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克鲁格曼:微观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
成功预言金融海啸的经济学大师、当今世界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
撰写的入门级经济学原理教科书
本书与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曼昆等经典的《经济学》教材齐名

《微观经济学》
作者:保罗•克鲁格曼等
译者:黄卫平
定价:68.00元
ISBN:978-7-300-10557-4
出版日期:2009-5

我们最需要的是让词来达意,而不是与之相反。
——乔治•奥韦尔,政治和英语语言,1946

克鲁格曼寄语

  罗宾和我认为,在写作本书时我们把奥韦尔(Orwell)的训谕谨记于心。我们想写一部不同类型的教科书,一部把更多的关注置于让学生理解经济模型如何应用于现实世界的教科书。在写作该书时,我们把奥韦尔的原则改为:经济学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而非在写作中体现经济学的技巧。

  我们相信,这样的写作风格反映了我们对读者的承诺:一种从初次学习者的观点组织写作素材的承诺,一种使素材变得吸引人且易读的承诺,一种使探索充满喜悦的承诺。这是有趣的一面。我们相信还有另一面,对教科书作者来说同样是义不容辞的。经济学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分析工具,经济学家中的许多人最初是研究其他学科的(我开始时学习的是历史,罗宾学的是化学)。我们爱上经济学是因为我们相信经济学提供了一个条理清晰地看待世界的角度,这为推动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提供了非常实际的准则(确实这样,许多经济学家都是理想主义者)。但是像对待其他伟大的工具一样,我们也应该小心认真地对待经济学。对我们来说,这种责任感变为一种承诺,即学生应该学会正确运用经济模型,理解它们的假设,既要明了它们的局限性也要知道它们可发挥的积极作用。我们为什么要关心这些?因为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用一个经济模型可以解释世界的一切”的环境中。为了达到通过运用和学习经济学可以更好理解现实世界的目的,学生必须学会正确评价像“权衡得失”和模棱两可这类经济学家们和政策制定者在把他们的模型运用于现实世界问题时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希望这种方法能使学生在参与我们公共经济生活和社会政治生活时,变得更有洞察力也更有战斗力。

  对于那些熟悉我的学术研究内容的读者来说,这种视角看上去大概有些熟悉。我试图集中于对问题的解决,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技术性的东西,我试图使问题简单化,而且我选的话题也对现实世界有重要的意义。为大量没有专业技巧的读者写读物只会进一步强化这种态势。我只能假定:读者开始时对我写的东西并不在意,所以我有责任向他们展示,他们为什么应该关心。所以本书每章开始时我都遵从如下格言落笔,“如果你写的第三句话还没有把读者吸引住,那你就失败了”。我们也知道,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你在其中所能做的一切计算都应是加加减减的基本计算,不要超过这些。你必须对概念做出解释,必须预计到可能的误解并予以避免。最为重要的是,你必须清楚地知道所选的内容和叙述的步骤——不要试图把读者当做填鸭。

  罗宾寄语

  同克鲁格曼一样,我也想写作一本对学生有吸引力但又不会过多牺牲老师讲好经济学应尽责任的书。对于如何写好这本书,我的想法与他类似,但源自不同的方面。这来源于我曾经在商学院讲授经济学的经验。当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表现得不耐烦,通常也会拒选经济学时(所以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估中,他们通常会进行“疯狂报复”),我感到,吸引住学生是多么重要。通过案例教学,我发现:只有当学生能成功地运用这些概念时,才能说他们已掌握了它们。我得到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不要采取自以为是、屈尊俯就的态度。我们作为经济学家总认为那些不善于使用概念思维的人不聪明也不能干。商学院的教学经历告诉我情况并非如此。我的学生中绝大部分既聪明又能干,许多人在工作生活中肩负了许多责任。他们尽管精于解决实际问题,但并没有受过概念思维的训练。我必须学习他们实践技能方面的知识,但也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尚不具备的概念思维是多么重要。尽管我最终回到了经济系,但在商学院讲授经济学时得到的经验教训常留心中,而且我相信,这些因素在写作本书时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本书优势

