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0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评估报告》(下称《报告》)。基金会于2012年正式接受政府委托,前后进行了两轮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最终对20个试点省的478个试点县的“营养餐”落实情况进行测评。这也是中国第一次由非盈利组织对政府的重大民生项目展开公开的绩效评估。
《报告》认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已取得明显进展与良好的社会效果。截止到2013年初,营养改善计划的目标学校与目标学生已基本实现全覆盖,覆盖率分别为99.67%和98.14%。食堂供餐已成为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主要供餐形式,学生覆盖率达45.7%。
从社会效果来看,根据基金会对18个国家试点省的30个国家试点县的实地调研结果,学生饥饿感大幅下降,经常感到饥饿的情况基本消失,偶尔感到饥饿的学生比率不足10%。以前实行两餐制的农村学校,现在已全部改为三餐制。在计划覆盖人群中,已有超过1300万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在学校能够天天吃到肉,保证了优质蛋白质的摄取。
这些改善对孩子们的身体发育作用明显。基金会对营养改善计划覆盖的18个试点省的23试点县的4781名10-12岁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进行了体质检测,结果显示,各年龄组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均高于2012疾控中心对同一人群的监测数据。其中男生平均身高增加约2cm左右,体重增加约1kg左右;女生平均身高增加约1cm左右,体重增加约1kg。
《报告》显示,贫困地区家长与学生对营养改善计划的满意度均超过95%。各级政府对该计划非常重视,在食堂建设、设备采购、工勤人员工资方面不同程度的投入财力与物力。还有部分地方政府本级财政投入提高膳食补助标准或者扩大覆盖面。
成绩之外,亦有不足。最明显的问题,便是有超过45%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采用采购成品加餐(课间加餐)形式。这种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但采购成品加餐形式的营养效益不足食堂供午餐形式的三分之一。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认为,采购成品加餐的地区需加快供餐形式的转变,实现食堂供餐。而《报告》发现,23.23%的学校还不具备食堂供餐的硬件条件。
“盖不起食堂,做得起厨房;做不起厨房,盖得起伙房。”在当天的报告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亦强调,确保营养改善、加快食堂建设将是下一步重点,且“中央财政会和地方政府共同来解决供餐问题”,但前提要求地方政府提高工作效率,尽快拿出食堂建设规划。
卢迈指出,中央目前支付的3块钱,要变成热饭让孩子吃下去,还需要8毛钱的运行费用。而报告发现,有11.97%的县没有任何行政经费的投入。在贫困地区,生均公用经费往往下发不足,8毛钱需要地方政府配套。他计算,每年大概需要36~40亿元的地方支出,人口较多的县需要负担500~600万。尽管对一些贫困县而言负担较重,但“这是地方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卢迈认为,采购成品加餐的供餐方式,是地方政府在逃避出自责任。他建议,地方政府应减少行政经费,让孩子们吃上热饭。
地方政府在配套执行经费时,卢迈认为还需要关注对教师的激励问题。《报告》指出,营养餐确实增加了教师负担,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改善农村教师的待遇和生活条件。
除此之外,卢迈认为仍需强调食品与资金安全。同时要有科学膳食计划,在营养餐中引用强化食品,如强化面粉等,补充孩子们的营养摄入。■
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评估报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