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希森•《中国新闻周刊》三农基金颁奖典礼实录

  时间:2005年8月29日晚

  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我是希森•《中国新闻周刊》三农基金颁奖典礼的主持人,《中国新闻周刊》副社长李中强。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夜晚,这是一个期待已久的夜晚,首届“希森•《中国新闻周刊》”三农基金全部11个奖项将在今晚揭晓,我国三农领域优秀的研究者、报道者和实践者,将获得这些荣誉。

  今晚出席我们颁奖典礼的有农业部牛盾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新闻社社长刘泽彭先生,让我代表三农基金的联合主办方希森集团及梁希森先生和《中国新闻周刊》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来到颁奖典礼现场的有三农基金合作学术机构的领导和基金评审委员会的评委们,你们在评奖过程中提供了大力支持,承担了辛勤的工作,在此评奖工作圆满完成之际,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现场的还有今晚颁奖典礼的主角——“希森•《中国新闻周刊》”三农基金2005年11项奖项的获得者们,这些作品都是作者长期努力的心血,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向他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中国新闻周刊》是中国新闻社旗下的一本新闻时政周刊,我们与希森集团共同打造

  “希森•《中国新闻周刊》三农基金”这么一个学术界、新闻界和企业界合作交流的平台,正是为农村的社会公益事业尽到一个媒体的社会责任。下面让我们首先请《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彭伟祥先生致辞。

  彭伟祥:打造一个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

  各位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首先我代表《中国新闻周刊》向出席“希森•《中国新闻周刊》三农基金”颁奖典礼的各位来宾表示欢迎,今天晚上大家跟我们一起共同见证三农研究奖、三农报道奖和公共行动奖的产生,首先我觉得首先应该向11位获奖者表示热烈的祝贺。

  三农基金首届评选活动圆满完成,中国社会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给予了我们学术上的大力支持,各位评委积极参与了基金奖项的评奖活动,将智慧和学识奉献给公众,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高兴地看到,首届“希森•《中国新闻周刊》三农基金”成立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征集作品充分反映了各界对于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与热情。这些参选作品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来自农业部、国家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属下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新闻媒体;来自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国家机关,来自全国17个省的三农领域研究者,农村工作者和农业领导者。希森•《中国新闻周刊》三农基金的评奖活动已经在全国三农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我们一定会将这个事业坚持下去,为学术界、新闻界和企业界打造一个推动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

  《中国新闻周刊》对中国的三农问题和农村的制度建设葆有高度的热情,大家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需要解答的问题依然很多,现在三农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公共政策的话题,对三农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有赖于学者的努力,还需要大家的参与,在这里我特别感谢像梁希森这样的企业家参与进来。

  农民的问题、农业的问题、农村的问题,是中国整体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和关键问题,也是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的使命,为了建立一个小康的、完美的和谐社会,让我们真诚努力,携手实现这样的理想目标!

  谢谢大家!

  主持人:刚才彭总编说,三农的问题的确是我们国家整体实现现代化进程当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在这个和谐社会里,各界都应该关注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共同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下面我们有请农业部牛盾副部长致辞。让我们大家来一起听一听,中国农业领域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对关注三农社会的各界有怎样的要求和期望。

  牛盾副部长:形成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氛围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我非常高兴参加“希森•《中国新闻周刊》三农基金”的颁奖活动,我谨对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和各位获奖者表示热烈的祝贺!

  正如大家所知,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工作思路,连续出台新的政策措施,持续地加大支农的力度,推动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去年三农领域呈现出粮食大幅度的增产,农民较快的增收,农业各行业和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喜人局面,成为宏观调控的亮点。今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势头继续保持,三农各项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我们正在迎来解决三农问题重要的历史机遇期。

  多年来社会各界对解决三农的热情持续高涨,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氛围逐渐地形成,这次颁奖活动的成功举办就是这个氛围的缩影。企业、媒体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把关心三农问题的研究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实践工作者联系起来非常有意义。这次参加评选的作品,尤其是获奖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对三农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和重要的政策建议,对三农实际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今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明年我们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更加关键的十一五时期,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十一五期间三农工作将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同时又要面对各种严峻的挑战,有大量的重大问题急待解决,这为关心三农的有志之士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们要为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主持人:山东希森集团和梁希森先生长期支持三农公益事业,一直致力于新农村发展模式的探求和实践,下面有请希森集团代表王志刚总经理致辞。

  王志刚:探索建立现代化的新农村

  尊敬的牛部长、刘主任,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媒体的朋友:

  大家晚上好!

