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加入WTO后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还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转轨时期,纺织工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迄今为止,纺织工业仍然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同时它也是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较高的产业。加入WTO,有利于改善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市场环境,意味着中国纺织工业将在新世纪再次崛起。

一、 中国纺织工业的基本现状

  自1998年开始,中国纺织业进行全面压锭调整(实际上自1995年开始,就在部分省市进了压锭调整的试点),至1999年底,在2年内累计完成压缩淘汰906万锭,安置分流116万纺织职工,全行业实现利润8亿元,结束了连续6年亏损的历史。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而日本在六、七十年代通过政府干预强制淘汰纺织设备,为此补贴500亿日元,两次制定纤维法和相关的再就业政策,历时近20年,压锭不过500万锭。

  据最近的全国纺织工业会议披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基本形成了上、中、下游不同层次纺织产品相衔接,棉、毛、麻、化纤、服装、纺织机械等相配套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国际贸易地位逐年提高。目前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产量已经超过1千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提高到5.5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公斤左右。1998年棉纱产量542万吨,化学纤维产量510万吨,服装产量200亿件。

  我国棉纱、棉布、呢绒、丝织品、化纤和服装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生产大国。与此同时,我国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量也居世界第一,并占有1/8的国际市场份额。1998年纺织品服装出口428亿美元,占我国出口商品总额的23.3%,占世界纺织品服装总出口额的13%。改革开放20年(1978-1998)来累计出口创汇3566亿美元,净创汇2550亿美元,是我国净创汇的大户和主要行业。

  从纺织工业的内部结构上看,在市场竞争中逐步成长和自主发展起来的服装行业和由国家重点扶持的化纤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服装工业总产值占纺织工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13%,提高到1998年的25%;化纤工业总产值占纺织工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5%,提高到1998年的12%,而同期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等纺织品的比重则趋于下降。

  从产品结构上看,化学纤维在纺织加工品总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1998年的52%左右,差别化纤维在化纤中的比重达到20%。无梭布由1978年的1.2%,提高到20%;印染后的整理水平也有所改善,纺织品的花色、品种、质量、档次有较大的提高,衣着类、装饰用品、工业用品的比重已经达到70:20:10。

  从出口结构上看,由原来的因纱布等初级产品为主,调整到以服装等最终产品为主。服装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由1978年的20%提高到1998年的70%。经过资产重组,组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出口骨干企业,出口创汇在5千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80多户。

  从企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看,已形成国有、集体、三资和私营企业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局面。按产值计算,国有企业约占18.3%,集体企业占29.4%,其他所有制企业占22.8%,大量的非国有企业正在成为纺织经济增长的重要生力军。

  从地区布局上看,沿海及中心城市的一些纺织企业,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精、尖"名优产品,形成了一批高起点、外向型的纺织企业。中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一批有特色的纺织企业,为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从装备水平上看,近年来我国纺织工业先进装备拥有量已跃居世界前列。棉纺装备有1/3达90年代水平,各类无梭织机已达11万台,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化纤业基本上是成套引进国外同期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国际最先进的服装机械在我国企业中已经相当普遍;印染设备有1/1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每年技术装备资金投入的50%左右是用于购买进口先进设备。毛纺、针织、服装等行业通过技术改造,装备水平得到较大改善,服装行业采用了CAD、CAM和CIM等技术。纺机行业在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以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为代表的一批先进设备已经形成了批量生产能力。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随着某些更为后进的发展中国家纺织业的崛起,我国原来主要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数量上扩大世界市场占有份额的余地越来越小。如果不转变增长方式(即转向以技术进步和集约化增长为中心内容的产业升级),我国纺织行业将面临竞争力下降的危险。自产业革命以来,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了约1万倍,比如目前美国生产色织布,从开始清棉到产品进入市场,全过程只要12小时;而我国较为先进的企业完成这一过程需要12天,相差24倍。

  再比如巴基斯坦纺织工人每小时平均工资只是我国纺织工人平均工资的60%,但因其技术改造抓得好,其"两布两纱"的竞争力已经超过我国。我国出口服装的50%使用的是进口面料;国际上设备折旧年限一般为8年,1998年我国纺织国有企业设备折旧年限平均为29年。

  纺织工业已经开始进入电子化和信息化竞争的时代。美国纺织工业的强劲发展说明: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我国纺织品出口竞争能力不强归结于生产装备的落后上,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纺织工业竞争力不强的关键性因素。

