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技术进步是东亚经济增长的源泉吗?

题目    技术进步是东亚经济增长的源泉吗? 
主讲人  刘遵义 
时间    1998年9月25日 
地点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致福轩 
主讲人简介

世界著名华裔经济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技术进步是东亚经济增长的源泉吗?

 

1998年9月15日,作为北京大学百年经济学讲座的一部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特邀世界著名华裔经济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刘遵义先生作了关于技术进步与东亚国家经济增长的报告。

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有无技术进步的贡献?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以该国的总产出来衡量的。总产出取决于总投入。投入有三个来源: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贡献。前两者都是有形投入,对于产出的影响可以通过统计数据获得。当前两者的产出已定,余下的经济增长就归功于技术进步。或者,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技术进步就是在劳动和资本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引起产出增长的因素。

当人们目睹东亚经济飞速发展时常常会思考,他们的经济增长是归功于他们工作得更努力,还是因为他们更聪明?即经济增长是归因于劳动和资本投入的扩张,还是源于技术进步?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存在着多种研究结果。有人认为,技术进步在东亚国家的崛起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人认为,只有某些国家和地区存在技术进步(如香港),而在新加坡等地并未发现这个贡献因素;刘遵义先生的观点是,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根本不存在技术进步。

在无形资本投资方面,东亚国家大大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这既说明了前者与后者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也说明了东亚国家目前人力资本投资还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比较东亚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1)东亚国家每一项投资的增长都很快,而且有形资本投资在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占了最重要的地位。(2)在发达国家中,资本与劳动投入在产出中的作用相对较小,而技术增长贡献很大,在很多国家里,技术增长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3)东亚国家没有技术进步,而日本在各方面的数据都处于东亚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说,日本是其它亚洲新兴工业国的楷模。(4)如果我们从投入-产出上来分析技术进步,我们可以发现,东亚国家的资本产出弹性比日本和其它发达国家高得多,劳动投入则相反。这说明,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东亚还是属于资本稀缺而劳动力丰富的地区。(5)必须指出的是,东亚国家的人力资本投入以及研究-开发支出在GDP中所占的份额都很低,资本投入不足严重限制了人力资本的产出,反过来影响到对人力资本的需求。

 

二、创新租金的分配

 

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在东亚国家的蒸蒸日上给人们一种错觉,即东亚国家技术进步相当迅猛。我们把创新租金理解为技术创新带来的盈利。通过对创新租金分配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创新租金都是归发达国家所有的。(1)发达国家对先进技术有专利权或垄断权,她们以此提高技术转让的价格;(2)发达国家通过转移投资可以把从发展中国家赚取的利润转移到国外;(3)拥有著名品牌的企业往往把生产基地建在发展中国家,以自己的垄断地位压低支付给加工企业的价格。可见,是发达国家、而并非发展中国家从技术创新中得到了丰厚收益。当然,也有人指出,收益并不仅仅局限于GDP的增长,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收益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这样的理解固然可以,但这并不说明存在技术进步。

 

三、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1)有形资本积累在东亚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有形资本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无形人力资本产出的提高;(2)有效地积累资本对东亚国家十分重要;(3)当经济增长到一定时期时,无形的人力资本所占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4)新的出口导向和市场导向的投资有助于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5)私营企业不断提高完善自身,无官僚作风,他们能针对市场作出迅速的调整。

亚洲经济究竟是“奇迹”还是“泡沫”取决于亚洲国家在今后的努力。今后东亚的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保持资本持续增长;二是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无形资本投资的差距。第一个任务包括:(1)鼓励储蓄和投资;(2)降低税率;(3)降低通货膨胀率;(4)促进商品、资本和劳动力资源的流动;(5)加强法制建设;(6)加强基础设施的投资;(7)对市场采取谨慎的干预措施,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第二个任务包括:(1)加强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2)扩大研究-开发支出规模;(3)多渠道吸引投资;(4)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5)保持产品竞争力。

 

四、提问与回答

 

似乎很难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刘遵义教授指出的“东亚国家不存在技术进步”,至少从感情上来说,我们无法接受“中国没有技术进步”这个现实。因为我们的社会的确在进步:我们所使用的技术和我们所学习的知识都越来越先进了,怎么是“没有技术进步”呢?

方星海博士从“技术进步”的定义出发,与刘教授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说,十年前,中国绝大多数家庭都没有电话,而今天,移动电话在中国都已经是非常普及的了。这难道不是大众意识中的“技术进步”吗?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的确可以理解“没有技术进步”的含义,然而这个说法一般的人无法接受。

刘教授回答说,论文中所提及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学家所认为的技术进步,即在资本-劳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引起产出增加的贡献因素。这既不是工程师们认为的“使用新技术便是技术进步”,也不是一般居民意识中的“生活更便捷便是技术进步”。一旦我们确定了这个定义,就不难理解这个结论了。

林毅夫教授也对此发表了他的看法。他指出,可以通过区分“技术原产国”和“技术引进国”来理解“不存在技术进步”的结论。一项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于“技术原产国”来说是技术进步,而对于“技术引进国”来说,就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技术进步”了。

刘教授还应一些提问者的要求谈了他对中国改革和中国现实问题的看法,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建议。他说,中国的改革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尤其在基本体制(如:金融体制、银行制度)方面要花费大量精力,以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

(黄澄泓根据录音整理)

 

(本简报文章如需转载请事先征得本中心同意)

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 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1475,6275-1476

传真:(010)6275-1474 电子信箱: ccer@pku.edu.cn   ccer@ccer.pku.edu.cn

网址:http://www.ccer.edu.cn

编辑:海闻 姚洋 发行:邢惠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