  尽管我们用了许多溢美之词,但教师选择本书具体的好处体现于何处呢?我们相信本书有几个突出之处,基于下述几点原因,使用本书将使你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变得更容易和更加成功:

  1.各个章节通过实际事例建立直觉。在每一章,我们都使用来自实际生活的事例、故事、理论应用和案例研究来解释概念并激励学生的学习。我们相信,通过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入概念并强化对概念的理解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学生们容易建立起现实生活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此外,我们在全书中一直强调经济模型并非是一种智力游戏,而是政策制定者理解现实世界和解决许多难题的方法,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例、故事、理论应用和案例研究取之于各个方面:个人故事、经济史以及最近的一些历史事件,我们特别强调了国际性的案例。

  2.采用实际数据来说明概念。我们使用的事例经常附有来自现实世界的数据,这样学生就能够明白什么是实际的宏观经济数据,以及这些数据如何与经济模型建立关系。

  3.通过适合教育规律特色的项目设计来强化学习过程。我们精心设置了能对学生真正提供帮助的许多特色栏目。下一节的“学习工具”中,我们将描述这些特色项目。

  4.易读且吸引人的章节编排。我们使用了流畅和友好的写作风格,使得概念容易被接受。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我们总是使用与学生有直接联系的事例,例如,我们让学生思考以下事例:为什么说经济政策制定者的决策对于劳动市场有重要影响?这显然与他们毕业时的就业市场有密切联系。

  5.在容易理解的基础上,本书也为学生未来的课程学习打下了基础。教师选择教科书时经常面临两难选择:容易讲述的教科书会使学生们的知识留下一个较大的缺口,而能为学生未来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的教科书难以讲授。我们努力写出能在两者之间获得最佳匹配但却易于理解的教科书。

  6.可以根据不同的章节概念灵活使用本书。我们意识到,不同教师对于不同的话题和分析工具的细节有不同的偏好,我们在编写本书时考虑到了这点,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我安排。

  本书学习工具

  我们按照同样的特色栏目来安排各章内容。如下的特色设计既有助于吸引学生也会使之学得更有效果。

  本章要点

  为便于读者把握,每章第一页都对本章内容进行了概述,采用了易于复习的表单形式编排,这也是向学生提示关键概念和本章的目标。

  开篇故事

  其他教科书开篇通常是陈述一些经济学现象,但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做法。我们的方法比较独特:每章我们都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开始,而且这个故事会贯穿全章。所选择的故事将会达到两个目的:解释本章涉及的重要概念,激励想继续学下去的学生学到更多。

  我们已经提到过,我们的一个主要目标是通过实际事例建立起直觉。由于每一章都是从讲述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开始,所以学生对素材容易把握。例如,第3章在一个票务紧张的市场环境中讲述供给与需求(我们的开篇故事是“葛瑞兹基的告别赛”)。

  “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案例研究

  除了用鲜活的故事引入主题外,我们在主要的章节中还以更多的事例来做结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研究,被称为“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这一特殊安排为各章节刚刚学过的重要概念提供了一个简短的、有说服力的应用。通过运用刚刚学过的概念,学生们马上就能有所收获。例如,在第6章中,我们使用eBay公司在线拍卖的例子介绍效率的概念(参见151页* “eBay和效率”)。想了解“真实世界中的经济学”的完整名单,请参见关于该专栏的目录。

  “追根究底”专栏

  我们进一步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起直觉。几乎每一章都包括一个或多个“追根究底”栏目,在这些专栏中,当使用经济学概念以意想不到、有时甚至是令人惊奇的方式来分析现实世界中的事件时,读者就会感觉到经济学的作用之大和应用范围之广。这些专栏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尽管经济学被称为沉闷的科学,但其中也有许多有趣的地方。