  我受董事长梁希森先生的委托,代表山东希森集团向获得“希森•《中国新闻周刊》三农基金”奖励的专家、学者和媒体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同时对基金评审委员会和合作机构的同志们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地感谢!

  中国的农民苦、农村穷、农业难,三农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中国的三农问题怎么解决?谁来解决?这正是我们成立这个基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实践中,通过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观念的指导,通过各级领导的指导,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你们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希森先生带领我们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首先我们从改善农民的住房条件入手,用在城市的做房地产项目赚来的钱为农民建设了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占地150亩的两块别墅小区,让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同时置换出了350亩的原来农民的宅基地,然后利用置换出来的这些土地建立农业项目,成立了集团,一方面安置了480名农民工就业,另一方面带动了周围3万多农户的养殖。我们以牛养殖屠宰为源头建立了一个生态产业链,一方面充分利用废气的玉米秸秆,用来饲养黄牛,然后进行熟食品等的供应。另一方面对牛副产品,如牛血进行生产生物制品,进而进行生物制药。第三方面,我们用牛粪和屠宰的废水来生产沼气,用沼气来发电,沼气渣用来养蘑菇,蘑菇再来养蚯蚓,蚯蚓用来做成饲料和保健品,蚯蚓粪用来作为生物复合肥,通过建设产业链实现了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目前我们已建成了黄牛繁育公司、屠宰加工公司、蚯蚓养殖加工公司、饲料加工销售公司、肥料加工销售公司、生物制品氧化中心,其他项目正在建设和研究设计当中。我们真诚地欢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在座的各位朋友光临进行指导,我们相信在各位的指导下我们的探索一定会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希森•《中国新闻周刊》三农基金的评奖活动开展以来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的参选作品,下面有请合作学术机构代表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张晓山所长就三农研究发展和参选作品的情况作主题发言。

  张晓山:抓住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推动三农研究事业发展

  各位来宾,晚上好!

  “希森•《中国新闻周刊》三农基金”是一个由《中国新闻周刊》和山东希森集团共同设立的非盈利性公益基金。基金恪守纯粹客观的学术标准,依照透明公正的评选方式,来评选出在三农学术研究、调查报道、制度创新实践诸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基金的评奖活动旨在鼓励学人探索中国农村科学发展模式,倡导公众参与,推动农村和谐发展。我们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作为“希森•《中国新闻周刊》三农基金”的学术合作机构对于这样的标准和目标是非常认同的,我们的评奖工作也体现了这样的宗旨,我在这里仅介绍具体的评奖工作。

  三农基金研究奖的获奖作品是根据下述标准来判断的:

  (1)理论创新:获奖作品应在三农研究的某一领域有原创性的学术贡献。

  (2)课题重要:获奖作品应对当时的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积极可行的建议。

  (3)效果显著:获奖者的研究活动已经或即将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这种效益必须业已被事实充分证明,或得到参与者广泛承认。

  (4)推广价值: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必须具有适度的示范效应和推广意义,可以被农村的各级决策机关、群众组织或社会团体接受和实行。

  在5月27日至7月26日两个月的参选作品征集期内,基金组委会共收到各类参选作品147项。其中三农研究奖参选作品62项,包括专著23部,论文39篇。可以说征集到的众多作品广泛地反映了全国三农领域的研究发展现状。

  在这些研究作品中,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18项研究作品,其中农民收入研究1项,农产品贸易研究5项,农村劳动力转移1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项,乡镇企业研究1项,农村土地制度1项,农村财税制度5项,乡镇金融发展2项。

  关于农村行政改革研究方面的有5项作品,其中乡镇机构改革1项,基层权力监督1项,乡村基层选举1项,乡村自治研究2项。

  关于农村公共服务方面有3项研究作品,全部是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另外有其他类型研究作品4项。

  从参选作品反映的情况也可以看到三农研究领域的重点方向和当前热点所在。

  在三农研究奖的5部获奖作品当中,有3部作品是围绕着农村财政委税费制度这个主题的。大家都知道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既实行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政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做好四件事,而第一件事就是推进以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各项改革。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农村税费改革是农村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实现取消农业税的目标只是农村税费改革迈出的第一步。我们认为税费改革的真正内涵不在于减轻农民负担,而是调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结构,所以深入研究和分析以往和现在的农村财政与税费制度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全面地掌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这两个趋向,更加自觉地调整农民收入分配结构这个重大举措的深刻含义。这说明了我们的三农研究者在财税制度和税收问题的研究上抓住了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得奖的研究成果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措施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看,“希森•《中国新闻周刊》三农基金”的评奖活动达到了它的初衷,成功地鼓励和推动了我们的三农研究事业。

  谢谢大家!

