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国新农村建设”国际研讨会专家观点摘要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创新与宏观政策

  (一)统筹城乡发展

  1、迟福林: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要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2、刘尚希:需要改变目前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源,即“二元思维”,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财政体制。我国的城乡分治不仅表现在机制上,还体现在整个社会潜在的“二元思维”方面。这种潜意识往往使我们改革走入误区,尤其是农村改革。

  3、孙立平:统筹城乡发展,要在继续打破“行政二元”制度的同时,防止“市场二元”制度的形成。同时,要更注重基础制度的建设。第一,两个二元结构的叠加是造成我国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行政主导型的“二元”结构与市场主导的“二元”结构叠加在一起,导致了城乡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第二,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注意基础制度的建设。过去,我们更多的关注宏观制度的改革和建设问题,忽略了基础秩序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能只盯着制度安排的表面,应该更关注保证这个制度运作的基础秩序。

  4、李福荣:统筹城乡发展要有体制保障和制度保障。乡镇机构、县乡机构的改革是中国目前改革的难点,在认识上和理论上尚未有清晰的思路,需要继续探讨。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

  1、迟福林:最近,中央政府决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快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今后,要做到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

  2、李福荣:在财政体制、财源等方面为乡镇机构的改革提供资金保障。

  3、汤玛斯•伯尼斯顿:农村地区资金缺乏是因为财政体制不合理,中央政府收入比重不断增加,而地方政府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尤其是取消农业税之后。乡村面临极度的资金困难,需要中央财政真正履行承诺,缓解地方政府的资金缺口。

  4、巴曙松:从财政的扶持来看,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农村作为反哺的地区,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社区投资方案;为农民提供资金的机构,可以考虑给予财政补贴;对农户可以考虑贷款的税收优惠;对老少边穷地区则扩大贷款的优惠幅度。

  5、刘尚希:我国公共财政覆盖方向没有变,但是目前没有资金解决农村所有的问题。现在需要先解决农村最迫切的问题。一个是农村公共卫生,现在正在全面推进;一个是农村的义务教育,也下了很大的力度。其他的方面在逐步地推进。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金融政策

  巴曙松: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农村资金大部分流入城市,农业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服务重点已发生转移,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动力严重不足,必须重新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性银行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将现有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成带有合作性质的金融机构或是带有社区性质的商业银行。

  (四)资金使用的监督机制

  1、辛格•索德赫:在资金分配方面要有足够的透明。

  2、汤玛斯•伯尼斯顿: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需要明确资金的用途和效率。中央不知道地方政府如何使用这些资金,因此必须有一个健全的监督和审计机制。中央政府拨付资金,需要有农民对地方政府施加有效的压力,否则结果就不会太好。

  3、刘尚希:就财政而言,方向是明确的。关键问题是中央的转移支付拨付下去之后,能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4、赵俊臣:基本消除城乡差距所需投资估算为31万亿元。其中专项有:六大基础设施需要7万亿-14万亿;解决贫困户和低收入户需要1000亿;进行农业产业化调整需要2万亿元;解决乡村债务需要2000亿。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金融与财政的共同配合。

  5、袁方成:创新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机制和管理机制。包括:加大中央和省对农村公益性事业的财政投入;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的经费规范化管理。

  二、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创新

  (一)构建农村公共服务的积极意义

  1、迟福林:应该通过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发展

  第一,扩大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的范围,缩小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当前,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因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其中的重要因素是公共服务的不到位和分配的不合理。从广大农民的现实需求出发,今后几年国家资源配置的重点应当放到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

  第二,加快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改变城乡二元制度结构。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严重缺失,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成为城乡分治的焦点所在。因此,要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

  2、徐小青: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矛盾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乡差距的缩小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现状是,农村公共服务总体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具体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农村基本卫生服务方面,医疗资源明显偏向城市,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费、医疗保障程度低,是当前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农村急需的生产性公共服务供给严重缺乏,需求较少的部分非生产性公共服务供给却相对过剩。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低下,而且并非农民急需的公共服务。