  例如,在第10章的专栏中,学生们将学到,预算线上的价格如何与体重监督员计划中分配给一个特定食品的点数发挥相同的作用(参见240页“节食的预算约束”)。“追根究底”专栏的完整名单请参见关于该专栏的目录。

  “疑难解答”专栏

  当学生们开始学习经济学时,对一些概念容易误解。本专栏中,我们指出了一些大多数人容易产生的误解并做了纠正以提醒学生。例如,总成本递增与边际成本递增之间的差异。

  贴近学生的图形设计

  对于那些初学经济学原理的学生来说,理解图形的含义是他们常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为了降低难度,本书精心设计了容易为学生理解的大幅清晰的图形。许多图形配有解释说明——采用引人注目的气球标签的样式——并且链接到正文中的概念。图形的标题是对正文中讨论的补充,有助于学生理解他们看到的是什么。

  我们努力使那些图形亲近学生。例如,为了使学生把握一对非常容易误解的概念——沿着曲线的移动和曲线的移动,我们让学生注意两种类型的箭头,移动用;沿着曲线移动用→→→。请参见图3—12和图3—13。

  此外,在每一章有几幅图还有一个标示Web…,这表示这个图形也同时可在网上查到(图形是flash动画形式,可以自己操作)。每一个互动的图形都附带一个对关键概念的测试,以便对学生利用图形提供进一步的帮助。

  大受裨益的图形附录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经济学中的图形如何构建、解释和运用无疑会大受裨益,我们在第2章后增加了一个图形的附录。这个附录非常全面,由于我知道有些学生需要这方面的背景知识,所以我们不想草草解释。我们希望这种较为全面的图形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和理解本书所用的图形,并为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报纸、杂志和其他媒体)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些关键术语的说明

  每一个关键术语除了在正文中给出定义外,还把其定义放在每页的边缘,目的是便于学生学习和复习。(原书最后有索引以及术语表,出于厚度和价格考虑,我们将其放在网站上,读者可去www.crup.com.cn/jingji下载。)

  下章前瞻栏目

  每一章正文都以一个下章前瞻栏目而告结束,这是对下一章做出的简单的概述。用这个方法结束能给学生一种章节还在继续的感觉。

  章末复习

  每一章除在主要各节后设有栏目外,每一章最后也给出一个小结,精炼地列出了本章的关键术语。每一章我们都列出了一组章后练习,目的是检验所获得的直觉和对重要变量进行计算的能力。我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来设计问题,教师应该确信它提供了一种可靠地检验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测验方法。

  本书结构与使用说明

  本书由一系列单元组成,每一单元需要学习的材料都构建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之上,并且为随后展开的单元进行铺垫。这些单元与书中的10个部分一一对应,每个部分由若干个章节组成。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并不需要按照书中呈现的各部分顺序来安排教学。我们认为,一些章节可作为选修学习,并且许多教师会更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章节顺序。因此,我们在各章节的写作中尽可能地融入一定的灵活性,使它们可以在不影响思维连贯的情况下以不同的顺序被用于教学。教师可以通过选择涉及哪些章节和章节涉及的顺序来实现独特的课程安排。我们将在讨论各种可行的教学顺序之后给出各个部分和章节的简短介绍。

  第1部分:什么是经济学

  在导言“生活中的寻常商业活动”中,学生们在周日购物环境中被引入经济学的学习。该章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些基本定义,例如:经济学、看不见的手、市场结构等。此外,它还作为一个经济学概览,为学生们解释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差异。

  第1章“第一法则”介绍并解释了九个原理:四个个人选择原理,涵盖了机会成本、边际分析、动机等概念;五个个人选择相互作用原理,涵盖了交易收益、市场效率以及市场失灵等概念。在后续章节中,我们解释特定模型时会经常应用这些原理。学生们应该明确这九个原理为经济学的全部内容构建了一个连贯的思维基础。

