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定量文章很好写、很好发?

相信不少从事定量研究的朋友都遇到过如下评论:你们搞定量的文章好写,也容易发。多数时候,我只能莞尔。本期则简单回应下这一评论。

首先看“易发表”。由于此类评论的潜在参照类是定性研究文章,因此我简单比较定量和定性文章的发表情况。据初步统计,《社会学研究》2015年6期共发表论文61篇,其中定量22篇,定性24篇;《社会》2015年6期共发表论文56篇,其中定量23篇,定性20篇。可见在社会学顶级中文期刊上,定量与定性文章基本是平分秋色。更遑论诸多社科综合类期刊上难觅定量文章之踪迹。

其次,论“很好写”问题。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有关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两句诗的评论颇适用于定量研究。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向为人所称道,是王安石修辞技巧的名例。“护田”和“排闼”都从《汉书》里来,所谓“史对史”,“汉人语对汉人语”,整个句法又是从五代时沈彬的诗“脱胎换骨”而来。可是不知道这些字眼和句法的“来历”,并不妨碍读者了解这两句的意义和欣赏描写的生动;我们只认为“护田”“排闼”是两个比喻,并不觉得是古典。所以这是比较健康的“用事”例子,读者不必依赖笺注,也能领会,符合中国古代修辞学对于“用事”最高的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钱钟书,2002:76)

同理,定量方法仅是技巧,真正合适的方法和模型往往大巧若拙、不以模型之复杂和高深为要。因此,定量文章远非通常所认为的找个数据、跑个模型、报告个结果就完事了。谢宇(2006:7)就曾指出“仅有量化并不等于科学推理,事实上,量化反而可能会引人误入歧途”。

好的定量分析文章应化繁为简,让不懂社会统计学之人也能看懂文章在谈什么。不少定量学人正逐渐减少在论文中铺排数学公式。数学无疑是最精确的语言,但社科定量论文主要是运用既有的公式和模型,故可用文字和逻辑阐述替代。这些文字性的逻辑阐述通常来自希望进行检验的理论和想法。

没有理论的定量分析不免枯燥和无聊,而理论和想法若无扎实的经验基础,则难以令人服膺。何炳棣回顾其美国求学经历时写道:“我还选了匈牙利访问教授Karl Polanyi(就是写《大转型》那个波拉尼)的经济史,此课偏重观点和理论,很少讨论重要西方经济数据和史实,所以数周之后我即不再上课听讲……但这门课对我也有长期影响,终身对提出观点和理论而缺乏坚实数据和考证的经济史专刊和论文不肯轻易接受” (何炳棣,2009:220)。“坚实数据和考证”无疑囊括定量和定性两类资料,而理论与想法更无定量定性之轩轾。

絮叨千言,只是想说定量分析论文并不好写,至少不是很多人想象地那么容易。

何炳棣,2009,《读史阅世六十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钱钟书,2002,《宋诗选注》,北京:三联书店。

谢宇,2006,《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