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基础
作  者:刘  冰 


内容简介
本书的定位为“零点经济学”,只是想告诉大家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经济学现象、经济学的最基础理论和经济学的基本分析逻辑,引发学生和经济学爱好者的学习兴趣。根据定位,本书内容侧重于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培养学生认识经济现象和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思路,同时,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理论打下基础。为实现上述设想,本书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特色:(1)易读性,编一本学生看的懂、喜欢读的书。(2)“学生导向”,提供人们身边或现实生活中的生动案例,易于学生参与教学。(3)拓展性,在编写体例上、课后复习和辅助学习上力求提供拓展学习和训练资料。
本书共分十一章,包括导论、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需求和供给的市场力量、消费者行为、企业组织及行为、市场与竞争、收入分配过程、宏观层面经济目标和衡量、经济增长的力量来源、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基本调节工具等内容。
本书为入门级经济学教材和读物,可作为高等学校本科各专业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导入性教材,也可供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原理时使用,同时可作为社会上喜欢经济学和想理解经济现象背后蕴藏经济规律的人士阅读学习的基本读物。
 
本书特色
经济学理论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夯实经济学理论基础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正确认识现实经济现象和提高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同时,随着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其他相关专业(如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工商管理类专业、社会学类专业、法学类专业等)都把经济学理论作为专业基础理论,列入教学计划。
高校现有经济学理论教学基本上是采取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有些学校把《西方经济学》课程分解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但内容和总课时基本一致)的方法,课程体系基本上采用国外的内容体系(如萨缪尔森的教材体系),按照消费论、生产论、分配论等逻辑关系组织教材内容。总体上看,体系相对完整,能满足经济学理论的教学需要和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但现有经济学理论教学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教材内容“形式化”过重,数理公式和分析多,但案例研究较少,特别是能把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案例相互融合的教材更少;第二,教材不能体现“分类教学”的要求,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所选用的教材基本一致,主要原因是要保证学生考研的需要;第三,不同专业经济学理论教学选用相同的教材,容易导致要么有些专业经济学理论教学深度不够,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知识不够用,要么有些专业经济学理论教学难度过大,学生学不懂。无疑,这与经济学教材编写有直接的关系。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分解经济学理论教学环节,采取“分专业、分阶段、分类别”的方法,建立经济学理论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开设《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等系列课程。其中,《经济学基础》在学生大一第一学期开设。
为实现上述目标,《经济学基础》教材主要体现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经济学基本逻辑。主要编写逻辑体系遵照现有的《西方经济学》理论逻辑顺序,但编写体例、编写方法、内容形式都与现有《西方经济学》有所差异。其特色主要表现在:第一,现实案例和经济学理论内容的有机融合,通过案例引出经济学理论,通过案例说明经济学理论;第二,编写体例活泼,力求易读,让学生爱读,编写风格定位在传统经济学教科书和经济学流行读本之间;第三,编写体系较完整,涵盖教学案例、基本理论、新闻摘录、参考资料(重点包括:经济思想史回顾、技术性难题解释、补充性话题讨论等)、章节结论等。每章后缀包括内容提要、关键概念、复习题、问题与应用、附录(包括理论拓展、案例分析)等。并且,每章正文里面都包括“即问即答”部分,便于教师与学生教学互动,改革教学方法。
 
前 言
中国有一句古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为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劳累奔波而乐此不疲。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 ,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人们开始了激烈甚至是惨烈的争夺,历史长河中,暴力充满了整个世界,强权决定利益分配。从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暴力手段在分配社会利益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步消失,制度和秩序成为社会常态,但资源的稀缺性始终未变,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反思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经济学应运而生。

关于经济学是什么的命题,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写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 Mankiw)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稀缺资源的学科。保罗•A•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则把经济学界定为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如何利用的科学。无论如何定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具有稀缺性特点的经济物品,研究目的又都是实现在各种社会约束条件下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研究的基本问题无外乎资源有效配置目标下,人们自由选择问题,包括生产的选择和分配的选择,具体演化成生产什么物品与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三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人们为什么学习经济学,曼昆教授做了很好的诠释。他认为,人们学习经济学的原因有三:第一,经济学有助于让人们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很有趣,如为什么一些年份找工作相对容易,而在另一些年份困难?为什么电影明星和企业高管会得到极高的报酬?为什么一些国家通货膨胀奇高,而另一些国家物价稳定?经济学会帮助人们解答诸如这样的一些问题,满足我们的好奇心。第二,它将使人们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活动。主要会帮助人们更好地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做出科学决策,避免错误的选择。比如如何分析学习成本和学习时间的抉择?如何分配辛辛苦苦才挣来的钱?作为未来或现在企业高管的您如何制定合理的价格。学习经济学可以为您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甚至是致富的工具。第三,学习经济学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面对日益脆弱的地球,保护环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房地产新政会给市场带来什么,您如何利用政策和规避市场风险?股市泡沫如何造成的,泡沫破裂的危害效应是如何传导和扩散的?这些问题无时无刻都会伴随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经济学为您平添力量。因此,经济学已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其极。无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管理什么组织,阅读什么材料,经济学都会给您带来便利,您都将会为学习过经济学而感到欣慰。

学习经济学就是要弄懂和弄清楚这些问题,具体懂到和清楚到什么程度,是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者的天分决定的。本书的定位为“零点经济学”,只是想告诉大家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经济学现象、经济学的最基础理论和经济学的基本分析逻辑,引发学生和经济学爱好者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我们的读者对象是那些只有甚至没有任何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人们,具体读者对象主要是人文和社会学科各类专业初次接触和学习经济学理论的学生,其他学科想学习经济学知识和试图弄懂分析逻辑的学生,以及对整个社会和自己身边经济现象感兴趣和寻找现象背后经济规律的人们。