  主持人:大家知道,我们这个基金的评审委员会是由国内权威的专家和学者组成的,下面有请基金评审委员会代表茅于轼教授对评选过程进行总结。

  茅于轼:奖励社会科学解决人类社会的问题

  尊敬的梁希森先生、尊敬的各位来宾,我作为三农基金评审委员会的成员讲一讲这次参加评审的一些感受。

  最近这几年我们国家对于各种科研的奖越来越多,但是我们仔细看一看会发现,大部分的奖是授给自然科学的,对社会科学的评奖,在数量上或者说奖金的额度上,都远远比自然科学的奖少。可是我觉得现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人和人的关系,自然科学解决不了。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恐怖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全社会的贫困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自然科学飞速发展而社会科学相对落后的形势会给人类社会造成重大的伤害,所以“希森•《中国新闻周刊》三农奖”是补充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奖,以鼓励大家正确认识中国的三农问题,而且提出一个解决的办法,我觉得这个奖的意义是很大的。

  这个奖设置有一些特点,首先是民间出资的,不是政府出资的,因此没有什么人有权力对评奖过程施加影响,我们作为评委没有感受到任何外来的影响。而且这个基金的设立规则中没有对参选人有任何的歧视或优惠,申报是每个人的权利。自己申报,用不着找谁来推荐,所以申报的人是非常平等的,而且是完全自由的。

  至于评奖的要求,设立奖项的人没有要求对我们的评选委员有特别的照顾,因此我感觉这个评奖的过程是公开、透明、公正的。我作为评选委员会成员,看了30篇研究奖,也看了5篇的行动的申报,我看的当时心里面有些担忧,就是好的东西很多,好的作品跟次好的作品差别是很小的。因此我担忧我的评结果跟别人评的结果不一样,不但是我,我也很担忧所有评审的人,评出来的结果非常平均,这就没法确定获奖结果了。

  但是出乎意料,最后我们评奖委员会对于研究奖的看法相当地集中。最后我们评出来的5名研究奖是很集中的,评委的看法非常地靠近,因此我认为虽然社会科学的评奖是很困难,但是我们这些评委的标价还是相当地客观,因此我对这次评奖的结果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

  因为三农基金评奖不是一次就完成,我们以后还要继续做,我们希望以后越做越好,对于解决我们三农问题能够做出真正的贡献。

  谢谢!

  主持人:现在请《中国新闻周刊》总编辑同时也是基金评委彭伟祥先生宣布获奖名单。

  彭伟祥:

  我宣布“希森•《中国新闻周刊》三农基金”2005年获奖名单。

  三农研究奖:5名

  中国社科院发展研究所于建嵘 《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宋洪远 《中国乡村政策与公共管理研究》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农村组唐仁建 《“皇粮国税”的终结》

  中央财经小组办公室陈锡文 《中国县乡财政与农村增收问题研究》

  发改委产业发展研究所马晓河 《结构转型与农业发展—一般理论和中国的实践》

  三农报道奖:5名

  《南风窗》特约记者黎光寿 《一生只有八小时》

  新华社记者陈芳、张洪河 《铁本违法占地事件》

  新华社记者孙杰、黄豁 《总理为农民追工钱》

  中央电视台记者项先中、柴静 《村官的价格》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杨博、王晓辉 《农村问题》

  公共行动奖:1名

  杜晓山等“中国社科院小额信贷扶贫项目”。

  主持人:下面由姚洋评委总结《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的获奖评语。

  姚洋:我非常高兴介绍于建嵘先生的奖项。于建嵘的《岳村政治》获奖是众望所归,我们知道于建嵘是长期从事三农研究,他非常有热情。我觉得光有热情还不够,最关键的是怎么把热情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我想于建嵘给我们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他是非常有热情的人,但是他的学术研究是站在非常公益的角度来做这个研究,我相信《岳村政治》这本书将会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成为研究中国乡村政治经典的一部作品。

  主持人:下面由评委向作者颁发奖项证书,请获奖者致辞。

  于建嵘:我关注最多的是农民的权益问题

  各位来宾,晚上好!首先感谢希望集团、《中国新闻周刊》和各位评委,我对这次得这个奖感到有些意外。

  我研究的是中国农村的政治转型,我关注的最多的是农民的权益问题,在我看来中国农村问题的解决有许多问题,当然农民权利的保护问题是中国农村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所以我的研究重点地就是怎样去保护农民的权益,使他们能够有一个和谐、和睦的发展前景。所以这次能够获得这个奖,体现了各位评委对农村政治问题的研究和对农民的关心,所以再次谢谢各位!

