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位网上客指责专栏大师林行止抄袭,行止兄怒斥之,知者哗然,奔走相告,传为佳话。我也是个专栏写手,说不是个大师是骗你的(一笑)!当然认为行止兄的脾气发得有理。说他发神经我不跟你争辩:他的专栏(不是副刊随笔)写了近万篇,是个世界纪录!
行止兄的专栏早就写到化境了。我的篇数约他的六分之一,也达化境。昔日佛利民的专栏在美国挂帅,红极一时,以篇数算不及我的一半。文人自古相轻,摆起擂台怎样比我不便说。佛老当年有严谨的数百字约束,难以发挥,不可以像我和行止兄那样随意挥洒。写专栏,可以意之所之地这里那里「离题」一下很重要。困难是要写得没有冷场,可以带着读者到处走,但还是从头读到尾。这是技术,也是艺术,其中玄机不足为外人道矣。
我认为论专栏,不少中文写手写得好,只是一般多产,平均质量守不住。刊物多,稿酬低,是以为难也。我自己从来不为稿酬动笔。行止兄也不为稿酬。他当年为的是要一夫当关地把《信报》写上去。今天算是退了休,为什么还要频频动笔呢?我认为他希望「香江第一健笔」可以传世。我也希望自己的专栏可以传世。写专栏要传世很渺茫,但想一下,希望一下,何害之有哉?希望文章传世的人是不会抄袭的。抄袭的人存在,名家也会抄,但希望文章传世,抄袭是蠢行为。历史上出现过抄袭的成了名,被抄者反而名落孙山的例子。然而,历史是无情的:被后人指出抄袭很尴尬。(某君抄我某文获某奖,不少人知道,我无所谓,但杨小凯大笔一挥,写了出来!)
曾经分析过,思想要传世是非常困难的事。主要因为思想一般卖不起钱,没有谁会珍而惜之。音乐、诗词、文学等,要传世也不容易,但说得上是天才的不困难。画家比较着数。只要作品卖得起价,得之者会珍而藏之。听说书法近来市道好,可惜往往要书者死了才生效。总言之,容易触摸到或感受到的作品传世较易。文字思想很困难。
这里我要发的牢骚,是搞思想工作亚洲人历来被西方小看了。一位朋友算过,在西方的名学报发表文章,水平相若,炎黄子孙被引用的次数明显地较少。日本七十年代的经济发展举世触目,西方开始有学日文的,但昙花一现,过了不久就失却兴趣。可以说,古往今来,西方重视亚洲语言只是今天:西方重视中文看来已成定局,数十年后中文有很大机会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先敬罗衣后敬人:中国的经济发展了起来,西方学中文的孩子无数。
这就带来本文要说的。写专栏有机会传世吗?微乎其微!学术思想要传世艰难,专栏要传世更要多用几个难字。然而,从目前地球的发展看,炎黄子孙写专栏的传世机会「激增」,十个难字减少了五个。这是因为地球开始一体化,中国得到早就应有的重视,写专栏老外理应写不过炎黄子孙。这些日子因为金融危机,我读到不少外国专栏,发觉没有一个作者懂中国。他们读不懂中文,对中国文化没有认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知得少不在话下,胡说八道是近于惯例了。
地球一体化,有道的专栏不可以不跟着一体化,不懂中国要怎样写才对呢?不需要真的懂,但起码要知一点,不能再只把中国作为笑话。我赌你找不到一个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听过莎士比亚,也赌你在一千个西方的大学毕业生中找不到一个听过苏东坡。情况是那么一面倒,老外单是在地图上找到神州,在地球一体化的今天,写专栏文字是不够的。
不知读者有没有注意到,林行止专栏是忽中忽西地写。我一样。其它香港专栏写手也一样。地球一体化,可以忽中忽西地写占了很大的便宜。老外历来不这样,只是近几年开始提到中国,内容一般是尴尬的。我不怀疑西方的专栏写手的学问水平不俗,但写专栏需要的学问,三几年的工夫足够。另一方面,要学好中文,要懂得一点中国的文化,需要的不止三几年。人家老婆,自己文章,今天读西方的名家专栏,不认为他们的学问怎么样。
我也认为指责林行止抄袭的网上客不知专栏何物。写专栏,行止兄用上的法门跟我的一样。那是要先想到一两点要说的才动笔,然后环绕着这一两点发挥。这是说,事前没有一两点要说的在手,专栏文字写不出来。有了这样的习惯,我们事前想的是要说些什么,有时有点模糊,有时不肯定,动了笔再作打算。既然是专家,我们对「模糊」或「不肯定」的感受了不起,在动笔前知道动笔后可否写出生机,或写出变化。有时效果比事前想象的好,有时比事前想象的差,但我们永远在动笔前知道能否成文,百发百中。这是绝技。采用这种写法的人不可能在事前考虑抄袭什么。换言之,对我们来说,抄袭远比原创困难。
数码科技与互联网的大行其道,对写专栏的人无疑有大助。我从来不用计算机,懒得学。一位同学把我的专栏放到网上去,读者的热闹十年前无法想象。用墨水笔,写在自己设计的浅黄色的稿纸上,传真而去,字打好后传真而回,修改的成本不足道。我喜欢自己想自己的,资料一般凭记忆,偶然需要资料补充一下,挂个电话到这里那里就是了。
顺便在这里征求一个小资料。见到一件颇大的寿山石雕,看来是旧石,属薄意中的深雕,刻工精绝,古往今来只有林清卿有这样的功力。作者署名「启成」,那是谁呀?网上遍寻不获,希望读者有以教我。
不久前一位网上客指责专栏大师林行止抄袭,行止兄怒斥之,知者哗然,奔走相告,传为佳话。我也是个专栏写手,说不是个大师是骗你的(一笑)!当然认为行止兄的脾气发得有理。说他发神经我不跟你争辩:他的专栏(不是副刊随笔)写了近万篇,是个世界纪录!