现实中的经济学已演变为社会科学中的显学,甚至成为“皇冠”。被宠惯了的经济学一方面不断把自己的“触角”伸向其他学科领域,孕育出来许多新的经济学分支,比如借助于经济学方法以研究社会现象和变化规律为重点的社会经济学;把法律实践和司法分析纳入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法经济学。另一方面,被宠惯了的经济学不断把自己假扮成社会科学中最具科学性的应用学科,不断通过引入数理分析方法,实现学科内容的“形式化”,甚至出现泛形式化的现象。经济学研究需要形式化工具,因为诉诸对象主要是经济学研究者,需要把自己的经济思想建立在经济学共同研究范式和通用研究工具之上。但对于经济学知识传播领域,特别对于初步学习经济学理论的学生和社会大众,过多的形式化是否合适,值得讨论。

根据定位,本书内容侧重于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培养学生认识经济现象和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经济学的基本逻辑思路,同时,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理论打下基础。为实现上述设想,本书力图在策划构思、编写大纲和设计体例时,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特色:(1)易读性。编一本学生看的懂、喜欢读的书,是本书编写的基本目标。编写过程中,始终强调这一理念,反复思考和讨论编写内容的取舍和编写风格的统一,力图把本书编成一本介于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与经济学流行读物之间的“零点经济学”范例。本书强调得更多的是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政策分析,而不是正式的经济学模型,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逻辑的把握(2)“学生导向”。以前经济学教科书多数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编写模式,知识体系追求完整,课本内容力求学术,教材内容展开采取引入数理推导和图表分析方法。一方面教材内容与现实结合不紧,理论无法转化为学生的现实感受,导致知识感知力不够,阻碍了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只能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学生只能“被学习”,不利于学生掌握经济学分析逻辑。为此,在大部分章节里都提供了案例,以说明经济学原理如何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新闻摘录”和“参考资料”,以使读者懂得什么是生活中的经济学和引导学生自主扩展学习。(3)拓展性。试图在编写体例上确保所学内容的拓展性,即增加即问即答、案例研究、新闻摘录、参考资料、章节结论等内容;在每章正文后面,增加内容提要、关键概念、复习题等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出版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学提示、电子教案、补充阅读、书后习题解答、典型案例、试卷等学习延展电子资料,并建立相关网页,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学习拓展性资料,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经济学相关知识。

本书为入门级经济学教材和读物,在此基础上,想进一步了解经济学知识和深入学习经济学理论的同学可以继续学习传统教科书性质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本书的理论体系参考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等书的逻辑体系,并有所改变。本书共分十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理论体系,以及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等。第1章介绍了如何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包括经济学的人性假设,基本经济模型,产权的作用,制度效应和经济学家为什么意见分歧等内容。第2章为需求和供给的市场力量,介绍基本的供求工具,给出了需求和供给曲线和市场均衡的概念,以及商品供需弹性。第3章介绍了消费者行为问题,包括效用概念,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剩余的衡量等。第4章深入企业组织了解企业的性质,企业的生产函数和成本曲线,企业的供给决策等内容。第5章介绍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和效率问题。第6章涉及收入分配过程中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问题。第7章介绍了宏观层面经济目标的设定和衡量,重点从失业、通货膨胀和增长角度进行了分析。第8章介绍了经济增长的力量来源,从消费、投资和国际贸易等角度进行了分析。第9章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剖析。第10章介绍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基本的调节工具。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研究文献和著作、教材,这里对这些文献、著作、教材的作者表示衷心感谢,并力争做到规范性引用,如出现引用遗漏望请谅解。经济学发展突飞猛进,内容庞大、复杂。在中国,经济学的引进和发展也日新月异,市场上有几百种版本的相关教材,本书力求在编写风格和内容上有所差异,但限于作者的能力、时间,本书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各章风格还不十分统一,有些章节内容还欠丰富,写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这里十分欢迎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五、目录
前言
0 导论
0.1 经济学是什么
0.2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0.3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0.4经济学的基本体系
0.5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0.6怎样看待经济学
1 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问题
1.1经济学的人性假设
1.2基本经济模型
1.3产权的作用
1.4 制度效应
1.5 经济学家为什么有意见分歧
2 需求和供给的市场力量
2.1市场是什么
2.2需求的规律
2.3供给的秘密
2.4供求均衡的魔力
2.5弹性理论
2.6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
3 消费者的效用
3.1效用的决定
3.2效用的基数论
3.3 效用的序数论
3.4 效用最大化的实现
3.5消费者剩余
4企业组织及行为
4.1企业的性质
4.2短期生产函数
4.3长期生产函数
4.4成本理论
5 市场效率
5.1市场与市场结构
5.2完全竞争市场
5.3垄断市场
5.4寡头市场
5.5垄断竞争市场
6 收入分配:效率与平等
6.1劳动市场的均衡
6.2土地与资本市场的均衡
6.3收入差异
6.4 如何解决收入不平等
7 宏观经济目标及测量
7.1 经济增长
7.2 价格稳定
7.3 充分就业
8 经济增长
8.1经济增长的好处
8.2经济增长的决定力量
8.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9失业与通货膨胀
9.1 失业的困扰
9.2通货膨胀的压力
9.3 菲利普斯曲线
10 经济的周期波动
10.1经济的周期波动
10.2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
10.3消减经济周期波动的方法
10.4反对政府干预的声音
附录:经济学术语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