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金融创新理论新范式——一个基于创新过程的视角

  2008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国内3个影响力最大、会员最多的经济学专业网站:中国经济网(www.ce.cn)、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www.efnchina.com)和人大经济论坛(www.pinggu.org)携手,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以“我读人大社经济学书”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本文获优秀奖。

  对金融创新最为普遍的理解是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归纳起来对于金融创新理论的理解有三个层面。第一,宏观层面的金融创新将金融创新与金融史上的重大历史变革等同起来,认为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每项重大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创新。从这个层面上理解,金融创新的时间跨度长,将整个货币信用的发展史视为金融创新史,金融发展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视为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包括金融技术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服务与产品的创新、金融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金融服务业结构上的创新,而且还包括现代银行业产生以来有关银行业务、银行支付和清算体系,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乃至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制度等方面的历次变革。第二,中观层面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中介功能的变化,它可以分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制度创新。从这个层面上,可将金融创新定义为,政府或金融当局和金融机构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在金融过程中的内部矛盾运动,防止或转移经营风险和降低成本,为更好地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标而逐步改变金融中介功能,创造和组合一个新的高效率的资金营运方式或营运体系的过程。第三,微观层面的金融创新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将金融创新看作是组合和分解的过程,新的金融产品不过是金融工具在某些一般性组合上的变化。无论那个层次上的理解,对金融创新理论探讨的文献大部分对创新状态进行描述,并试图对金融创新产生的因素进行挖掘。如西尔伯(1975)认为在公司有约束的最大化条件下,竞争刺激公司寻求新型政策工具,因此,新的金融工具或实务就会被创造出来。凯恩(1977)针对美国银行业市场进行研究,描述了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之间永不停息的斗争,提出了金融创新于监管的辩证法观点。

  然而,创新是在一个比金融业研究者通常所假设的还要动态化的环境中被发展、采纳和扩展的。缺乏金融创新的经验性研究限制了我们发展金融市场中创新行为的竞争模型和创新时机模型的能力。为了突破这一限制,菲利普•莫利纽克斯(Philip Molyneux)和尼达尔•沙姆洛克(Nidal Shamroukh)将研究立足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该理论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初始条件和结果的对应关系。莫利纽克斯对欧洲的银行业有很深的研究,同时担任多家金融机构的顾问。沙姆洛克是金融工程师,专门负责资产组合和风险管理的技术开发和咨询。他们合作完成了《金融创新》一书,试图揭示金融创新的过程,而不仅仅停留在创新动因的讨论上。他们在研究金融创新时,始终强调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立足于现实金融产品的创新过程,而没有拘泥于经济学供求分析范式。

  莫利纽克斯和沙姆洛克很好地揭示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完整过程,特别细致地刻画了创新采纳和扩展带来的金融行业的变化,开创了审视金融创新基于创新过程的新视角。创新主体试图寻找一个最优研发支出,从而导致创新时机和创新数量的变化。如果创新主体做出了某种创新,创新的采纳和扩展就成了创新过程的主线。创新主体的异质特征和攀比效应等外在因素共同导致了潜在采纳者的决策。金融创新是一个发展、采纳和扩展的动态过程,其中竞争者是互动的,信息外部性和网络外部性促使潜在竞争者可以通过模仿来实现创新采纳,从而导致原先的创新逐步扩散,形成整个行业的创新。最优采纳时机的决策就是对创新利润的追逐,一旦参与创新的机构达到一定数量,就会给没有参与创新的机构带来压力,迫使它们必须加入到创新行列。在这一创新发展、采纳和扩散的过程中,机构的规模和范围等特征通过竞争起着重要作用,竞争会消耗创新的超额回报,同时又会促进创新。通过对票据发行便利和垃圾债券两种金融产品进行经验实证,作者进一步证实了金融创新新视角的逻辑框架。

(《金融创新》,菲利普•莫利纽克斯、尼达尔•沙姆洛克 著,冯健等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