  主持人:现在请韩俊评委公布三农研究奖作品《中国农村财政与公共管理研究》的获奖评语。

  韩俊:

  宋洪远先生完成的这部作品能够得到这个奖项我觉得是当之无愧的。宋洪远也是一个年轻的老专家了,他还是一个小伙子,但研究农村问题已经有20年了。

  刚才张晓山先生讲的税费改革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农民的负担在五年的时间减了三千多亿,如果没有税费改革现在农民的每年负担是2千个亿,所以解决三农问题我认为不缺概念、不缺提法,缺的是“实招”。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者必须要深入基层,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能够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思路和具体的政策建议。宋洪远的《中国乡村财政与公共关系研究》,就是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一部高质量的作品,所以应该向他表示祝贺,谢谢!

  主持人:请宋洪远先生致辞。

  宋洪远:我要把这个获奖作为起点

  首先感谢“希森•《中国新闻周刊》三农基金”对三农研究工作的支持,感谢各位评委对我做农村研究工作的肯定,特别要感谢我从事的工作单位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今天获奖应该说只能说明过去,今后我要把这个获奖作为起点,深入基层、深入调研,为决策服务,为三农服务,为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做出一个研究人员应有的贡献。谢谢各位!

  主持人:有请何炳生评委公布《“皇粮国税”的终结》的获奖评语。

  何炳生:

  非常荣幸参加这次活动。

  唐仁建先生一直从事农村农业问题的研究,他是一个政策的参加者也是一个实践者。我拿到他的作品立刻就认真地拜读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也积极推荐他的作品,我非常高兴很多专家对我的判断给予认可。

  作品重点分析了税费改变前农业的结构,梳理国内、国外农村的框架和解决经验,全方位探讨了农村税费改革的过去、现代和未来,是一部阐述我国农业税费问题的系统、全面、准确的权威之书。

  谢谢!

  主持人:有请唐仁建先生。

  唐仁建:农业税费改革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值得我们来书写

  第一,我真的非常感谢三农基金的各位。因为我回忆了一下我的这篇作品,我是思考了5年,写了2年才成书的,各位评委和组织者能够看到、能够赏识,我真的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另外也想了想,类似的奖我在历史上好像从没有得过,这是我得的第一个学术奖,所以我非常地高兴。

  第二,这篇作品能得奖,我特别提出来还有马晓河先生,当初是他告诉我有这么一个奖才想到申报的。我想晓河第一是很自信,因为他告诉我以后恐怕参加评选就多了一个竞争者。再一个,他也很够朋友。晓河告诉我的时候我听说已经申报截止了,我非常遗憾,后来炳生跟我说作品申报延期了一个月,我的参选就是这么一个过程。

  第三,从这篇作品来讲,我为什么选它、为什么写它?因为我在国务院税费改革办公室兼副主任,从1999年就开始参与这个工作,对税费改革这个事情有许多感想也很有感情。我觉得税费制度的问题确实折射了整个农村经济制度的现状,也是农民的切身利益所在。到明年,农业税费在中国就彻底终结了,在这么一个时刻,我现在更多的感觉不是我个人获得了这个奖,而是这个重大历史事件值得我们来书写。

  更多的话我就不说了,还是感谢,今后如果再有这样的奖项我愿意继续参加。

  主持人:有请孙立平上台公布《中国县乡财政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的获奖评语。

  孙立平:

  各位好!非常荣幸地来介绍陈锡文先生的获奖作品。

  陈锡文先生是我国一位有影响的、资深的研究专家,今天他和他的课题组获奖是关于农民增收与县乡财政的研究。大家都知道,农民增收,特别是传统农业当中的农民增收,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项研究我觉得有两个特点,第一个,从它的角度来说,它不是一般地来面对农民增收的问题,而从县乡财政的角度来面对这个问题。第二个,从它的研究方面来说,它是把对宏观问题的把握与微观的经验研究结合起来,这项研究在全国三个典型的县进行了实地的调查,进行了深入的解剖,从而把我们过去一直看起来比较模糊的,同时也是在官方统计数据下掩盖的那些真实的情况发掘了出来。这项研究可以说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近年来农村政策的转变、新政策的制定起到了正确的指导作用。谢谢大家!

