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财经》4月荐书

 新经典

  《社会政治哲学》 (美)罗伯特·L·西蒙主编,陈喜贵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社会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是“国家”,它涉及社会成员关于政治制度的“道德合法性” 或“法律的合道德性”(legitimacy)的评价。韦伯采用的后一个语词,区别于“法律合法性”(legality)与“合道德性”(morality)。有时,这一涵义特殊的语词也被译为“确当性”。

  这一议题的西方背景是显然的。首先,它意味着公民的个人权利与由法律体现的国家权力之间的紧张关系;其次,它还意味着社会道德规范与个人和国家这两方面的紧张关系。就当代中国社会而言,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双重的:一方面,我们面对着源自“情感传统”的道德对法律的优先位置;另一方面,我们面对着源自“现代文明”的法律对道德的优先位置。因此,我们更急迫地需要中国本土的社会政治哲学。

  《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发展和现状》 (英)布莱恩·斯诺登、霍华德·R·文著,佘江涛、魏威、张风雷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这是我们等候了多年的“新经典”。自1994年以来,作者专注于宏观经济学思想源流的研究,在这一领域,这家出版公司以最为人熟悉的“EE”为标记,已发表了五本著作。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的“异趣”,其第九章和第十章分别是“奥地利学派”和“新宏观政治经济学”。毕竟时至今日,凯恩斯仍是宏观经济学的“父亲”。他关于市场经济的思考和整体领会,以其深刻和复杂的结构——这些结构,如他在一封私人信件内所言,通常不能或不应表达为数学模型——对宏观经济学各学派的演化产生了深刻和复杂的影响。

知识与情趣

  《学与商的博弈——论美国高等教育》 (美)索尔斯坦·凡勃伦著,惠圣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凡勃伦在“老制度经济学”领域地位显赫,却甘于淡泊,曾经拒绝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一职,当时的具体原因有待考证,但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超脱的立场,以继续他对正统经济学的批判。这种主动的“边缘化”,不能不令时人肃然起敬。

  这本书体现了他一贯的对于“金钱成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的批判立场。此书英文原版90年前就已出版,当时他担忧的商业利益对高等教育学术体系的侵蚀,至今仍昭昭在目,却鲜有深刻的反思。真正的大学应该致力于“随意的好奇心”,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也是当今中国教育最缺乏的。阅读此书,希望读者不要介意凡勃伦的晦涩,试借大师昔日对美国教育之提点,解今日中国教育之困惑。

  《美国大萧条》(美)默里·罗斯巴德著,谢华育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这个题目时下特别火热,让人猜想本书不过是本应景的畅销书。其实,此书在上世纪60年代已出版,且早有中译本。如今再出译本,难洗应景之嫌,但本书内在的品质自能使它卓而不群。

  作者是现代奥地利学派的“掌门人”,由此,我们也可以推知,他的基本理论立场当然是自由主义。在深陷危机之中的人们方便地把责任推给自由市场之时,罗斯巴德告诉我们,真正的元凶正是“贼喊捉贼”的政府干预。难得的是,他条分缕析地梳理了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政府政策到底错在哪里。它对于正忙于拟订救市方案的各国政府来说,是借鉴也是讽刺。

  《日本走向何方》(日)小原雅博著,(日)加藤嘉一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二战”后经历了一段讳言国家利益的日本,不得不假国际协调来实现实际上不可回避的国家利益。“冷战”的结束、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发展,以及国与国相互依存度的不断深化,对传统国家利益概念的回归再次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国际协调依然展现了其在日本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强大生命力。

  以外交官和学者身份出现的本书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向读者梳理了日本外交的过去,同时勾勒了未来,包括日本应该如何与一个崛起中的“近而又近”的中国打交道。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