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动物精神:重新挖掘“凯恩斯”

\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所关注的核心,便是人类的理性行为。经济主体在给定偏好、约束下的最优化选择,是所有经济学分析的起点。在这个分析框架中,人类行为一如精密的机器,总是能根据环境和自身需要做出最有效的决策,不但可以给自己创造最大的效用,也能间接地为他人带来好的结果。由个人行为加总而成的市场行为,也因此能在整体上保证资源利用的效率和人们福祉的提高。“无形之手”之说,由此而产生,并成为了经济学的主流观点。

  不过,现实却时时出现对“无形之手”的背离。经济波动、经济危机、大规模失业,凡此种种的“市场失灵”现象,都很难从斯密传统中获得令人满意的解释。也正因为此,在上个世纪中,经济学家们从不同方面,对古典经济学进行了补充和修正,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也提高了人们对“市场失灵”问题的认识。不过,这些研究在根本上并未脱离理性决策的基础,更多地,只是涉及了对约束条件的修改和放松。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这种针对约束条件的修正,仍不足以解释诸多的失灵现象。跳出理性分析的框架,将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些非理性的因素引入到经济主体的决策,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这是一种不同于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的行为经济学方法,也是《动物精神》一书两位作者所推崇的理念。

  “动物精神”一词的使用要追溯到凯恩斯。在其所著的《货币、就业与利息通论》一书中,凯恩斯将宏观经济波动归因于投资者所具有的“动物精神”。在凯恩斯看来,“动物精神”是一种非理性的心理现象,容易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不稳定的特征。以今天的眼光看,凯恩斯所强调的“动物精神”已然属于行为经济学分析的范畴。也正因为此,Akerlof曾认为:“凯恩斯的《通论》是……对宏观行为经济学最伟大的贡献”。不过,遗憾的是,凯恩斯对“动物精神”的分析并未展开,以至于其后继者们逐渐淡忘了这一重要概念,以及其在经济波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凯恩斯预想中的一场经济学革命,也最终被淹没在了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之中。

  显然,《动物精神》的两位作者并不认同这一现状,而有意对凯恩斯的思想做一次重新的挖掘。在凯恩斯论述的基础上,Akerlof和Shiller对“动物精神”(即非理性心理和行为)进行了详细的展开,并将其分解为五种主要的心理或行为,即信心、公平、欺诈、货币幻觉和听信故事,等等。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行为往往会偏离理性决策所期望的结果,从而造成经济的波动。在信心机制的反馈作用下,经济波动将被放大,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出现。

  通过简单的描述,两位作者已然在“动物精神”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演绎出了一个宏观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中,非理性的“动物精神”是导致市场失灵和宏观经济波动的核心因素,这正是凯恩斯在《通论》中加以强调但未展开的结论。以此框架为基础,Akerlof和Shiller对主要的宏观经济问题,包括失业、通货膨胀、储蓄、不平等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等,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总体上看,《动物精神》算得上一本重要的学术著作,为宏观行为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两位作者均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Akerlof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之一,尽管获奖原因是由于其在信息不对称研究方面的贡献,但行为经济学才是其更为关心和专注的领域。在接受诺贝尔奖时,Akerlof的演讲题目便是“宏观行为经济学和宏观经济行为”,这篇演讲对宏观行为经济学进行了最初的探讨,也构成了《动物精神》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Shiller教授也是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其早期的相关著作,如《非理性繁荣》早已为全世界所熟知。《动物精神》一书中的部分章节是Shiller教授在耶鲁大学开设的“行为与制度经济学”的课程讲义,我曾选修过这门课,获益良多。

  尽管本书所涉及的根本问题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但作者并没有让它成为一本难读和枯燥的书。娓娓道来的故事以及环环相扣的逻辑,很容易让人理解。对于更熟悉主流经济学的读者来说,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观察当前的经济危机,或许能获得许多阅读和思考的乐趣。

  最后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对“动物精神”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理性分析框架的完全否定。正如两位作者在书中指出的,“动物精神”和行为经济学能更好地解释市场失灵和经济波动现象,但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基于理性选择的分析依然具有其真理性。因此,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基于非理性因素的行为经济学,是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有益的补充,而并非相互替代。借用一句西方的谚语,“让上帝的归上帝,让恺撒的归恺撒”,二者并行不悖的发展,应是经济学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