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济学家3件事情——谈经济学教材建设的重要性

第1件事情:发现知识。也就是得到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最重要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与科学成果。

  第2件事情:传播知识。也就是通过教学让更多的人掌握这些经济学知识。

  第3件事情:应用知识。也就是应用经济学知识于中国实践,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第1件事情应当主要由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来完成。第2件事情应当主要由高等院校的教师来完成。第3件事情应当主要由政府部门、企业部门等等实际部门的决策人员来完成。学习与传播知识是发现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基础。一个人有了丰富的知识,打下的坚实的根基,才有可能得到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并且为实际部门设计出好的政策。我们应当努力成为“顶天立地”的经济管理工作者。所谓“顶天”,指的是能够解决最尖端的理论问题。所谓“立地”指的是能够脚踏实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能具备“顶天立地”的高大身驱。许多人之所以只能称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经济学家,是因为他们没有具备坚实宽广的基本理论知识。毫无疑问,搞好教学工作,并且编写出好的教材是掌握丰富知识的基本保证,是发现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基础。目前我国经济学领域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许多经济学工作者对国家经济的实际运行不断发表出自己的见解(所谓的“发出声音”),绝大部分见解都是通过对实际事件的观察与思考之后,再利用初级的经济学知识而得到的。有不少见解应该说是好的见解。但是,我们还应该有其它更好的见解。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掌握了更加深入的经济学知识,就有可能设计出凭直觉以及初级的经济学知识难以发现的经济政策与经济见解。举个例子来说,西红柿与苹果都是好的水果。但是种植西红柿从播种到收获仅仅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而种植苹果从播种到收获则需要几年的时间。如果一个果农急功近利,那么他只能收获到西红柿。做学问也是这样,“板凳要坐十年冷”,在这十年的时间当中,只能看着“苹果树”在生长而没有任何的收获,但十年之后,就会源源不断地结出硕果。目前在我国经济学领域,可能缺少“苹果型”的经济学家,而更多的是“西红柿型”的经济学家。

  目前我们的口号是“科教兴国”,某些著名的科学家建议将这个口号改为“教科兴国”。也就是说,无论是要建设一流的国家、运营一流的企业还是要创办一流的大学,教学工作是基础,应当摆在第1位。而对于教学工作来说,最重要的是编写出好的教材。无数的教师在为此作出不懈的努力,作者所编写的这一套系列教材《清华数量经济学应用教程——从入门到前沿系列》正是这平凡工作中的一个部份。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