  3、刘宗沛:农村公共服务短缺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不仅损害了农民利益,而且直接威胁到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农村教育供给严重短缺;农村医疗保健水平落后;农村科技、农业相关信息等“软”公共产品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

  4、袁方成:创新农村公共服务的运作机制。加强农村公益性事业和公共服务事项的科学划分与设置;加强农村公益性事业和公共服务的规范运作。

  (二)农村公共服务的范围及目前农民最急需的公共服务

  1、吴知论:农村公共服务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秩序;第二是正义;第三是社会福利,包括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文化事业等;第四是发展农村经济。

  2、刘尚希:新农村建设,财政要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核心的问题就是以农民为本,切实解决现阶段农民关心的问题以及他们今后关心的问题,包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农民权力、村民自治等。从农民的意愿考虑,这才是根本。如果搞新农村建设变成自上而下的、由各级政府主导的运动,有可能走形变样。

  3、迟福林:“十一五”期间,努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方面要有重要突破:(1)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2)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3)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从广大农民的现实需求出发,今后几年国家资源配置的重点应当放到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

  4、王瑞璞:对于义务教育,概括起来是三点,强制教育、免费教育、无差别教育。所谓强制,就是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可剥夺;免费教育,就是没有钱也能上学;无差别的教育则意味着平等的教育。

  5、郭建军:应该重点考虑西部农村的公共服务。首先,围绕西部开发,对农村公共服务单位进行改革;其次,加强农村公共财政支出框架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第三,根据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优先顺序,实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合理安排农村公共投资。

  6、朱东海与高启杰:在农村构建电子农务,通过互联网把农民与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政府为农民服务的职能。实现农村信息化,是对基层政府的帮助,也是对农民的帮助。

  (三)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王景新:第一个共识是,农村公共品的总供给不足,机制扭曲、城乡发展不公平。对产生的原因有不同解释。第二个共识是,新农村建设主要面临着公共服务体制的问题。完全靠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是不可能的,需要有公共品多元的供给体制。

  三、构建现代乡村治理结构

  (一)乡村治理的范围界定

  1、迟福林:改善农村公共治理结构,需要从多方面推进改革,需要建立中央与地方的公共服务分工体制。重新界定中央与地方的职责范围。同时,启动和规范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对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问责制。并尽快在全国实行“省管县”的行政体制,以加强对农村的公共服务。

  2、李福荣: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下一步的方向是乡镇自治。

  (二)乡村治理的主体构成

  1.乡镇政府是乡村治理最重要的主体。

  (1)赵树凯:现在公共建设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点。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最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主体。

  (2)辛鸣:如果撤消乡镇政府,那么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就要缺位。

  2.建立“多中心治理”结构。

  (1)赵树凯:农村公共品供给可以有其他的主体参与。在这方面,政府不能把民间组织看成异己力量。

  (2)辛格•索德赫:在印度,民间组织参与公共品供给,这一点非常重要。他们解决了村民的很多问题,例如教育。

  (3)郑起焕:把村庄发展成为一个单位,给它以自主权、允许领导层与村民之间互动等等。采取两级治理体系,包括外部的政府和内部的社区自身。新村运动成功的原因是,从基层的实际需求出发。因此,政府一定要保障各个社区有自主权。此外,给社区足够的授权,让他们起草自己的活动计划,还应该促进地方政府和村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4)辛鸣:在发挥乡镇政府作用的同时,也要积极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从理论来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会对村委员会组织发生任何冲击。但是现实来讲,现在真正让农民依靠产业需求和发展需建立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很难存在。大量存在的是政府部门或者某一个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需要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这样组织存在很多,而且它们有很深刻的政府背景。

  (6)肖金成:将村级选举延伸到乡镇选举。

  (三)维护农民权益,强化村民自治

  1、薛亮: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主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2、吴象:尊重农民自主权,就是要承认农民一些有悖于现行制度的做法。政府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照实际情况,纠正现行政策,改进现行政策。

