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第十届NBER-CCER“中国与世界经济年会”成功举办

  如何控制通货膨胀,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宏观金融市场,如何看待贸易商品价格与汇率之间的关系……2008年7月2日至7月4日,多位来自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经济学家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的中国经济学家们,参加了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主办的第十届NBER-CCER“中国与世界经济”年会,针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及世界经济的热点和深层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此次会议共吸引了来自包括媒体、校内外师生、及其它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界听众近200人。

  本次年会的招待会由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巫和懋主持,邀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的演讲。易副行长指出,人民币汇率是一个经济问题,使其收敛到均衡水平的最好方法是改革,但这需要时间来建立一个高效的市场。除了汇率调整外,结构调整对于修正世界不平衡更重要。

  在会议开幕式上,姚洋教授代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魏尚进教授代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白重恩教授代表清华大学分别作了简短发言。会议共分六场,分别由姚洋、魏尚进、白重恩、Jens Ludwig、巫和懋、Charles Hulten教授主持。中外经济学家们在与会期间纷纷发表精彩演讲并展开讨论。

  会议第一场,与会经济学家们讨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近况。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卢锋分析了近期中国宏观经济主要热点问题,他指出,短期内中国央行应该延续紧缩的货币政策,直到通胀被完全控制。同时,要看到外部经济不平衡对国内通胀的压力,应使用包括汇率政策在内的手段加以解决。

  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Gita Gopinath研究了贸易商品价格与汇率之间的关系,她认为,尽管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均以美元计价,美元持续贬值并没有使得美国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其原因在于汇率变动传导到企业层面后,被企业所消化,影响价格的程度有限。

  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分析了引起我国要素收入分配变化的因素,并详细分析了2003年到2004年要素分配比重剧烈变化的原因。他认为,这一变化可以归结为统计方法的改变、体制变迁和工业生产中劳动力比重变化这三个方面。

  会议第二场,与会经济学家们讨论了犯罪与经济问题。

  芝加哥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Jens Ludwig分析了收益-成本分析在制定打击犯罪政策中的角色,用收益-成本分析了监禁政策,并谈到了除了监禁以外其它惩罚罪犯的措施。他认为犯罪的收益-成本分析有助于我们在众多预防和减少犯罪的政策中做出选择。

  清华大学教授迟巍、王一江合作的报告分析了政府官员受贿的个人与环境因素,他们认为,职位高低是受贿与否的重要因素;不同政府部门受贿严重程度不一,交通和金融部门受贿现象较其它部门更普遍;不同省份(市)的比较中,私营部门规模越大,市场经济越活跃,该省份(市)官员受贿的现象越少。

  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访问学者Christer Ljungwall与自世界银行的徐高博士所合作报告,用数量化的分析框架,研究了中印两国经济的异同。他们得出如下结论:中国产出和消费波动都很大,产出增长持续性强,投资支出增长滞后于产出增长;印度产出和消费波动都较小,产出增长的持续性也较低,投资增长和产出增长几乎如影随形。他们还发现,中印两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生产效率波动。

  会议第三场,与会经济学家就宏观经济问题展开了讨论。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朱家祥、霍德明合作的报告用量化的金融稳定指标测算,目前我国宏观金融市场是过去20多年来最不稳定的时刻。他们观察到,从2005年起,用来衡量金融市场稳定性的指标就开始了异常的波动。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魏尚进探索了中国的高储蓄率之谜。他认为,中国性别比不平衡,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20:100,超过自然界正常比值105:100。由于中国男性比例大,中国储蓄率也就较高。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徐滇庆分析了资本流入和热钱动向。他认为,我国1至4月新增的4万亿元居民储蓄含有海外热钱,将来可能流向股市或楼市。

  会议第四场,与会经济学家围绕生产力展开了讨论。

  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分析了工资收入在经济发展中的变化。他认为,工资收入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而且低于大多数国家。截至2003年工资收入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呈U型。

  马里兰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Charles Hulten分析了无形资本对生产力和公司估值的影响,他认为,无形资本的投资是决定创新率、经济增长和公司估值的关键决定因素,将无形资产加入常规产能分析使得注意力从商品的生产转移到公司的组织形式。

  清华大学教授曹静对1982-2000年中国生产力增长作了部门与综合的衡量,探寻中国经济成功增长的来源。她发现,全要素生产力增长速度在不同部门,不同时期变化很大,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方法衡量更为合适。

  会议第五场,与会经济学家讨论了社会部门的问题。

  芝加哥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Tomas Philipson分析了肥胖对公共财政、卫生经济学、技术变化和收入的影响,并提出了干预措施。

  清华大学教授李宏彬等用不连续性回归的方法,评估了1994年以来的中国的减贫项目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他们认为减贫项目在过去的十年中对提高农村的收入增长是成功的,同时也发现在经济发展中初始禀赋可能很重要。

  加州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Karthik Muralidharan从印度的实验证据出发,论证了用教师的绩效酬劳来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性。

  会议第六场,与会经济学家围绕金融市场展开了讨论。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巫和懋探究了中国股票市场并购行为的实质,并分析其如何影响公司价值。他们搜集了2004-2005年1363个并购事件,采用了事件研究法,用累积超常收益CAR衡量并购行为的经济影响;用财务指标作辅助,分析并购行为的经济收益。通过对2005年发生并购事件的587家公司2002-2006年的财务信息分析,他发现,并购行为在中长期提升了公司价值。与盈利指标相比,公司的偿债指标却因并购而相对恶化。

  清华大学教授郦金梁在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背景下,检验了中国市场股票需求弹性。他论证了两个假说:一是股票需求非弹性假说;二是股权分置改革减轻了委托代理问题,从而提高了A股公司的内在价值。

  NBER-CCER“中国与世界经济年会”始于1998年,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联合举办的年度研讨会。除了2003年由于SARS影响停办一次,至今已总共举办十届。历次年会,NBER都组成美国经济学家代表团,与CCER研究人员以及应邀参会的其它中国学者和官员,针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及世界经济的热点和深层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