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我国当前通货紧缩原因的治理

题目    我国当前通货紧缩原因的治理 
主讲人  林毅夫 
时间    1999年12月13日 
地点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主讲人简介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主要学术著作:《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联出版社, 1993年;《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我国当前通货紧缩原因的治理

林毅夫

 

1997年实现了软着陆以后,我国经济开始在1998年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这两年来,我国政府使尽各种政策手段,但通货紧缩的现象并未缓解。通货紧缩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来治理成为当前经济中的一大热点问题。

通货紧缩从理论上来说可能是需求下降造成,也可能是供给增长太快造成。需求下降的原因可以是信贷紧缩或货币供应紧张导致市场利率上升,筹资成本增加,致使投资需求下降,并使企业开工不足,工人收入和消费减少。或是,金融、房地产等泡沫破灭,国民财富缩水,引起居民消费需求萎缩,同时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坏账增加,导致信用紧缩,而致投资需求也同时减少。供给增长过快的原因则可能是科技进步带来生产力提高过快,也可能是投资增加太快,生产能力膨胀,而需求增长的速度跟不上生产能力增长的速度。国内经济学界目前的分析侧重于前者。但是,1997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不存在严重的信用紧缩问题。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显著,而且房地产泡沫在1993年经济高涨时就破灭了,谈不上对通货紧缩有何重大影响。证券市场情况类似。因此,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原因只可能从供给方面寻找。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增长,1998年的GDP相当于1978年的6.4倍,其中工业增加值相当于1978年的9.4倍。90年代初我国基本告别长期以来存在的短缺经济,国内市场供求基本平衡。接踵而至的是市场出现普遍过剩现象,竞争空前激烈,许多企业设备利用率下降。目前我国市场供给过剩情况已经相当严重。截至1995年,我国许多重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都徘徊在50%上下,有的甚至低于40%,如果考虑到特别高的库存情况,生产能力闲置就更为严重。据估计,我国有一半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不足60%。

造成我国目前这种市场供给严重过剩的原因又是什么?供给能力来源于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增长一直较快, “六五计划”期间年均增长率19.5%,“七五期间”年均增长16.5%,但 “八五期间” 突然跃升为年均增长36.9%。其结果是在“八五计划”期间,生产能力大幅增加。 以国有经济为例,固定资产净值从1990年的10.8万亿增加为1995年的29.5万亿,为1990年的273%,由于新增的固定资产中通常包含了新的技术进步,因此,1995年的生产能力至少为1990年的2.7倍。非国有经济在这段期间的增长比国有经济还快。可是,代表社会需求水平的最终消费需求受到收入增长的制约,在“八五计划” 期间生产能力出现转折性的快速增长时,年均GDP增长11.6%,仅比“六五计划”期间的10.8%和“七五计划”期间的7.9%略高一点,因此,最终消费增长不可能出现同步的转折性快速增长。如果说80年代生产能力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最终消费的增长速度,由此形成的两者增长差距可以由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短缺加以抵销,则90年代初当我国经济已经走出短缺,市场供需基本持平的时候,生产能力以远快于最终消费的增长速度增长,是目前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从而形成通货紧缩这种尴尬局面的最主要原因。

1992年、1993年、1994年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1993年、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分别比上年增长14.7%、24.1%,1995年仍然高达17.1%,固定资产投资1992、1993、1994年分别比上年增长44.4%、61.8%、30.4%,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峰,固定资产净值形成1992、1993和1994年分别比上年增长23.9%、24.8%、17.7%,同样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峰。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遏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从而遏制生产能力形成的的进一步增加,如果允许投资仍然按1992、1993、1994年那样的狂飙速度和方式增长,那么等那些投资项目建成投产以后,我国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形就会比现在还要严重得许多,通货紧缩的问题也会比现在棘手。1995至实现软着陆的1997年间,如果不把1993年7月以来陆续开始采取而没有得到贯彻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贯彻到底,那么造成的结果只是把“八五”期间的经济过热的时间延长几年,而当那种过热增长不可能再持续时,整个社会就要以更大的代价才能解决由此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和通货紧缩。

