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论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

题目    论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 
主讲人  李俊杰 
时间    1999年5月14日 
地点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致福轩 
主讲人简介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和美国盛信律师事务所律师


 
论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

李俊杰

1999年5月13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和美国盛信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俊杰博士在中心致福轩做了题为《论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的学术报告,现摘录如下。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于4月20日在北京成立,注册资本为100亿元人民币。信达的主要任务是收购、管理和处置由建设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以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为主要经营目标。信达的成立,是提高我国银行运作效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一步。李博士就资产剥离的过程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

信达成立的起因,当然是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不良资产现象(简称“坏帐”现象)。关于我国银行内坏帐的程度,各界众说纷纭,有不同的判断。根据国家公布的数字,我国四家国有专业银行大约有近二万亿元坏帐,占其贷款总额的25%,其中大约有6%到7%无法收回。国际上对我国银行坏帐的判断则更为悲观,有些坏帐的估计值甚至高达40%,亚洲金融危机表明,如果一个国家的银行普遍存在大量坏帐,就会使得该国的金融系统变得很脆弱,一旦受到某种外部力量的冲击, 后果就不堪设想。

一、对我国坏帐现象的基本判断

银行坏帐反映了我国微观经济运作体制中基本的和系统的弊

病。在处理普遍的银行坏帐问题时,我们真正需要做到的是,在处理不良资产问题的同时,使绝大多数银行恢复活力,并转化为具有现代商业经营行为的银行。再者,银行坏帐造成的损失只有政府有能力承担;而且,过去的政府指令和行政干预是导致银行坏帐的重要原因,由政府承担损失也是合理的。这里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国家财力下来处理银行坏帐;但所要考虑的财力并不只限于国家当年的财政收入,还应包括将来预期的收入和还款能力。在中国处理银行坏帐还面临一个特殊问题是国有企业亏损。过去在政府的指令下,银行往往运用贷款支撑亏损的国有企业,从而导致坏帐。因此,为了在我国银行建立起一套现代的商业化操作模式,防止坏帐重现,银行不应再通过“输血”贷款来支撑亏损国有企业。如果银行继续支撑亏损国有企业,势必影响到它们的资信,使我国的银行无法在新的国际化市场竞争中立足。

将不良资产从银行剥离出来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是有益的做法。首先,这种剥离过程迫使银行认真清理现有的资产,从而有助于银行总结过去贷款失误的原因和教训,进而建立起现代财务制度和商业运作模式。其次,不良资产剥离的过程可以帮助银行从体制上摆脱向亏损企业发放“输血”贷款,避免坏帐问题重现。最后,银行资产情况一旦改善,就更有能力在经济中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将资金导向有益的投资活动。我国经济要长期稳定地发展,这是不可少的条件。

二、剥离不良资产的过程

通过剥离不良资产来处理银行坏帐,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清理现有资产,评估资产质量,并将不良资产剥离;二是通过国家注资来弥补银行资产剥离所暴露出来的资本金不足。在这两个步骤中,第一步必须一次性彻底完成,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给银行一个全新的起点,使得银行能够建设发展出商业化的操作模式,避免坏帐问题重现。一般说来,在通常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第二步也必须与资产剥离同时完成。但是,由于我国居民除银行存款以外其他的投资增值的渠道很有限,如果出于国家财力的限制,暂时不完全补上银行的资本金不足,只要程度不很严重,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必须在金融业对外开放,人民币资本帐户自由兑换之前,补足资本金。

国家注资弥补银行资本金缺口的手段有两种:或者是将不良资产以市值转让,然后由国家向银行直接注资来弥补资本金缺口;或者是首先由国家向资产管理公司注资,然后由资产管理公司再以面值来购买不良资产,因为资产面值高于其真实价值,这种手段间接地将国家注入资产管理公司的资金转移给银行。后一种方案的一个具体做法是由资产管理公司以期票形式向银行支付,这种期票由政府担保,期票额为转让资产的面值。

另外一个可能的弥补资本金不足的办法是由银行发放附属债券。所谓附属债券,是指这种债券的债权在还款和清算上附属于银行存款和一般债权人所拥有的债权。因为这种附属关系,从银行的存户和一般债权人的观点来看,这种债务有点类似资本金,增强了银行的支付能力。

 

三、资产管理公司的任务、指导思想和运作模式

 