  第2章“经济模型:权衡和贸易”向学生们解释了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通过三个经济模型——生产可能性曲线、比较优势与交易、循环流向图——来分析身边的世界。它向学生们初步介绍了贸易增益和国际比较。第2章附录则为愿意学习数学的学生和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数学和图表知识的介绍。

  第2部分:供给和需求

  第3章“供给和需求”用最新和最吸引人的方式演绎了传统内容:在一个票务紧张的体育赛事中阐述了供给与需求、市场均衡、剩余与短缺等概念。学生们将会了解到球票的供给、需求曲线会对球星的退役决定作出何种反应。

  第4章“市场的还击”涵盖了各种市场干预措施及其结果:价格与数量管制、无效率、无谓损失、超额负担等。通过纽约市租金管制和纽约市出租车驾驶执照等实际例子,将试图控制市场而产生的代价生动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

  第5章“弹性”,欧佩克组织的行动与其在世界石油市场中造成的结果为我们关于需求价格弹性的讨论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在本章中,我们介绍了各种度量弹性的方法并说明了如何应用弹性来评估消费税的影响。

  第3部分:个体与市场

  通过二手书市场和易趣的例子,学生们将在第6章“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中了解市场如何增进福利。尽管本章着重强调了市场效率与无谓损失的概念,我们同样展望了市场可能失灵的情况。

  第7章“决策制定”是独一无二的一章。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制定决策的科学,但入门类微观经济学教材很少强调这方面的知识;此外,其他教材将大部分精力用来阐述决策制定的结果而不是在某环境中应如何制定决策。例如,根据经济学教科书对边际分析的强调,我们发现学生们经常无法分辨哪些是或哪些不是边际分析。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用一整节的笔墨来辨别“或者—或者”和“多少”式决策之间的差异——该差异在后续章节讨论企业产出与进入/退出决策时会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在本章中,我们重申了机会成本概念、全面介绍了边际分析、解释了沉没成本概念,并为一部分教师准备了现值的讲解。这里关于沉没成本的解释会对学生们接下来学习企业短期产出决策产生很大帮助。我们认为这一章是对教学的一个有力辅助,它能使学生们逐渐培养出对微观经济模型思维基础的更深认识。

  接下来:企业还是消费者?你可能会注意到我们将介绍生产者的章节安排在介绍消费者的章节之前。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呢?原因在于我们认为在第7章“决策制定”之后紧跟关于生产者的介绍符合思维延展的自然顺序。学生们在学习了机会成本、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沉没成本之后,进而考察企业成本曲线、产出决策以及进入/退出决策,这样的安排有利于他们的理解。

  我们知道一些教师会对这种安排产生怀疑,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教师主张由于学生更容易理解消费者身份而不是企业主身份,关于消费者的学习应该安排在关于生产者的学习之前。我们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看法,因为我们对学生们的真正期望不仅仅是成为一个消费者,而是像一个理性消费者一样思考——像一个理性消费者一样实现稀缺资源的效用最大化。并且,我们相信在理解了利润最大化之后,学生们更容易理解效用最大化(效用一直是一个难以把握的概念)。

  虽然如此,我们仍然鼓励那些愿意按照传统安排教学———先消费者后企业———的教师坚持他们的想法。我们的安排可以使教师在第7章之后教授第10章“理性消费者”和第11章“消费者偏好与选择”(选修章节)。

  第4部分:生产者

  在第8章“供给曲线的背后:投入与成本”中,我们介绍了生产函数和度量企业成本的各种方法。我们借助学生成绩的例子充分讨论了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差异。第9章“完全竞争与供给曲线”解释了完全竞争企业的产出决策、进入/退出决策、行业供给曲线以及完全竞争市场均衡。我们用通用药物和 2000—2001年加利福尼亚州能源危机等例子对比说明了寡头和垄断行为。