  3、秦晖:现在乡村问题的关键是维护农民权利。维护农民权利本质上是靠农民自己,靠别人的恩赐是不行的。

  4、辛鸣:关键在于能否真心实意的把农民当成真正的主体。新农村建设以农民为主体,使农民自己有能力捍卫自己,而不是靠别人赐予。

  5、赵树凯:坚定不移、义无反顾的推进村民自治。从基层运作的角度分析,需要重视三个问题:(1)是否把村级的选举当成村民自己的游戏,政府只要保证程序的公正就可以了。(2)不要苛求组织健全。(3)政府不可以包养村干部。

  6、杨发民:新的农村经济组织不同于过去那种强制性、命令式的合作经济组织,而是充分体现农民自主性的合作形经济组织。这种农民自主合作经济组织绝对不会对农民自治产生负面影响。

  7、王景新: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土地问题需要新思路。重点是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8、周为民:当前中国很多民生问题症结在民权问题。要素市场问题的核心是群众的财产权。应该确立以充分保障民众的财产权利为中心,由此来推进要素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当前,我们关注得比较多的是保护农民的直接权利,忽视了农民的间接权利。例如,土地承包权和交换权等财产权利的保护缺失,导致相当突出的问题。

  9、李连江:需要有程序化的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农民权益的保护机制主要有四,信访、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村委会选举、公民抗命。信访之所以会出现问题,根源在于制度设计。信访改革方向可以是,把它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结合。

  (三)乡村治理的平衡纠偏机制

  1、辛鸣:如果不仅从理念上提出“公共服务型政府”,而且在实践中真正落实下去,就可以解决体制困境和利益困境。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导致乡村治理更大的不稳定。

  2、赵树凯:社会和政府力量平衡,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政府和农民之间也有这样的关系,如果让农民组织相对有力量,就能够和政府形成互动。

  3、党国英:选举意味着资源的重新分配,推进乡村选举需要足够的承受力。

  4、袁方成:改革和创新农村公共服务的组织基础,包括:切实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提高各级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农村社会化组织的建立,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公共服务组织基础;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政府改革

  (一)乡镇政府改革目标

  1、吴知论:一是要彻底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二是税改以后,乡镇政府的运作遇到一些困难,要通过改革保证乡镇政权正常运行。保证乡镇政权正常运行主要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乡镇政府需要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引导和规划。二是需要乡镇政府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2、徐勇:要从现代国家构造的角度来设计现代乡镇制度。要由资源汲取型向资源支持型转变;要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做到三级政府、五级管理;要改善治理方式,采用市场和政府的多元治理模式;要消除体制障碍。

  3、中改院课题组西北调查报告:乡镇政府改革的总目标是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建立“责任明确、精干高效、透明度高、廉洁诚信”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其具体目标有三:一是通过改革实现由任务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强化乡镇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能力;二是通过改革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社会管理型政府的转变,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使其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领域的运作状态中解脱出来;三是通过改革实现由全能型政府向专业型政府的转变。

  4、朱守银:各地关于乡镇改革立足点存在差异。典型的提法是,立足于乡镇机构改革做法,如黑龙江、陕西等省,改革的内容和措施相对单一;湖北省的改革叫乡镇综合改革,以乡镇机构改革为中心,包括乡镇民主政治建设、规范乡镇干部的行为规范、乡镇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改革等,综合性比较强;安徽改革的提法是,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其思路更加宽阔。

  5、郭书田:乡镇的各级班子的职能,除了党委、共青团、妇联等以外,由农村的中间组织来承担。其中公检法作为派出机构,由县级政府直接管理;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由县级财政承担;属于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则从政府序列中退出,推向市场。

  6、夏永祥:应该完善、优化乡镇政府职能。仅提“强化乡镇政府职能”不太合适,应该提“完善、优化乡镇政府职能”。

  (二)乡镇政府去留和职能定位

  1、黄德淼:乡镇政府不能撤销。第一,有利于稳定乡镇干部队伍。三分之二的干部认为乡镇不能被取消。第二,农村的稳定需要发挥乡镇政府管理职能;第三,农民的发展需要乡镇政府的指导。

  2、肖金成:要防止两种倾向。第一,仅仅从“减少和降低财政负担”的角度,认为要撤销乡镇;第二,仅仅从“大量的基层干部非常优秀、很辛苦”的角度,主张继续坚持、继续保留乡镇。这两种想法都是片面的。

