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中国近代经济史(1937-1949)结项

2014年11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A类课题《中国近代经济史(1937-1949)》结项会在经济研究所举行,与会者有院科研局领导、所科研处负责人、鉴审专家、课题组成员等。课题负责人汇报了课题的进行和完成情况,报告经费使用情况,详细介绍了最终成果,两位鉴审专家先后发言对课题成果进行了评价,院科研局领导也对课题成果进行了评价。

《中国近代经济史(1937-1949)》项目于2006年立项,原定于2010年结项。课题类别为院重大课题A类,课题编号280。课题由王洛林先生主持,课题组成员14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刘克祥、陈廷煊、刘兰兮、史志宏、徐卫国、袁为鹏、徐建生等为课题组主要成员,亦邀请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从事经济史研究的部分同行合作。

从2007年开始,课题组成员着手进行专题研究,发表阶段性成果,为最后形成专著书稿展开基础性准备工作。经初步统计,课题阶段性成果较为丰富,有相关专著9部、论文49篇、其他形式成果11篇,总篇幅在1000万字左右,涉及到课题内容的各个方面。2010年后,由专题论文进入全书撰写阶段,并形成现有课题最终成果为80万字的专著一部。2014年11月课题完成结项。

《中国近代经济史(1937-1949)》课题的研究对象为1937-1949年的中国经济史,研究目的是对该时间段的中国经济作出精准描述和深入研究。

课题成果分为导言和正文两大部分,共80万字。

导言是全书的总纲,从中国经济所处的国际环境、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和中外经济关系、农业生产力的停滞及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制约等三个大的方面,在全书研究的基础上,对1937-1949年间中国资本主义的生存环境、发展演变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成长壮大加以阐述。由于本时段是近代经济史的最后阶段,导言对整个近代中国的相对应的情况及其变化做了适当的回顾和扼要的总结。

课题成果的正文共分十章,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变局”作为首章开篇,其后依次以工矿业、农业与农村经济、交通运输业、商业与市场、财政与金融业、外贸外债为第二至第八章,由于农业与农村经济内容较多,占了两章的篇幅。革命根据地经济和解放区经济分别为第九章和第十章。章节的设置是依照1937-1949年这一历史时期的特殊性,采取以经济领域各部门行业为纵向线索(即经线)、以经济期间(从抗战到内战)和经济空间(战时各区域划分)为横向线索(即纬线)来构建论述顺序。各章以行业、部门来划分,新民主主义经济部分(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经济)设置专章;而具体到各节和子目的展开,则主要根据历史阶段和区域划分来依次进行。同样的,由于本时段是近代经济史的最后阶段,各章节在论述上也包含了适当回溯和扼要总结的成分。

课题成果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日伪占领下的战争经济和殖民掠夺经济、抗日后方和国民党统治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革命战争中不断成长壮大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有五项重要内容: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和中华民族的惨重损失、步履维艰的民族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的空前膨胀和资本主义的结构变化、国家垄断资本的崩溃和新民主主义的胜利、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及其给新中国的遗留和启示。