  主持人:有请陈锡文先生的获奖代表。

  唐仁建:对政策研究界实证研究学风的肯定

  我代表陈锡文主任来简短说两句。

  陈锡文主任今天晚上有一个外事活动不能离开,要不然他会来这里领奖,他说他很高兴获奖了。

  刚才说到陈锡文同志是中央财经办副主任,这没错,但是在主持这项研究的时候,我印象中当时他还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任副主任,所以不能说是两个奖项都是中财办的同志获得的。

  第二,陈主任特别交代说,他虽然主持了这项研究,但是他认为自己主要是起一个召集的作用,更多的工作和具体的研究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的所有同志完成的。大家知道,陈锡文任担任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的部长,据我所知几次大型的调研工作也是全部研究人员出动完成的,所以这个奖项是集体的智慧,大家的功劳。

  第三个意思,据我了解这本书出来以后在学术界、在农经界,大家比较看中的倒不一定是里面的观点怎么样、思想怎么样,更看中的是他们的这个研究方法,是这种多年来在政策研究界没有的实证研究的学风,所以我想获得这个奖也是对这种学风的肯定。

  这就是陈主任让我代表的意思,他代表课题组所有的同志对各位表示感谢。

  谢谢!

  主持人:有请党国英评委上台发表《结构转换与农业发展—一般理论和中国的实践》的获奖评语。

  党国英:

  很荣幸介绍马晓河先生的作品。该著作运用发展经济学等理论对结构转换和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入研究,回答了农业剩余被强制性转向工业部门后,农业是如何发展的,农产品是如何实现供求平衡的等问题,并提出了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农业结构转换的模式。作者提出的城乡一体化产业政策、一体化户籍政策和一体化金融政策,对决策部门有重要参考价值。

  主持人:有请马晓河先生致辞。

  马晓河:农村是下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首先,感谢三农基金给我的荣誉,感谢各位专家对我的信任。

  第二,我是来自黄河西岸陕西的一个农村,当时我是17岁到农村,经历过吃不饱饭,每顿吃白薯的年代。后来我就想一个问题,为什么农民会吃不饱?为什么农民会这么苦?我当时想的很深,在农村的时候我读完了《资本论》,《史记》我也看完了,我就是找不到原因,为什么种粮食的人吃不饱饭、盖不起房子。

  改革开放以后,我跟张晓山所长一起讨论,当时他上研究生,我在上大学,通过系统的学习我发现一个制度问题——严重的割裂的城乡二元制度,所以我写了这本书。这个书我可以说想了30年,写了1年,尽管很薄,但是倾注了我的心血,大家看到的是一个理论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实践问题,起码我自己明白了为什么农民会被剥夺?你们读我的书时要带着感情去看,要从农村的角度去看。这是我讲的第二点。

  第三,我认为当前是有志研究三农问题专家的最好时机。为什么这么讲呢?我认为第一现在政府高度关注三农。第二,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当前中国经济又正处于一个下行期。现在增长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投资在下降,工业经济效益全面下降,储蓄增加了,出口却受到了反倾销的严格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从1998年到现在中国经济一个新的下行周期即将到来。那么在新的经济下行周期到来时我们的经济增长靠什么支持呢?1998年以来,我们是靠大量的国债投资来刺激经济,大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搞汽车、钢材、水泥、电解铝项目,使得经济靠投资拉动起来。但是下一轮经济增长出现下行以后我们该怎么做?还在城市投资能投到哪里去?

  因此,我认为下一步中国经济增长的亮点在农村,希望在农村,有志研究农村的人要赶紧去研究,因为农村是下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和发动机。我建议在十一五时期,中国政府应该在三方面向农村投资。第一,掀起一个新农村建设运动,给农村的道路、给农民的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甚至厕所改造政府也应该投资。

  第二,为农民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应中国国情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解决他们的上学难、看病难、就医难、养老难等等问题。

  第三,帮助农民调整结构,支持农民增加收入。

  我最后要说,政府对农民的投资不是对农民的恩赐、也不是还债,而是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家看到这两年,中央政府一系列的措施让农民收入增加,改善了农业的发展环境,现在农村市场的变化对国民经济拉动内需起了很大的作用。2002年到2003年,农村每年增长的消费总额是1千亿,到了2004年,农村的消费增加量是2千亿,比去年增加了一倍,今年的前2个月就已经增加了1290亿。这说明,向农村投资政府不亏、社会不亏、城市也不亏。谢谢!