行止兄的专栏早就写到化境了。我的篇数约他的六分之一,也达化境。昔日佛利民的专栏在美国挂帅,红极一时,以篇数算不及我的一半。文人自古相轻,摆起擂台怎样比我不便说。佛老当年有严谨的数百字约束,难以发挥,不可以像我和行止兄那样随意挥洒。写专栏,可以意之所之地这里那里「离题」一下很重要。困难是要写得没有冷场,可以带着读者到处走,但还是从头读到尾。这是技术,也是艺术,其中玄机不足为外人道矣。
我认为论专栏,不少中文写手写得好,只是一般多产,平均质量守不住。刊物多,稿酬低,是以为难也。我自己从来不为稿酬动笔。行止兄也不为稿酬。他当年为的是要一夫当关地把《信报》写上去。今天算是退了休,为什么还要频频动笔呢?我认为他希望「香江第一健笔」可以传世。我也希望自己的专栏可以传世。写专栏要传世很渺茫,但想一下,希望一下,何害之有哉?希望文章传世的人是不会抄袭的。抄袭的人存在,名家也会抄,但希望文章传世,抄袭是蠢行为。历史上出现过抄袭的成了名,被抄者反而名落孙山的例子。然而,历史是无情的:被后人指出抄袭很尴尬。(某君抄我某文获某奖,不少人知道,我无所谓,但杨小凯大笔一挥,写了出来!)
曾经分析过,思想要传世是非常困难的事。主要因为思想一般卖不起钱,没有谁会珍而惜之。音乐、诗词、文学等,要传世也不容易,但说得上是天才的不困难。画家比较着数。只要作品卖得起价,得之者会珍而藏之。听说书法近来市道好,可惜往往要书者死了才生效。总言之,容易触摸到或感受到的作品传世较易。文字思想很困难。
这里我要发的牢骚,是搞思想工作亚洲人历来被西方小看了。一位朋友算过,在西方的名学报发表文章,水平相若,炎黄子孙被引用的次数明显地较少。日本七十年代的经济发展举世触目,西方开始有学日文的,但昙花一现,过了不久就失却兴趣。可以说,古往今来,西方重视亚洲语言只是今天:西方重视中文看来已成定局,数十年后中文有很大机会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先敬罗衣后敬人:中国的经济发展了起来,西方学中文的孩子无数。
这就带来本文要说的。写专栏有机会传世吗?微乎其微!学术思想要传世艰难,专栏要传世更要多用几个难字。然而,从目前地球的发展看,炎黄子孙写专栏的传世机会「激增」,十个难字减少了五个。这是因为地球开始一体化,中国得到早就应有的重视,写专栏老外理应写不过炎黄子孙。这些日子因为金融危机,我读到不少外国专栏,发觉没有一个作者懂中国。他们读不懂中文,对中国文化没有认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知得少不在话下,胡说八道是近于惯例了。
地球一体化,有道的专栏不可以不跟着一体化,不懂中国要怎样写才对呢?不需要真的懂,但起码要知一点,不能再只把中国作为笑话。我赌你找不到一个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听过莎士比亚,也赌你在一千个西方的大学毕业生中找不到一个听过苏东坡。情况是那么一面倒,老外单是在地图上找到神州,在地球一体化的今天,写专栏文字是不够的。
不知读者有没有注意到,林行止专栏是忽中忽西地写。我一样。其它香港专栏写手也一样。地球一体化,可以忽中忽西地写占了很大的便宜。老外历来不这样,只是近几年开始提到中国,内容一般是尴尬的。我不怀疑西方的专栏写手的学问水平不俗,但写专栏需要的学问,三几年的工夫足够。另一方面,要学好中文,要懂得一点中国的文化,需要的不止三几年。人家老婆,自己文章,今天读西方的名家专栏,不认为他们的学问怎么样。
我也认为指责林行止抄袭的网上客不知专栏何物。写专栏,行止兄用上的法门跟我的一样。那是要先想到一两点要说的才动笔,然后环绕着这一两点发挥。这是说,事前没有一两点要说的在手,专栏文字写不出来。有了这样的习惯,我们事前想的是要说些什么,有时有点模糊,有时不肯定,动了笔再作打算。既然是专家,我们对「模糊」或「不肯定」的感受了不起,在动笔前知道动笔后可否写出生机,或写出变化。有时效果比事前想象的好,有时比事前想象的差,但我们永远在动笔前知道能否成文,百发百中。这是绝技。采用这种写法的人不可能在事前考虑抄袭什么。换言之,对我们来说,抄袭远比原创困难。
数码科技与互联网的大行其道,对写专栏的人无疑有大助。我从来不用计算机,懒得学。一位同学把我的专栏放到网上去,读者的热闹十年前无法想象。用墨水笔,写在自己设计的浅黄色的稿纸上,传真而去,字打好后传真而回,修改的成本不足道。我喜欢自己想自己的,资料一般凭记忆,偶然需要资料补充一下,挂个电话到这里那里就是了。
顺便在这里征求一个小资料。见到一件颇大的寿山石雕,看来是旧石,属薄意中的深雕,刻工精绝,古往今来只有林清卿有这样的功力。作者署名「启成」,那是谁呀?网上遍寻不获,希望读者有以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