  第5部分:消费者

  第10章“理性消费者”为没有教授无差异曲线的教师提供了对消费者行为的全面分析。该章全面而简洁地介绍了预算线、最优消费选择、边际效用递减、收入与替代效应以及它们对市场需求的影响等方面。例如,学生们会学到预算线与体重监督员计划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第11章“消费者偏好与选择”详尽地介绍了无差异曲线。该章包含了使用边际替代率以及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对最优消费选择的分析。

  接下来:市场与效率还是市场结构?许多教师会认为后面的第12章“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和第13章“效率与公平”是选修内容。对于那些愿意跳过这两章的人来说,下一个领域将是完全竞争之外的市场结构:垄断、寡头以及垄断竞争。第12章、第13章主要为那些愿意进一步介绍微观经济学以及强调劳动市场、福利和公共政策问题的教师所准备。

  偏好传统顺序的教师可能会倾向于按照“第5部分—第4部分—第7部分”的顺序教学,跳过第6部分或者在最后补上。对于那些希望就完全竞争企业产出决策和垄断企业产出决策进行对比的教师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那些按照现有顺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市场结构:完全竞争之外”——进行教学的教师将会在消费者行为、垄断定价、价格歧视、产品差异以及垄断竞争各内容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我们对各章的撰写方式使两种顺序都十分方便。

  第6部分:市场与效率

  第12章“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涵盖了竞争性的要素市场模型和收入分配。该章还涵盖了对劳动市场的调整和替代解释:劳动市场效率工资模型、教育的影响、歧视以及市场势力。我们希望该章为劳动市场竞争性市场模型的力量和限制提供一个平衡而又全面的说明,并为下一章将要讨论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打好基础。对于那些在第11章中教授了无差异曲线的教师,第12章附录为劳动—闲暇权衡和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检验。

  在第13章“效率与公平”中,当我们在单一市场中讨论了效率之后,我们将此问题放置在整个市场经济的大范围内加以比较和对比。有些人可能会对在原理类课程中讨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区别是否必要产生疑问。我们相信这种讨论会加深学生对效率与公平——时常冲突而又确实在局部均衡假设下无法考察的概念——的理解。我们将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的合并作为一个现实例子来讨论德国政策制定者所面临的权衡——他们需要牺牲一些有利于效率的措施来减少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之间的收入差异。学生们将从本章中了解到现实世界政策制定的复杂性——民主如何为了公平而牺牲一部分效率。

  第7部分:市场结构:完全竞争之外

  第14章“垄断”是对垄断的全面论述,涵盖了价格歧视、垄断的福利效率等问题。我们给出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例子,例如戴比尔斯钻石公司、加州能源公司的价格控制以及航空公司的票务定价。在第15章“寡头垄断”中,我们介绍了一次和重复条件下的基础博弈论,以及对弯曲的需求曲线模型的解释。这些模型可以广泛应用于实际例子中,例如农产品公司ADM、一家欧洲维生素卡特尔、欧佩克以及航空业票价之争。在第16章“垄断竞争与产品差异”中,首先呈现在学生们面前的是一个他们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当地购物中心的餐馆。我们继续讨论垄断竞争中的进入与退出、效率考虑以及广告。

  接下来:超过市场边界还是微观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本书下一部分“超过市场边界”是对竞争性市场模型的应用与拓展:第17章“国际贸易”与第18章“不确定性、风险和私人信息”两章都可以作为选修内容。打算跳过其中一章或者全部两章的教师可以直接进入下一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公共政策”。

  第8部分:超过市场边界

  在第2章中,我们用一个国际例子(高工资国家与低工资国家之间的贸易)全面地展示了贸易增益和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之间的差异。第17章“国际贸易”在此基础上展开。这一章包括了对比较优势的概述,追踪了比较优势的来源,考虑了关税与配额,并探索了贸易保护的政治学意义。在这一章中,我们还就当前的热点问题——关于从低收入国家进口产品的争议——进行了深入分析。