  主持人:现在有请秦晖评委上台宣布公共行动奖获奖作品“中国社科院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获奖评语。

  秦晖:

  乡村金融困境是当前农民问题的焦点之一,农民只存不贷这个现象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向农村进行金融抽血的一种方式。解决农民信贷需求除了要发展规范的农村民间金融机构以外,公共部门,包括政府的政策扶持与非盈利组织的参与也非常重要。

  小额信贷就是国际上方兴未艾行之有效的方式,中国学者在学理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为完善这个创新做出了贡献。我们这次评的这个奖项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这样一个项目,实际上是既有学术,也有实践的一个项目,因此我觉得他获奖是当之无愧的。谢谢!

  主持人:有请杜晓山先生!

  杜晓山:希望国家和社会能够更多重视乡村金融

  第一,确实感谢我们希森•《中国新闻周刊》设立公共行动奖这么一个奖项,使我们有机会能够得到这个奖。

  第二,非常感谢我们的评委能够让我很幸运获得这个奖。其实我知道,其他的一些行动奖,他们做的绝对不比我差,我只是非常幸运而已。

  第三,这个奖是我们集体的成果。我到这儿来只是代表我们课题组的全体同仁,他们有的更多在理论方面做了一些事情,有些更多的在实践方面做的一些事情,但是大家合力,使得一个团队、一个集体终究还是做了一些事。

  这个事情有一定的意义,我们发现这样的事情非常好,我们国家也非常需要,但是在这10年的项目运作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很多问题,政策上还有很多问题并没有解决。我们自己的运作管理,不管是从理论层面、政策层面、实践层面都有很多挑战和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果要推广或者要借鉴都值得进一步的去实践、去研究、去解决。

  因此我们课题组希望国家能够更多的重视、社会能够更多地重视乡村金融,我们这批有志于三农发展,尤其是想为扶贫、为农村金融改革做一些事情的人,在这方面有很多事情值得大家共同探讨、共同努力,我们会在这方面继续做我们应该做的一点事。

  谢谢大家!

  主持人:

  关注现实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是新一代媒体人的责任,也是三农报道奖的标准之一,下面就是三农报道奖的五个奖项。首先有请李善友评委公布三农基金获奖作品《一生只有八小时》的获奖评语。

  李善友:一个叫做吴建志的贵州苗族男孩,在这个世界上仅仅生存了8小时,而他拥有这个好听的名字也不过20分钟,在记录抢救早产婴儿的8个小时的新闻里边,我们看到了缺乏最基本医疗条件的农村,我们目睹了农村百姓的贫困以及贫困对生命的威胁,我们见证了乡村医生的辛劳、奉献和困窘。作为一个普通人也许我们不能做什么,然而新闻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生只有八小时》将会推动全社会都来思考如何解决乡村医疗困境的出路,感谢黎光寿先生。

  主持人:有请黎光寿先生。

  黎光寿:我们一直努力寻求解决乡村问题的答案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今天我能够获得这个荣誉,我感到非常地欣慰。首先让我对这个奖的主办代表希森集团、《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深深的敬意,对评委们近段时间的工作表示深深的感谢,对我们工作人员的劳累表示感谢,对出席今天典礼的领导、专家、同行和各位关心三农问题的朋友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众所周知,三农问题在改革越来越深入的背景下,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需要负责任的人去寻求解决的答案,今天我们大家能够会聚一堂,虽然不知道找到答案没有,但是至少天边显现出了曙光。

  我作品的线索是一个机遇,是一个偶然。1999年的时候我们一直在乡下开展一个叫“希望乡村”的活动,当时我负责社会调查这个部分,每一次的调查我的感触都非常地深刻,在和老百姓促膝长谈的夜晚,在和老百姓喝酒、唱歌的夜晚,都让我们非常地高兴。我们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但一直都在努力地寻求解决的答案。

  2004年9月1日,我们有志愿者在贵州一个村创办了一个学校,10月1日我和上海的朋友组织了一些年轻人去看望他们,10月3日那天下午我们分组调查进入这个村237号那家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吴建志这么一个小小的生命,他当时已经全身僵硬了,医生还在不断地给他抢救,在抢救的过程中医疗条件非常差,但是一直没有放弃对这个生命的抢救,最后悲剧还是发生了。