课题成果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成果的导言指出:①中国近代经济史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起点,它首先是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宰割的历史,是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历史。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宰割以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略和疯狂掠夺达到极致。伴随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资本主义新式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大发展。但是,直到近代史落下帷幕,资本主义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的主要经济成分。因此,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而又不能顺利和充分发展的历史;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就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主线,是研究成果的中心线索;②关于中国经济所处的国际环境,1937年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中国资本主义生存环境极端恶化。近代经济史表明,经济落后必然挨打,中国要想摆脱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奴役,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因此,中国资产阶级从它出生后就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喊。但是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政权又是顺利发展民族工商实业的最大障碍。不扫除这两大障碍,就不可能实现发展实业、改变落后面貌的目的。这个历史使命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③关于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和中外经济关系,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两个基本方式,对外贸易中的长期不等价交换造成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价格剪刀差特征,而外国投资对本国近代产业的促进作用极其有限。1937年后,日本帝国主义从侵占中国东北到全面侵华战争,打破了原有的中外经济关系的格局。它排斥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妄图实现对中国的独占,把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的对华经济侵略,变本加厉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生产、资源和财富的全面统制和无限制掠夺。虽然其最终以可耻的失败而告终,但也打断了中国原有的初期工业化进程,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中国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使得由贫穷走向富强的经济发展前景越加遥不可期;④关于农业生产力的停滞及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制约,近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变化是局部性的,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倒退。从全国范围看,无论农业生产条件、生产结构、单位面积产量,还是农业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都无突破性进展,因而不可能为资本主义新式工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和工业品销售市场,从根本上制约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⑤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伴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解放区中“以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为领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在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下,城乡经济无可挽回地急速衰退。同时,由于新民主主义经济适应了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它得以不断成长、壮大起来。随着中国大陆的解放,新民主主义经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最终取代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中国经济挣脱了近代国内外环境的沉重压迫和层层束缚,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课题采取以各方面的专题研究为基础,最后形成专著类成果的研究方式,各专题研究有一些独到之处,如①对封建租佃制度的深入探讨,揭示封建经济制度对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阻碍作用;②从生态经济视角研究东北农村土地关系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助于分析本期农村经济的凋敝破产;③通过日本对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入侵与垄断,进而全面揭露日本侵略者以战养战的战争经济的企图和对中国经济的巧取豪夺;④还有对近代中国资本市场,包括证券市场、民间金融资本市场的整体考察和总结性的评价,从资金运行角度对近代股份制企业制度的探讨,对于乡村建设运动的个案研究等等,都堪称课题成果的特色和亮点。

《中国近代经济史(1937-1949)》课题是经济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系列研究的“收官之作”,这一基础学科研究成果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它不仅是综合史和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也为其他专门史、专业史、行业史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在应用价值方面,它不仅是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教材,而且会为我国当前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和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在11月25日召开的课题结项会上,课题负责人之一徐建生研究员介绍了课题立项以来的进行情况以及经费使用情况,并详细报告了最终成果的构成、主要内容、创新点、主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鉴审专家之一林刚研究员认为,现有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一般都以鸦片战争开始,止于1937年,1937年之后的经济史研究则相录欠缺,尤其是涉及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牵涉面广,问题复杂,研究难度相当大,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开创性,这一时段的经济史研究,资源按集的难度很大,不仅存在多年的战争状态,而且涉及不同的区域(日占区、国统区、解放区)、不同的经济政治体制,不同的政策,十分复杂,变化莫测,本课题克服困难广泛收集资料十分可贵,本课题观点鲜明,对日本帝国义的疯狂侵略破坏的揭穿,很有现实意义;对国统区官僚资本侵夺民营资本的讨论,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之后社会主义经济的诞生;课题的研究方法也是多元的,历史学的、经济学的、生态学的、军事的、财政金融的、多方面研究而不片面;本课题关注的问题也是多样的,不仅有经济问题,还讨论了政治、生态、地理区位、市场、中外关系等问题。林刚研究员还建议在书中加强对手工业的讨论,以及对各区域的经济联系的分析。

鉴审专家赵学军研究员发言认为,他作为研究1949年之后新中国经济史的学者,一直期待能看到之前百年经济历程的经济成果,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新中国的发展。本课题很有挑战性,下了很大功夫,创新点颇多,资源来源很广,这一成果也很有现实意义,有助于纠正学术界的某些否定革命的偏向。赵学军研究员还希望,课题组能进一步理顺各种经济中如何发展出新民主主经济的脉络;经济总量方面,战争损失方面也需有一个估算。

院科研局领导对课题的研究进程和成果也给予了肯定。最后,课题组成员对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支持表示感谢,并争取在精心修改后能出版精品。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