  许多人会因为在一本原理类教材中遇到第18章“不确定性、风险和私人信息”而感到惊奇——“对初学者来说这些材料是不是太难了?”也是正常的反应。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解释,绝大多数学生会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在边际收益递减概念的基础上仔细并系统地解释对待风险的态度。这使我们能够分析简单的竞争性保险市场,检验多样化的收益与限制。随后是借助柠檬(二手车)市场和授权加盟两个例子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条件下关于私人信息的详尽阐述。我们相信教师们会吃惊地发现教授这部分材料非常容易,并会发现这些内容可以大大地启发学生将经济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第9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公共政策

  第19章“外部性”涵盖了消极的外部性以及解决方案,例如科斯私人交易、排污税和一系列可交易许可。我们同样考察了积极的外部性,例如技术外溢以及产业政策结论。第20章“公共产品与公共资源”在开篇就用恶臭如何促使伦敦市民建设公共下水设施这个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会学到如何在两个层面——排他性和竞争性——上将产品分成四类(私人产品、一般资源、公共产品和人造稀缺产品)。通过这里的讲解,他们可以逐渐理解为什么一些产品而不是另一些产品能够通过市场进行有效配置。

  第21章“税收、社会保险和收入分配”开篇回顾了税收负担和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思考。之后,这一章检验了税收结构、目前的税收政策以及美国的公共支出。后续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的起源和这些因素对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政策的影响。从这章开始,学生们将逐渐领略到政策制定者们所面临的难题——如何解决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问题。

  第10部分:市场新方向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只有一个章节,第22章“技术、信息产品和网络外部性”。

  尽管第22章提供了实际经济模型和相关案例,我们相信它仍会为教师和学生们带来乐趣。从在网上分享音乐文件开始,这一章介绍了信息产品、网络外部性等概念并分析了它们引发的有效定价问题。我们讨论了网络外部性为管制政策带来的标准模式和模糊应用。学生们会通过苹果电脑和微软的例子来了解这些问题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

  本书的三种大纲

  必修与选修

  如前文所述,我们认为本书中的部分章节可能会被视为选修。下面的目录对必修章节与选修章节进行了区分。我们对选修章节加以注释,说明它们所涵盖的内容,以便你将感兴趣的部分融入学习之中。

  大纲选择

  为了说明教师如何使用这本书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我们设计了三种可行的大纲,这些大纲介绍了本书的多种使用方式。

  ● 传统大纲(消费者在先,生产者在后)
  ● 公共政策与福利大纲(包括要素市场与效率)
  ● 应用微观经济学大纲(包括国际贸易、不确定性、风险以及私人信息)

  我们提供了一个基于决策的大纲。传统大纲和基于决策的大纲之间的差异主要集中于第4部分和第5部分的顺序。倾向于先介绍“消费者”再介绍“生产者”的教师可以选择传统大纲;倾向于强调决策制定的教师可以先介绍“生产者”再介绍“消费者”,按书中顺序教授第4部分和第5部分。

  此后,教师可以直接跳至第7部分,教授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等内容。但是,愿意强调国际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工具或公共政策(应用微观经济学大纲或公共政策与福利大纲)的教师可能会在讲授第7部分之前讲授第6部分,第6部分涵盖了要素市场和经济效率问题。第7部分之后的第8部分由分别介绍国际贸易和风险与私人信息的两章构成,采用应用微观经济学大纲或公共政策与福利大纲的教师可能会教授第8部分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其他教师可能会选择直接跳至第9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外部性、公共产品、一般资源和税收政策等问题。最后的第10部分只包括第22章,该部分主要介绍网络外部性,适用于各种大纲选择。但是,这一部分对那些愿意关注公共政策的教师和学生显得尤其有帮助。

必修章节和选修章节:

必修

概览
第1章 第一法则
第2章 经济模型:权衡和贸易
第3章 供给和需求
第4章 市场的还击
第5章 弹性
第6章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第8章 供给曲线的背后:投入与成本
第9章 完全竞争与供给曲线
第10章 理性消费者
第14章 垄断
第15章 寡头垄断
第16章 垄断竞争与产品差异
第19章 外部性
第20章 公共产品与公共资源
第21章 税收、社会保险和收入分配

选修

导言 生活中的寻常商业活动
第2章附录 经济学中的图形
这一章对经济学中所需的图表和数学知识进行了全面复习。
第7章 决策制定
帮助学生们理解在各种环境中制定决策的独特章节,涵盖了边际分析和成本收益分析。与第6章紧密结合,并为后续章节中的经济模型打好基础。
第11章 消费者偏好与选择
这一章为愿意教授无差异曲线的教师提供介绍消费者行为的机会。
第12章 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
第12章附录:劳动供给的无差异曲线分析
这一章为那些愿意深入探讨的教师们准备了劳动市场的效率工资模型、教育的影响、歧视以及市场力量等话题。附录介绍了劳动—闲暇权衡以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第13章 效率与公平
这一章在市场经济的大范围内考察效率问题。使学生们对时常对立的两个目标即效率与公平进行深入思考。特别适用于愿意强调福利和公共政策问题的教师。
第17章 国际贸易
这一章包括了对比较优势的概述,追踪了比较优势的来源,考虑了关税与配额,并探索了贸易保护的政治学意义。这一章与第2章所介绍的内容息息相关。
第18章 不确定性、风险和私人信息
这一章主要解释了对待风险的态度,探索了多样化的收益和局限,并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情况下考察了私人信息。
第22章 技术、信息产品和网络外部性
这一章向学生们介绍了如何使用经济模型分析信息商品,对教师和学生们都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三种可行大纲

传统大纲

第1部分
第1章 第一法则
第2章 经济模型:权衡和贸易
第2章附录 经济学中的图形
第2部分
第3章 供给和需求
第4章 市场的还击
第5章 弹性
第3部分
第6章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第7章 决策制定
第5部分
第10章 理性消费者
第11章 消费者偏好与选择
第4部分
第8章 供给曲线的背后:投入与成本
第9章 完全竞争与供给曲线
第7部分
第14章 垄断
第15章 寡头垄断
第16章 垄断竞争与产品差异
第9部分
第19章 外部性
第20章 公共产品与公共资源
第21章 税收、社会保险和收入分配

公共政策与福利大纲

第1部分
第1章 第一法则
第2章 经济模型:权衡和贸易
第2章附录 经济学中的图形
第2部分
第3章 供给和需求
第4章 市场的还击
第5章 弹性
第3部分
第6章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第7章 决策制定
第4部分、第5部分,或第5部分、第4部分两种顺序均可
第6部分
第12章 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
第12章附录 劳动供给的无差异曲线分析
第13章 效率与公平
第7部分
第14章 垄断
第15章 寡头垄断
第16章 垄断竞争与产品差异
第8部分
第17章 国际贸易
第18章 不确定性、风险和私人信息
第9部分
第19章 外部性
第20章 公共产品与公共资源
第21章 税收、社会保险和收入分配
第10部分
第22章 技术、信息产品和网络外部性

应用微观经济学大纲

第1部分
第1章 第一法则
第2章 经济模型:权衡和贸易
第2章附录 经济学中的图形
第2部分
第3章 供给和需求
第4章 市场的还击
第5章 弹性
第3部分
第6章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第7章 决策制定
第4部分、第5部分,或第5部分、第4部分两种顺序均可
第6部分
第12章 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
第12章附录 劳动供给的无差异曲线分析
第13章 效率与公平
第7部分
第14章 垄断
第15章 寡头垄断
第16章 垄断竞争与产品差异
第8部分
第17章 国际贸易
第18章 不确定性、风险和私人信息
第9部分
第19章 外部性
第20章 公共产品与公共资源
第21章 税收、社会保险和收入分配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