化是金融业的主流模式。金融业的新特点和新现象,为中国金融高等教育和金融高级人才的培养指明了发展方向。

  针对当前金融研究生教育现存的瓶颈,金融界有关人士突出和强调了金融理念在人才培养和塑造中的重要作用。站在哲学高度上指导金融教育,可能会对同学们的成长产生更多的益处。将哲学运用到金融教育之中,教育理念显得尤其必要。特别是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处理各方面的问题,离不开平衡的理念,包容的理念,承认多元化的理念,而这些理念都对应着哲学里的一些重要原理。外汇管理局综合司李瑶副司长从其长期工作实践中感悟到,金融教育要把握金融发展的趋势,增强金融教育的前瞻性和敏感性,应重点培养金融研究生的三种素质和四种能力,分别是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业务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

  二、中国金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导向

  后危机时代,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的金融人才成为金融领域的翘楚。为了确保研究生各项技能全面协调发展,与会专家学者纷纷从金融研究生教育现状出发,分析教育改革中的问题,提出强化教师梯队建设、提高教育水平等建议,明确了中国金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导向。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叶永刚教授认为,中国金融教育改革在某些方面不尽如人意,没有能够切实提升中国金融教育的质量。首先、研究生免试推荐生制度,将本校培养的好学生送出去。其次、有的学校缩短研究生学制,使研究生在第一年忙于上课,第二年忙于工作,使导师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第三、研究生120%的差额复试制度,会淘汰一些好学生。叶教授进一步示,立足后危机时代的今天,在推动金融教育改革创新的同时,需要牢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在推动改革创新的同时,忽视了金融教育的内在规律,静下心来搞教学,下定决心搞科研始终是金融教育质量的基石。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科带头人王爱俭教授,就金融教育和金融人才培养相对滞后、弱化,提出三点担忧:第一,在传统培养模式下,金融教育或偏重宏观金融、微观金融基础理论的传授,或偏重于银行、保险和证券投资的分专业培养,不能满足后危机时代的复合型人才需求;第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业已将抢占金融人才制高点,作为确立国际竞争力的重点。目前,中国金融人才知识系统整合意识和综合能力较差,成为制约金融业竞争力的瓶颈;第三,较之于发达经济体金融业,中国金融业在创新能力、市场开拓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金融人才的实习、实践都受到制约。

  南京大学裴平教授作为从事金融专业教学科研二十多年的教师,提出了中国金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导向。一是年轻化,要培养和扶持年轻教师,让品德好、业务强和在同行中有较大影响的年轻教师早日成为学科带头人和金融院系负责人;二是现代化,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要符合现代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并与国际著名高校接轨,特别是要加强微观金融、结构金融、资产定价、行为金融和金融伦理等课程的建设,同时让学生能够在现代金融实验室和研究生工作站多做实际操练;三是国际化,要多引进海外高水平师资,多开外语或双语课程,多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多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四是差异化,根据不同培养目标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强化强化金融学博士、学术型硕士的理论功底和基础研究能力,提高金融专业硕士和金融本科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三、培养市场导向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2009年3月26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决定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逐渐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会议审议通过了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杰教授分析认为,学术型人才难以培养出来,但是应用型人才则可以通过训练来造就,并进一步认为,在研究生阶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为可行。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邢天才教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他提出,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的思路是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和创新教育,应按照“知识+能力+人格”的目标,不断探索办学模式和育人模式的创新,初步可以从一元,二元到多元人才的衔接培养上进行考虑。浙江工商大学的钱水土、陈志昂教授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精英式人才培养,金融行业内技术精英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型(金融营销型)人才培养三个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丰富了转型过程中金融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具体目标设置。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吴军教授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做了区分,明确指出应用不等于操作,专业型硕士需要具备分析、涉及、开发、决策等分层次能力,这是对金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丰富的金融培养目标,需要构建多层次、国际化的金融人才培养路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系主任韩立岩教授指出,要建立服务金融发展的金融硕士教育,就需要构建少而精的创新型课程体系,形成多样化的毕业设计。吕江林教授认为,课程体系不是简单几门课程的堆砌,而是需要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了补充。浙江大学应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雪军教授呼吁在金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要主动把心理学等纳入金融学培养的框架,较主动地应对金融学科遇到的冲击。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马亚明教授介绍了天津财经大学金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构想,把金融专业硕士培养与资格考试接轨,目前可以选择的是CFA、CFP和FRM。通过这些课程就可以抵免学分。在毕业论文方面,以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为主。论文答辩时安排一定数量的,在金融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答辩委员。实践环节至少要有半年的时间,要求研究生到金融机构或其他部门调研和实习,并递交课题研究相关的社会实践报告。构思了未来三个培养方向,即私人银行业务经理,融资规划师和金融风险管理师。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主任陆军教授分享了岭南学院的国家化培养思路,首先是MBA教育获得欧洲商学院EQUIS认证,下一步准备参加美国商学院的认证,逐步与国家接轨;其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英语教学的推广。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院长高雷教授也介绍了其国际化培养方式,学校专门分出半年的时候,让学生在境外学习,全英课程开设率在50%,教材是100%用国际主流的全英的教材。山东大学经济学院胡金焱教授则提出,要更大程度的招收外国的学生,通过多元化的学生来源形成倒逼机制,让教师主动的去提升自身的能力,也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融合。