  后来我们又到了李春燕医生家,看到的是残破的房屋,贴在墙上的账单,李春燕很善良,老百姓即使没有钱支付药费,她也给老百姓看病,久而久之,她越来越穷,做了3年的医生老欠下5000多元的药费,自己还借了丈夫5千多元的钱。所以当时我感到吴建志的问题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后来我们写了《南风窗》的篇文章,引起的社会反响是我们自己没有料到。

  后来有更多的人参加到这项志愿活动当中去,有些朋友辞去了工作,到了那个村,也到了我们所办学校的村去做志愿者、去搞调查、去搞教育、去搞医疗,社会各界的捐助让我们非常感动。现在已经有7个人在当地做志愿者的活动,我希望能够在当地做更多的活动,能够让当地的老百姓看得起病、上学免费,让老百姓能够更加自由一点的生活。非常感谢大家!

  主持人:有请庄园评委上台宣布《铁本违法占地事件》的获奖评语。

  庄园:

  陈芳、张洪河这个报道可以说是最有影响的报道之一。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铁本事件的系列报道正是对这个问题的深刻关注,从6千多亩耕地被侵占,4千多名流离失所的新闻事件入手,揭示了背后更加深层次的问题。我国的改革正在步入深水区,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多的不在三农问题本身,正如铁本事件所揭露出来的问题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铁本事件暴露的问题很复杂,记者克服了重重困难和巨大阻力深入现场采访了有力的证据,并在此基础上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敏锐地把握了事件的根本,祝贺这两位同行获得了这个奖。

  主持人:请获奖人上台致辞。

  陈芳:书生报国无他物,惟有手中笔如刀

  非常感谢“希森•《中国新闻周刊》三农基金”,也非常感谢各位评委的青睐,同时感谢新华社领导与同事的支持。

  我出生在城市但是我非常喜欢关注三农的问题,九年的职业生涯让我感受到一支笔有轻有重,做记者有易有难,但是在长期的三农问题报道中,我更意识到记者的称号不是桂冠而是担子,这副担子异常沉重。

  人们都说书生报国无他物,惟有手中笔如刀,我想我是一个女记者,我虽然没有铁肩,但是能够用手中的笔实事求是地反映群众的心声,能为老百姓办点实事,能够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我想这就是我们新闻记者最大、最有力的奖赏,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请王宴青评委上台公布《总理为农民追工钱》的获奖评语。

  王宴青:

  首先祝贺新华社记者孙杰、黄豁获得这个奖。我们认为这个作品题材重大、意义深远,记者选择总理为农民追逃工钱的角度,表现了记者独特的新闻视角,整篇报道通过大量的描写,展现了总理务实、亲民、坦诚的作风,另一方面充分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执政为民的理念。这篇报道引发了各界对拖欠农民工问题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场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工作,充分显示出了《总理为农民追工钱》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谢谢大家!

  主持人:有请孙杰记者。

  孙杰:与同仁共勉:不了解农村就是不了解中国

  感谢希森集团和《中国新闻周刊》创办的这个活动。毛主席的一句话,不了解农村就是不了解中国,今后让我们与广大同仁共勉,用更多的精力关注中国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农民的权益,我想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的对我们国家有好处。

  主持人:下面请杨斌评委公布三农报道奖《村官的价格》的获奖评语。

  杨斌:

  在这个节目里公众看到了一个农村民主选举村代表的黑色幽默个案,每个人都能从其中体验一种笑过之后的沉重。我们都关注三农问题,解决三农的根本途径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农村的自治,让他们有充分的发言权。

  但是这部片子告诉我们,我们还没有为农村自治的发展铺就好轨道,这对农村民主的发展可能造成伤害。在农村,在最需要民主的地方我们需要对民主的信心,我们真正要考虑的是真正的民主离农村有多远。

  在这个节目里,从记者前期的调查和后期的制作,都充分了记者责任感觉,也体现了《新闻调查》金牌栏目的风格。我看到了这个片子受到了中宣部表扬性质的阅评,这当然不是我们的评选标准,但是这样一个题材能做到上下都满意很不容易。谢谢!

