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财新荐书(2010年4月)

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周刊 2010年第13期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29日

新经典阅读

《经济公民、国家公民和世界公民——全球化时代中的政治伦理学》

(德)奥特弗利德·赫费著

沈国琴、尤岚岚、励洁丹译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2月第一版

  作为德国当代最具影响的政治哲学家,作者赫费很熟悉经济学,并以此为标题的第一关键词引出全球化时代的政治哲学议题。

  在谈到经济与劳动在哲学上的地位时,他写道:“首先要质疑的是,作为普通经济公民行为的劳动是否只是一种徒劳,又或者劳动是否为包括自尊和他人尊重在内的自我实现提供了无限良机,从而使自己归属到必要性和自由性的双重领域中去。”

  这段引文的结尾,引出了本书第一部分第二章的议题,于是有了下面这段文字:“之后,我们就要关注常被政治哲学和社会道德完全遗忘的经济公民,关注‘经济上的完整公民’,他不仅是经济上的企业家,有可能还是科学和文化上的企业家……”这样,他将我们引到第一部分最后一章的议题“社会公正”,以及更深一层——第二部分“国家公民”的讨论。关于第三部分“世界公民”,他也提出了一些值得中国读者体会的命题。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修订版)》

吴敬琏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作者指出,由于中国改革的特定方式(作者称之为“增量改革战略”),虽避免了“休克疗法”激烈变革的后果,但也因此承受着“渐进改革”不可避免地形成的各种类型“双轨制”的不良后果。

  这一修订版的重要增补,就是加强了对“双轨制”及其经济和社会-政治影响的分析,并据此对中国进一步改革的必要措施和可能前景作出了估量。作者写道:“在一个按照‘增量改革’原则渐次成长起来的新经济体制,存在旧体制的遗产是一种完全正常的现象。问题在于它向哪一个方向继续发展:是逐渐消除旧体制的遗产,向规范的市场经济过渡,还是巩固乃至扩大权力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形成一种扭曲的经济体制。”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知识与情趣

《我们如何思维》

(美)约翰·杜威著

伍中友译

新华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杜威的教育思想主导了20世纪的教育哲学。例如,教育的两大原则——向受教育者灌输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并且传授生活技能,就是由他确立的。其实,面向21世纪的教育,今天教育哲学家们所提倡的第三大原则——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与杜威晚年的思考是同源的。经过了詹姆士和杜威的努力阐释,逻辑学家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哲学精微的细节逐渐呈现,成为美国哲学最厚重的思想传统。

  读者不妨仔细体会该书第八章——“判断”。也是在这一章,杜威充分解释了实用主义哲学的方法。借助于这一方法,人们获得了一种能力来选择有价值的观念,并删除多余的和不利于身心灵发展的观念。

《没有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

(美)菲尔·沃什博恩著

林克译

新华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对什么是“批判性思考”有所了解。为开发这样的能力,读者必须探讨真实世界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越是与人息息相关,就越可能激发个体深入阅读和思考相关的细节。只有通过这些细节,个人的判断才日益精致。

  所谓“判断”,也就是为每一观念及观念所涵盖的真实体验找到适用范围。康德论证这一过程,同时就是批判性思考的过程。这里讨论了数十个问题,其中一个是:资本主义是公正的吗?

《沉思录》

(古罗马)马尔库斯·奥勒利乌斯著

王焕生译

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1月第一版

  作者奥勒利乌斯为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在位皇帝。本书即其晚年在战争期间独自哲学思考的记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原书用古希腊文写成,后世由其亲友保存,得以传世,成为欧洲古代哲学的经典。

  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共分12卷,大部分作于鞍马劳顿中,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我和身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与此前中文译本均转译自英文版不同,该译本据勒伯古典丛书古希腊文原版翻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希腊语专家王焕生先生译出,是目前国内惟一来自古希腊语的权威译本,表达更精准,意蕴也更接近原作。

  本刊评论理论部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