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经济学)”在北京举行

20101022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经济学)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源发展”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光伟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词,来自世界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国大学、德国波恩大学、法国巴黎经济学院、以及印度和乌克兰研究机构的几十名专家学者,围绕“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交流,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参与了采访报道。

会议期间,前世界银行副行长弗郎索瓦·布吉尼翁就“国际粮食储备银行”、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局统计部主任陈少华就世界银行的新贫困线标准、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局局长马丁·拉瓦利恩就中国学者王小鲁和国家统计局激烈争论的“隐性收入”等问题,同中外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引起了与会人士的兴趣和热烈讨论。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在主题演讲中指出,目前全球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失衡、金融发展疏离实体经济、金融业治理机制扭曲等“旧患未除”,而国际金融危机和各国非常规措施引起的经济结构扭曲、巨额财赤和通胀压力等“新忧又止”,必须审慎应对。

针对高储蓄、高投资、高出口、高外汇储备、高经济增长率的“中国谜团”,李扬提出了包括调整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以启动国内消费、优化投资结构并树立就业优先目标、有效激活民间投资在内的多方面政策建议。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陈锡文认为,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三农”面临着三大挑战:如何确保农产品供给、如何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如何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针对这些挑战,陈锡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民工荒”卷土重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从人口转变和劳动力供求等角度,结合“刘易斯转折点”理论和国家刺激性投资方案等措施,对中国的“民工荒”问题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加快产业升级和转移、提高劳动者收入待遇、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食品危机和贫困问题

国际农经学会前主席、德国波恩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约阿希姆··布劳恩(Joachim von Braun)在演讲中指出,2007年爆发的全球粮食价格危机先于国际金融危机,20072010年间国际金融危机和食品危机的相互交织,加剧了食品和营养不安全问题,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贫困人口带来了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布劳恩认为,实现食品和营养安全需要健全的组织安排和管理,“当前的世界食品和农业管理系统一片混乱”,应当重新设计全球农业和食品的管理结构,技术领域本身的投资无法解决制度性缺陷。

联合国大学世界发展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托尼·阿狄森(Tony Addison)指出,目前金融、气候变化和食品危机相互交织,每一种危机对贫困和人类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都将危及当代和子孙的前途,全球经济正在经历一个深刻的变革时期,有必要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为应对挑战,各国的社会保障必须更加系统化,社会保障必须同满足贫困人口需求相结合,必须以社会保障抵消自由贸易对穷人的不利影响。

在题为“中等收入国家与中国的贫困标准和贫困发生率”的演讲中,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局统计部主任陈少华(Shaohua Chen)利用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指出,过去几年的食品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减缓了全球减贫的进展。陈少华结合世界银行的新贫困线标准,对中国的贫困和不公平状况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考察,指出2005年以来中国每天消费低于1.25美元的人口数量有所下降,但食品价格高涨以及贫困人口食品支出比例过高,导致中国贫穷率的下降速度减缓。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魏众在题为“中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状况及对策分析”的演讲中指出,改革开放为中国找到了一条快速经济增长的路径,但与此同时收入分配的状况不断恶化。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处于扩大状态,与之相关的是地区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需要从提高劳动者报酬比重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两个方面寻找对策。在全面探讨了微观层面的居民收入差距与宏观层面的宏观分配格局形成原因后,魏众就指导方针、政府考核、间接税减税、工资机制、工会制度和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阐述了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议。

在题为“强化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的演讲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朱玲指出,中国近30年来的快速经济增长在显著减少贫穷的同时,伴随着令人瞩目的收入不均等程度的提高,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朱玲认为,中国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板块分割状况,使得整个体系既有失公平、又损失效率。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应当是“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应以“保基本、广覆盖”为原则,增强社保公平,并借此校正收入和财富的初始分配状态。

在与会专家的主题演讲中,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局局长马丁?拉瓦利恩(Martin Ravallion)以中国的最低收入保障制度(世界上最大和最雄心勃勃的通过现金转移支付的扶贫制度)为例,探讨了以现金转移支付消除贫困过程中的激励机制问题,并对中国低保制度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匹配问题等进行了深入考察。另外,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人口与社会研究所研究员叶夫根尼?普雷皮克(Yevhen Prypik)和印度高校财政拨款委员会主席苏哈迪尔?索拉特(Sukhadeo Thorat),分别介绍了乌克兰和印度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的经验。

讨论与非正式对话:“国际粮食储备银行”、“贫困线标准”和“隐性收入”

在论坛安排的讨论环节和1023关于“收入分配分析方法”的非正式对话中,与会学者围绕一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热门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辩论。面对当前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及其对贫困人口的冲击,前世界银行副行长布吉尼翁向与会学者介绍了国际粮食储备银行的意义和构想,国际农经学会前主席布劳恩就粮食危机的原因、影响和应对策略出做了进一步阐述。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局统计部主任陈少华则结合世界银行的新贫困线标准和中国的贫困问题,同与会学者进行了深入讨论。

201078月份,王小鲁和国家统计局学者曾就中国20089.3万亿元“隐性收入”、5.4万亿元“灰色收入”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辩论,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局局长马丁?拉瓦利恩针对有关争论研究了一套新的分析方法。本届“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特意邀请拉瓦利恩、王小鲁、国家统计局王有捐三方,以及李实等国内外收入分配研究专家,于1023举行了一场“收入分配分析方法”非正式对话会,对话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朱玲研究员主持。在这场非正式对话中,辩论各方立足相关数据和分析方法,展开了热烈而又深入的学术探讨,与会专家学者踊跃发言,高潮迭起。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