  教师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思维模式是影响教学效果十分重要的因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韩立岩教授表示,从学术硕士到专业硕士,新的发展和变化对现在的教师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也涉及新的教育方法。但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院长宋清华教授指出,当前金融教育中选在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师们上课意愿不够强烈,仅仅满足于完成规定教学任务。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华先生也提出,金融教育的圈子还是相对封闭,高校教师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其根源就是金融学教师普遍与金融实际工作部门脱节,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缺乏直观认识。因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积极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一方面聘请金融实际部门的资深人士担任“实务导师”,另一方面让高校教师到实际部门挂职锻炼一段时间。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闫海峰教授提出校企联合的思路,分为三个联合,第一个是科研联合,教师的纵向课题和金融机构需求的横向课题联合;第二个是老师和管理人员互访的联合;第三个是人才培养联合,创建研究生工作站,实习就业基地的形式得到认可。

  四、中国金融研究生教育需讲述“中国故事”

  回顾过去数年,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快速崛起。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成就、中国模式、中国人物的关注和思索与日俱增,在国际目光纷纷聚焦中国之时,中国不能完全在西方主流金融学教育框架下亦步亦趋,大家一致认为,中国金融教育核心应讲“中国故事”。林铁钢行长开宗明义地指出,后危机时代中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发展到什么阶段,中国还有它的特点、它的机会、它的基础、它的不一样的方式,这些都是中国金融与众不同的地方。因而与会专家学者们纷纷认同,中国的金融教育是时候需要勇敢地讲述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故事。张杰教授主张,中国在理念上应该转变,更加关注中国自己的情况,要挺起胸膛讲述中国故事。过去国门刚刚打开,我们没有经验、都有自卑感,对于西方的理念和技术心怀崇敬。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我们现在缺的不是国外的工具和技术,而是手持无比锋利的工具,却找不到可以砍的对象,砍的公式到处乱飞,成为洋垃圾。在此背景下,如果某些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可以接受没有公式和符号的好文章,可以反映出它的风度和包容性。目前,国外留学生十分希望能够在求学期间,更加了解中国,听到中国的故事,但是由于过度模仿和学习西方,中国学生对中国传统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欠账较多。国内学生们能够掌握英语,但汉语水平下降很快,历史传统教育的留下的硬伤,比补习数学知识难得多。

  武汉大学叶永刚教授认为,目前中国金融学科尚不能称为“正气”的学科,因为中国金融学科缺乏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东西,不太重视自己应该做的东西,而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中国金融学科没有自己的志气和雄心。金融人才需要先进的知识认识和改造中国金融经济。在不断推进微观金融工程化的同时,如何推动宏观金融的工程化,如何将中国的金融问题和金融研究成果植入现代化教材之中,最终使中国金融人才既拥有先进水平的金融技术,又能切实解决中国的金融问题,成为中国金融学界必须反思的重大命题。

  针对这一问题,南开大学马君潞教授认为,金融教育本土化与金融教育国际化并行不悖,并应引发人们的思索。金融教育国际化,暗含的一个假设是中国金融教育应按照什么标准走,金融教育是否存在最高标准?最高标准是什么?最高标准由谁决定?金融教育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实质上就是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质疑。一方面,必须看到这种观点具有合理的内核,中国未来金融学科的不断发展,需要走自己的道路;另一方面,讲述自己的故事,走自己的路,并不一定让我们自己走,一定要让国际上看得懂,需要拥有一个标准,完全脱离标准是不行的。

  五、金融危机开启金融伦理道德教育的反思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学家们在反思危机根源的过程中,纷纷将委托代理链条延长条件下,道德风险的滋生视作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贪婪、短视和铤而走险,积累和放大了金融经济的系统性风险,最终引发全球经济的剧烈动荡和深度调整。南京大学裴平教授指出,全球金融危机对于金融教育的一个重要启示在于当代金融伦理教育的重要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让世人见证了金融业的内幕信息和灰色交易,也让人们认识到华尔街的贪婪和社会中的道德败坏。过去,国内金融学教育在金融伦理道德课程、涉及心理学和认知学等行为金融学课程的开设是比较欠缺的。未来需要全方位地进行课程调整,一方面顺应全球金融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实现和国际化接轨;另一方面,从思想和理念层面上,为学生们构建金融伦理道德的基础,防范于未然。

  中山大学陆军教授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将成为未来中国金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成为美国注册金融分析师协会(CFA)课程的合作伙伴,该协会要求金融课程设置中应该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因此,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重视该课程的讲授,提升学生们对于从业道德规范的重视和学习。陆教授还举例国内曾有一个研究生报考保荐人资格,但是他由于隐瞒了工作经验不符合年限的情况,遭到他人检举,失去了年薪百万的从业资格。这个事件一方面被当作一个案例和教训,用于强化对于学生们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反映出这个研究生没有参透金融业高风险高收益的本质特征,在追求高收益的过程中,忽视了风险的存在。

  江苏大学谭中明教授和河北经贸大学杨兆廷教授一致认同诚信理念、法制观念以及风险意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教育和金融从业中的重要作用。在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综合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之外,需要通过开设金融伦理课程,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强化金融伦理道德教育。

  第二届中国金融教育论坛围绕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研究生教育展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为金融研究生培养问题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分析了最新动态,共谋了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一些大计,对一些方法和模式做了深入探讨,取得丰硕成果,大会主席王爱俭教授总结认为:一、本次会议是一个金融教育改革的盛会,一共有近30个高校和10金融机构参加,发言有26位专家,李瑶司长从金融改革的一线,提出对于金融人才培养的要求;二、本次会议是一个引导金融教育改革的思想盛宴,裴平教授、叶永刚教授、张杰教授等都提出了引领金融教育改革的思想;三、本次会议是一个务实的会议,大家对金融专硕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方案以及操作流程。会议的顺利召开扩大了论坛的影响和知名度,对我国金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信在各高校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中国金融教育论坛一定会越办越好,办出特色。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