二、 当前国际纺织工业竞争环境以及我们的竞争压力

  加入WTO,纺织工业将是受益最大的行业,因为纺织业是我国较为成熟的产业,而且纺品服装协议(ATC)为扩大纺织品服装出口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纺织品服装出口将在现有基础上增长131%。根据近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到2005年由于多边纤维协议的取消,纺织业出口将有较大提高,进而增加约540万个就业岗位。

  就纺织工业而言,所作的承诺主要有:逐步取消棉花、羊毛、化纤等纺织原料的进口非关税壁垒,逐步降低纺织品服装的关税,并逐步取消在投资、贸易领域的各种限制。

  纺织品服装协议(ATC)是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一揽子协定中的一个重要文件,它规定从1995年开始的10年间,在WTO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纺织品及服装的自由贸易。加入WTO后,一方面可以按照的ATC协议,获得"一体化比例"和"额外增长率",争取到自由化带来的贸易利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边谈判及时获得多边的贸易优惠,同时可以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解决与有关国家的纺织品贸易争端。更重要的是,在北美、欧洲区域保护主义面前,可以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身份,争取我们的正当权益,利用各种规则保护国内纺织产业。

  但是,加入WTO带来的出口贸易增长在短期内是十分有限的,从中长期来看,纺织品服装出口取决于我国纺织工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力。首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是对非设限地区的出口,仅有1/5的出口受到加入WTO的影响。

  90年代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主要是对非配额地区的增长,从1990-1998年,净增长额为200亿美元。其中对日出口增长了70亿美元,而配额市场仅增长6.1亿美元。1998年被动配额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为22%,非配额产品出口占78%。而加入WTO,影响的主要是配额产品的贸易。

  理论界和产业界之所以对中国加入WTO后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作出过于乐观的预期,主要是不了解目前4/5的纺织品出口已经实现自由化。从表1中可以看到,美欧所占的市场份额达21.4%,这其中还包括了部分非配额产品。

表1:我国纺织品服装主要销售市场份额变动表 (单位:%)

 
港澳
日本
美国
欧盟
韩国
东盟
1998年
33.4
20.6
11.0
9.6
3.1
2.2
1999年(11月)
27.20
23.8
11.7
9.7
3.8
3.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资料整理

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向纺织工业的导入,世界纺织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纺织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大大拓展了传统纺织业的发展空间,使现代纺织业呈现出机电一体化的趋势,带动纺织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金密集型转化;信息技术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使纺织业的竞争从价格与质量的产品竞争拓展为"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品牌竞争为焦点,以顾客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经济实力竞争。在市场分割上,发达国家依靠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牢牢把握世界纺织品高档市场的控制权。以美国进口纺织品服装为例,我国的出口单价仅为先进国家的1/4左右(见表2)。

表2:美国进口纺织品服装价格比较表(1998年)单位:美元/平方米

范围或国别
服装
纺织品
世界
3.74
0.94
墨西哥
3.27
0.61
中国
4.74
1.54
韩国
4.11
1.28
印尼
3.83
0.58
菲律宾
3.68
1.02
英国
14.31
1.99
意大利
18.22
2.37
法国
21.11
1.77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纺织服装办公室

  我国服装工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而纺织工业总体竞争能力不强。竞争力系数是衡量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竞争力系数大于零,表明该产业有贸易顺差,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比较优势;而竞争力系数小于零,表明该产业有贸易逆差,国际竞争力较差。竞争力系数公式为(出口-进口)/出口+进口)。根据这一公式计算,世界主要纺织贸易国纺织品(面料、纱布)竞争力系数见表3。

表3:世界主要纺织贸易国和地区纺织品竞争力系数表
(单位:% )

国别或地区1990年1995年1997年
法国-1.1125-0.00160.017
德国0.08350.0710.113
意大利0.2150.3340.336
香港-0.107-0.099-0.052
日本 0.1750.0910.075
韩国0.5140.5130.578
泰国0.0160.1160.212
土耳其0.430.1650.181
中国0.1540.12090.059

资料来源:根据WTO 有关统计资料整理

  以竞争力系数来判断,我国纺织品的竞争力明显弱于意大利、德国和韩国,甚至还低于泰国和土耳其。1990-1997年,法国、意大利、德国的纺织品竞争力系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我国则呈下降趋势。在服装竞争力方面,1990-1997年,德国、法国服装贸易呈现逆差,意大利为顺差,竞争力系数在0.4 以上,而同期我国服装竞争力系数在0.9以上,居世界第一,这表明我国服装的国际竞争力优势较为明显(见表4)。