  主持人:有请柴静记者。

  柴静: 我们始终没有离开过中国的泥土

  我出生在山西,从高中时起我记忆中就没怎么见过蓝天,我们家的水都要煮沸过之后沏浓茶,每隔不久就听到我们的亲戚在矿井里出了事,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10年之后我重回山西,在那个村制作这期节目,我发现状况比我记忆中的更加糟糕,在这个村庄里因为过度的开采煤矿,造成房屋都出现了裂缝,老百姓只能靠喝雨水过活,这个村的煤矿收入很多,但是农村却很落后。在这样的村子里为什么有人愿意花200万买村官当,不过是因为村里煤矿从来都是操纵在每一届村官那里。

  一位乡的同志给我回答的非常简单,他说我监督不了,怕群众打我。我们关心的更多的是这个村庄中的1千多村民,当他们有机会、有权利对自己的未来做出选择的时候,他们为什么把这个选择用2千多元卖掉,最后的结果是村里煤矿到底上交多少费用村民始终都一无所知,他们无法参与、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活。在这里制度只是一张纸,而选票只是一张更小的纸。在我采访的时候很多老百姓跟我说,他们很庆幸这张纸还可以卖点钱,用这点钱他们可以买一辆摩托车。

  制作完这期节目以后,我采访的很多人,那些村官还是书记、乡主席都给我打了电话,他们说的都是谢谢,至于老百姓怎么想也不需要再问,在我走之前他们就已经告诉了我,说你们的节目播出之后大不了再换一个村主任,但是这个煤矿和钱永远都不属于我们。

  《新闻调查》成立了将近10年了,10年前制片人张洁他们就制作了《乡村记事》,那个时候我们为基层民主选举的萌芽而欢呼,10年之后我们知道这条路还很漫长,也很艰难,但是我们始终没有离开过中国的泥土,因为我们知道关注中国的三农问题就是关注中国的未来。

  最后我要代表节目组感谢各位将奖项中惟一一个电视报道奖给予了《新闻调查》,制作这样的深度报道我们需要学界和政府的支持,很庆幸我们从不孤独。谢谢!

  主持人:下面有请李希光评委公布三农报道奖的作品《农村问题》的获奖评语。

  李希光:《农村问题》基于以下三个理由获得了报道奖。

  第一,好新闻不讲大道理,不讲空话,不讲口号。这个作品通过农民的故事揭示了中国农村深层次值得人关注和思考的重大问题。

  第二,好新闻不是用手写出来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我们是伴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两位记者的脚步声听完了这部作品。

  第三,没有声音就没有广播。我们在《农村问题》这部作品中听到的都是农民的声音,而不是记者发表评论的声音,显示了作品的真实、可信、客观和公正,谢谢这两位记者。

  主持人:有请杨博记者。

  杨博: 我永远忘不掉那个信赖的眼神

  这个奖挺重。

  2000年的5月份我接到了一封信,从那一刻起我就和一个患小儿麻痹的农民在一起,现在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我见到他第一眼的时候,他在一间土平房前扶着墙,他在那儿站了整整一天等着我,因为他知道我要去,我通过他们村里人联系到他。我没办法跟他约定时间,因为家里没有电话。

  他的屋子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装麦子的大缸,而这个大缸在几天前也被村干部砸坏了。麦子被夺的理由是因为收税,采取的方式是暴力,而这个税是可收可不收的,以后发生的我觉得各位评委在看报道的时候非常清楚了,为了几十公斤的麦子、为了老百姓服与不服,这种统治、这种领导,在老百姓的嘴里涂抹了一些污垢的东西。

  从那时起我就想把这个报道做好。为什么?因为《经济纵横》以前会受到很多观众朋友的来信,很多是来自农村的,尤其是在收费的问题村干部和农民上会产生很多激烈的冲突,我们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但是都是就事论事的零散报道。这一次,我们想通过这个人来看一看我们中国的农村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或许我们能从农村一个村子里面找到全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我们是这样做的。

  我觉得我永远忘不掉荀宪章站在缸前扶着墙望着我的眼神,因为那是希望和信赖,我相信有这个眼神我会做下去。谢谢!

  主持人:今天的11个奖项、评委的评语和获奖者的致辞就全部都说完了,下面进行今天颁奖典礼的最后一项,向获奖者颁发证书和奖金。

  首先,我们有请牛盾副部长为5位研究奖颁奖。

  有请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刘泽彭主任为新闻报告奖的5位获奖者颁奖。

  请希森集团的董事长梁希森先生为公共行动奖的获奖者颁奖。

  请各位领导、嘉宾、获奖者上台合影留影。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