  3、中改院课题组西北调查报告:乡镇政府应切实履行好以下职能,其一是要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其二是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尽可能向农民提供急需的公共产品;其三是要履行环境治理和人口控制职能;其四是从事社会管理、调解乡村纠纷、维护乡村的秩序与稳定;其五是抓好乡村文化建设,其六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完成上级交办的各种任务。

  4、刘尚希:改革需要积极稳妥推进,需要进一步的综合配套;要避免因为设计不周而陷入“循环改革”。乡镇机构改革也要防止这种改革的循环往复。

  (三)乡镇政府改革的方案选择

  1、徐勇:湖北乡镇体制改革的做法是,乡镇党政领导交叉任职,建立乡镇“三办”以及“两票推选、竞争择优”的乡镇管理体制。将十几个乡镇干部精简到九个以下,同时将内设机构压缩到“三办一所”,“三办”为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和经济发展办公室,“一所”为财政所。

  2、刘尚希:如果乡镇政府改革的目标是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那么,适当地撤并乡镇没有什么不妥。但如果为了降低乡镇财政负担水平而大规模地撤并乡镇,甚至改为派出机构,那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

  3、肖金成:第一,应改变乡镇并立的现状,采取小城镇的体制。第二,为镇政府建立稳定的税源,比如说物业税、财产税、牌照税、营业税、所得税等。

  4、张新光:改革的取向是“撤市、强县、精乡、实村”。

  5、中改院课题组西北调查报告:围绕“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目标推进乡镇政府改革,其一,因事设岗,形成合理的机构设置。其二,发扬民主,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其三,强化监督,形成透明的工作机制。其四,引入竞争,形成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

  6、黄德淼:乡镇机构改革不能简单的一推了之。一是要精简机构,转变职能。二是转变职能时,要明确界定乡镇政府职能,不能搞成有限权力、无限责任。

  (四)乡镇干部的出路

  1、吴知论:分流人员很难,需要考虑两个因素。第一,靠政治动员的办法精简人员,现在已不合适。第二,现在多数地方精简的办法除了退休外,就是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给予经济补偿是不得已的办法,但需要考虑两点。一是钱从哪里来。二是如何充分利用分流人员的人力资源,把他们变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

  2、段应碧:乡镇政府改革中要善待乡镇干部。在没有考虑好乡镇干部的出路前,应不急于改。

  3、中改院课题组西北调查报告:人员分流不可避免,但不是目的。要建立和完善人员分流的保障机制。县和乡镇两级政府都应该下大力气发展经济,着力搭建就业平台,尽可能为分流人员提供就业渠道。同时,应完善各种保障措施,使被分流人员有所补偿、有所保障。

  4、黄德淼:要关心和爱护乡镇干部。对党的基层干部要真正重视,真心爱护,让乡镇干部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改革。只有这样,乡镇改革才能更顺利

  5、郭书田:乡镇政府多余人员,要采用多渠道、负责任的态度来解决。符合退休条件的,可以退休;有条件志愿从事生产经营的,可以给予相应的支持。

  6、周宝成:乡镇基层干部作了卓越的贡献。在下一步改革中,要客观地评价乡镇干部。

  7、徐勇:乡镇站所人员置换身份,使乡镇站所真正走向社会,走到农民当中去。

  (五)乡镇事业单位改革

  1、吴知论:事业站所改革有两种路子。一是合并精简提供不了服务的站所和人员;二是创新机制,例如湖北咸安和京山的做法,变花钱养人为花钱养事,变上级部门考核为主为农民考核为主,变上级下达任务为公开招标。

  2、朱守银:各地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有不同作法。湖北省的做法是,公共服务组织市场化,把原来的乡镇服务单位,通过换牌子、换体制,走企业化、市场化的路子。江苏省的做法,则强化乡镇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功能,开支打入乡镇财政。安徽省的做法,实行以条条管理为主,强调县一级有关部门的责任。

  3、刘尚希:如果不把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作为目标,哪怕是乡镇事业单位只剩一个人,那也是冗员。