在生产能力出现严重过剩时,经济容易出现恶性循环。因为,生产能力出现普遍过剩时,一般企业将很难找到好的投资机会,整个社会的投资需求必然下降;同时,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利润下降或亏损,职工将面临企业破产和失业的危险,导致职工的永久性收入预期下降,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也跟着下降。企业的投资需求和居民的消费需求是任何经济中整个社会需求的大头,以我国为例,1998年企业的投资加上居民的最终消费需求占GDP的84.6%,当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双双下降,而生产能力还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则会使原来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形更为严重,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导致投资和消费需求更加不振,通货紧缩的情势更为严峻,如果政府不采取干预措施,社会的投资和消费增长将进一步下降,而使整个经济出现恶性循环。

然而,在生产能力出现严重过剩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很难起到作用。因为货币政策的作用主要在降低利率,但在生产能力普遍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企业找不到好的投资机会,利率再低,只要借款要还,企业也不敢向银行借钱投资;而且,在收入增长预期下降,失业风险增加的状况下,利率再低居民也会增加储蓄倾向。其结果是降低利率并未能对投资和消费产生显著的刺激作用。同样的道理,对居民的储蓄课税的税收政策,也难于起到减少储蓄增加消费的作用。财政政策对需求的刺激作用比货币政策直接,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来支持各种投资,可以直接形成社会需求。但自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到90年代初已经居于十分次要的地位。1998年政府增发1000亿元的基本建设国债,相对于中央政府当年4892亿元的财政收入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规模,但相对于199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406亿的规模来说,这1000亿只不过是3.5%。结果在增发这1000亿元特别国债以后,国家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只不过从1997年的2.8%上升到1998年的4.2%,创造的需求有限。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学者的一个普遍结论是,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走出大萧条并没有产生多少实质的帮助。同样是由于受到政府财政能力的限制,使用收入政策,增加对贫困阶层的社会救济,普遍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对稳定社会秩序来说作用可能很大,但从整体上看,对居民实质总收入增加的影响不大,对消费需求的刺激作用自然十分有限。以今年9月开始的职工基本工资普遍上调30%为例,据推算即使所有增加的收入都转化为消费,社会总需求也只会增加1%。靠此也无助于消化现存的的巨大的过剩生产能力。

解决由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所引起的通货紧缩,只有两种办法。一是无为而治,听凭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破产、退出,整个国民经济经历一次严重衰退,通过大幅度报废、压缩现有生产能力使得总供给剧烈收缩,从而达致供需平衡。显而易见,这种方法必然造成国民经济严重衰退是社会难以承受的。

另一种办法是创造出一个巨大的需求以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由于各种有消费能力的社会需求都已经实现了消费,政府很难在短时间里创造出一个巨大的社会需求来。但是,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市场发育不完全,消费条件不充分,尤其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9.6%的农村地区,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不仅电网老旧,电压不稳,而且,电价高昂,有一半的农户没有自来水。为了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使我国早日从通货紧缩的陷阱中摆脱出来,我国政府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以实现农村自来水化、电气化、道路网化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加快农村地区和生活消费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旦农村地区的供电、供水问题得到解决,除了,将会刺激对电视、冰箱、洗衣机的需求外,还会掀起农民自发的厨房革命,厕所革命等和生活质量有关的建设高潮,创造出巨大的社会需求,把各个行业现存的巨大过剩生产能力消化掉。

在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市场疲软,通货紧缩的情况下,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但政府以有限的财政支出要真正达到启动市场的目的,必须把钱用在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地方才可。以农村道路、电网、自来水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运动正是在我国当前形势下最能产生这种效果的地方。

 


(本简报文章如需转载请事先征得本中心同意)

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 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1475,6275-1476

传真:(010)6275-1474 电子信箱: ccer@pku.edu.cn   ccer@ccer.pku.edu.cn

网址:http://www.ccer.edu.cn

编辑:海闻 姚洋 发行:邢惠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