表4:世界主要服装贸易国和地区服装竞争力系数表

地区1990年1995年1997年
法国-0.28-0.29-0.34
德国-0.44-0.53-0.51
意大利0.6420.5040.473
香港0.38 0.250.21
韩国0.960.640.50
中国0.990.92 0.93

资料来源:根据WTO 有关统计资料整理

  我国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然纤维资源,棉花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并占世界棉花产量的1/4左右。羊毛年产量约30万吨,但羊毛品质差,制成率低,每年需进口20万吨左右。苎麻纤维仅占我国纤维总量的1%,亚麻也是我国的特色资源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生产国,茧丝和厂丝产量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此外我国还有大麻、兔毛等天然纤维资源。近年来我国化纤生产量逐步上升,进口依赖度已经下降到20%以下。

  我国纺织工业的最大优势之一是丰富的人力资源,据德国某公司的资料显示,1998年在58个国家纺织业劳动力工资成本比较中,我国居第52位,这表明我国人均工资成本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是与孟加拉、印尼、巴基斯坦等国比较,我国工资成本的优势已不复存在。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同时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虽然有所上升,但其劳动力素质和熟练程度仍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见表5)。

表5:人均小时工资的国际比较(1998年)

 美国墨西哥法国波兰埃及中国孟加拉印尼巴基斯坦
直接工资10.0210.9950.05 6.612.163.2319.49129412.64
支付个人成本0.884.4010.370.600.270.830.313492.04
支付公司其它工资2.073.6025.383.470.681.060.002643.25
每小时成本(本币)12.97 18.9985.8010.683.105.1219.801908 17.93
每小时美元成本12.972.2314.163.15 0.910.620.430.240.40
与美国工资的比例100%17%109%24%7% 5% 3%2% 3%
          

资料来源:亚洲纺织月刊(1998.12)

  我国纺织工业竞争能力不强的原因之一是行业平均规模偏小。以涤纶为例,西欧、美国、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省的工厂平均生产能力分别是我国大陆的3.5 倍、12倍、13倍、30倍、35倍。由于平均规模偏小,技术装备参差不齐,自动化水平低,加上管理水平不高,使得我国纺织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这些先进国家(地区)的化纤人均产量大约是我国的5到10倍。

三、 我国纺织服装工业应当采取的竞争战略

  我国纺织服装工业应当采取的竞争战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 以原料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为依托,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恢复和提高我国在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常规产品领域,在同等质量条件下,成本竞争是关键因素,而初加工成 本占50%以上,如果原料价格没有任何优势,那么制成品的优势也不存在。我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目前正处在产业调整和升级的关键阶段,我们应当注意培育和构筑新的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纺织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 建立适应国际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零售商、服装和纺织厂家之间建立起快速反应体系,比如某服装厂需要一定批量的牛仔布,当纺织工厂接到定单后,12小时后就能提供所需要的面料,而我国企业一般需要12天左右。国际上较为先进 的纺织服装企业广泛采用"哑铃型"的企业组织模式,即特别重视产品开发与设计和市场营销这"两头",在"两头"工作的职工人数甚至超过生产制造部门的人数。我国目前大部分纺织企业还没有建立起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快速反应机制,同时缺乏创新型复合人才,信息系统也不完善,这都需要花大力气加以改变。

三、 扩大对外投资,转移部分生产能力。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时,曾将一部分纺织初加工企业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转移,将中间产品的生产基地转向成本优势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形成国内高附加值加工业的互补性贸易格局,实现了商品输出向生产输出、品牌输出的转变。目前我国棉、毛、麻、丝的生产能力出现全面过剩,其中一部分加工完全可以转移到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和地区。

四、 开拓产品服务空间,进一步扩大内需。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国内需求的空间还很大,不少跨国公司落户中国也正是看好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开拓国内市场,首先要解决大量面料(包括化纤)的进口替代问题。除衣着消费外,目前装饰业和工业所用纤维的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产品的花色品种也需要进一步更新和扩大。

五、 进一步改善纺织工业的外部运行环境。纺织工业要全面与国际市场接轨,必须放开两头。在原料供应方面,要使棉花、化纤、羊毛等原料的购销及供应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避免原料供应上的大起大落,特别要避免原料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的情况。要打破单一的棉花垄断经营体制,在原料进口环节实行规范的代理制,扩大生产企业采购原料的自主权。纺织品服装配额分配要进一步向纺织自营企业倾斜,以便使它们在2005年之前在欧美市场站稳脚跟,并且在取消限制后迅速挤占欧美市场。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