  4、徐勇:对乡镇“七站八所”的转制,其重点是组建农村服务实体和建立“以钱养事”的服务体系。

  5、中改院课题组西北调查报告:实现强化公共服务与人员分流的双重目标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种可行选择。

  (六)乡村债务问题

  1、郭书田:乡村债务的问题,要分不同的情况进行处理,在处理旧债的同时,要避免新债。

  2、刘尚希:解决乡镇政府债务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解决地方的债务,不是统统中央买单。如“普九”形成的债务,需要中央财政出钱。其他的需要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尤其是省一级政府。

  3、辛鸣:乡村治理的困境之一是债务困境。如何解决乡镇政府债务问题,需要重点考虑。

  (七)乡镇政府改革的上下配套

  1、郭书田:推进乡镇改革不在乡镇,而是在上级政府。关键还是要深化体制改革。牵牛鼻子的问题是综合改革。包括:第一,土地制度的改革;第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第三,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就是政府机构的改革。

  2、汤玛斯•伯尼斯顿:乡镇改革并不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且需要广泛的自下而上的参与。

  3、中改院课题组西北调查报告:要顺利地推进乡镇政府改革,需要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乡镇政府的改革需要上级政府的转型,使乡镇政府从多如牛毛的单项考核中解脱出来。

  (八)乡镇政府改革的区别对待,不要搞一刀切。

  1、吴知论:我国乡镇机构改革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全面推进。需要我们通过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积累经验。符合实际的改革方案和路子,应在试点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在执行中完善。

  2、徐勇:湖北改革的实践说明,我国农村政府改革的思路必须结合乡镇改革的区域特点,最终建立现代乡镇政府制度。

  3、朱守银:各地乡镇体制改革存在着差别非常大,主要有四个方面,关于乡镇改革立足点的差异、党政领导产生方式的差异、事业单位改革的差异、财政体制改革的差异。乡镇体制改革不能一刀切。

  五、借鉴国际经验

  (一)借鉴印度经验

  1、泰基姆哈克:中国需要从印度总结经验教训。中国农村和印度农村有很多相似的问题,如有相似的经济结构、面临农村贫困以及城乡的差异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印度尝试了一些新的制度安排,但农村发展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资金,有些地区的资金需求还难以满足。因此,中国需要从印度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建设新农村。

  2、辛格•索德赫:需要充分实行村民自治。印度村民治理委员会的主要目的是授权,尤其是给农村妇女足够的权利。村民委员会的建立使人民充分参与进来,实行自下而上的决策。

  (二)借鉴韩国新村运动经验

  郑起焕: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质是,通过乡村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建设农村新社区。具体方式是通过村民自助,政府在此过程中引导。这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增加政府投入;其次要建设基础设施和改善生活环境;第三,尽量鼓励自助和相互合作,建设精神文明。

  韩国新村运动有六个方面的内容值得借鉴:第一,把村庄发展成为一个单位,给它以自主权、领导层与村民之间互动等等;第二,政府在建设过程中加以引导。政府应该有相应的政策促进乡村发展;第三,采取一体化的方式,既有横向也有纵向的一体化。横向的一体化指的是各个社区之间。纵向是政府给基层的支持;第四,推进综合改革,改革不仅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有增加收入、社区建设、社会文化发展以及健康、卫生等等相关的配套;第五,建立新村运动的激励机制,干得越好,给予越多的支持;第六,采取两级治理体系,包括外部的政府和内部社区自身。

  韩国土地对韩国农民的两重影响:韩国1950年开始土地所有制的改革,平均分配了土地,这导致两个影响。首先是正面的影响。一个是每个村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这提高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对促进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有很大的作用。二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有条件送孩子去读书。这为韩国工业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基础。因此,土地所有权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其次是负面影响。由于每个农民拥有的土地很小,韩国农民象中国农民一样,不可能和美国农场主竞争,这影响了韩国农业的竞争力。

  (三)需要根据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

  温铁军:所有人口超过1个亿的国家都有“三农”问题,借鉴国际经验要从中国实际出发。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