这次成立的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和80年代末美国为了处理储蓄与贷款协会的问题成立的重建信托公司(简称“RTC”)有许多类似之处。在美国,如果一个储蓄与贷款协会破产,RTC就会把它接收下来,支付由政府担保的存款,然后将其资产出售。RTC的做法是在不充斥市场的条件下,尽可能地迅速出售资产,往往在几个月内将资产全部售出。

尽管中国的情况与美国存在许多的不同,但RTC的运作经验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我们不应把帮助亏损国有企业扭亏为盈,从而使不良资产增值看作是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任务。企业扭亏为盈的任务我国以前也不是没尝试过,但效果如何众所周知;如果把它作为主要目的,引起的行为导向也许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一个更切合实际的指导思想是把资产管理公司看作一个暂时的过渡性的机构,追偿债务,等待时机和市场条件,寻找买主,尽快处置不良资产。这样做虽然或许会失去一些资产增值或减少损失的机会,但因为政府并没有能力进行商业操作,硬要去试图使资产增值,失误的可能性更大,反而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损失,同时还会引起资源闲置以及市场行为的扭曲。

无庸讳言,资产管理公司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是钱。资产管理公司如以面值向银行购买不良资产,必须靠国家弥补这个缺口。对于信达来说,弥补2000亿不良资产造成的损失,100亿似乎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点上,国家需要有足够的决心:没有资金,资产管理公司难以成功。

资产管理公司成功的另一个基本条件是人才。资产管理公司需要专业人才来估量、管理和处置资产,而且,为了使得这些人才可以充分发挥作用,资产管理公司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人才管理体制。在如何吸引和利用专业人才方面,美国的RTC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RTC依靠了一批专业投资公司通过承包来估量、管理乃至最后处置资产。RTC设计了一套标准承包协议来规定和这些承包商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根据这个标准承包协议,承包商有相当大的权力来管理和处置归其管理的资产。承包商每月获取管理费,用以补偿它的日常费用;资产出售后,承包商又可以在出售收入中得到一定百分比的处置费。RTC在利用专家才能方面的另一个创新是与专业的投资公司成立合营实体,双方共同向合营体注资。合营体还可以通过举债进一步融资,然后用注入的资金和举债所得向RTC购买不良资产。该专业公司会负责合营体的日常运作以及资产的管理和处置,RTC不作干预。合营体出售资产所得收入首先用于还债,剩余的则在RTC和专业公司间按预先设定的比例分配。我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在运作中可以考虑适当尝试这些形式。

 

 

四、资产处置的模式

 

为资产管理公司设计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防止资产管理公司内部工作人员或承包商和买主勾结舞弊,将资产以低于其真实价格的价格出售,使国家蒙受损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TC在进行资产处置时,形成了一套以招标为基础的标准程序。RTC的这种标准程序有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学习的地方。在资产真实价值难以确定的情况下,一套完备的程序就极为重要;因为资产管理公司只有依靠良好的程序才能有效地制约自己的工作人员和承包商,防止舞弊行为。与此同时,还必须保证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杜绝操作中的随意性。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需要国家花费巨额资金,难免众人瞩目;内部的廉洁以及操作的透明性和规范化,是承受和化解社会压力的必要条件。

我国的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一个困难是缺乏足够的市场。RTC在进行资产处理时,也面临了类似的问题。为此RTC一方面运用各种手段(比如卖方贷款)来吸引潜在的买主。另一方面,RTC愿意通过种种机制来与买方分担风险。我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在出售不良资产时可以考虑尝试采用类似的办法。

现在国内经常谈到的一个处置不良资产的方法是资产证券化。RTC确实通过资产证券化出售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但是,应该认识到,在我国运用资产证券化出售不良资产有很大的难度。这是因为,首先,我国证券市场容量有限,难以发挥美国证券市场那样的流动性优势。其次,资产证券化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能够将这些资产按照风险、金额、还款期限等各方面因素分组打包,使每组中的资产在各方面特征上都基本一致,从而才可能作分析和定价。而我国银行不良资产中大量是对亏损企业的贷款,这些债权中许多记录不全,债务人产权关系不明,很难衡量风险,如何进行资产分组打包,如何证券化,如何定价,比起RTC处置过的房屋按揭债权,困难要大得多。最后,债权证券化需要债务追偿上的充分服务,以及这方面配套的法律和操作规范。债权人如果无法有效追账固然使债权失去价值;如果追账没有成熟的规范,需要债权人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债权一旦证券化,原来的债权人就会有“道德风险”,不会全力以赴追账,各个证券投资者又只在每项债权中拥有很小的部分,也不可能自己去追账,这样证券就可能变得一文不值。如果没有债务追偿方面的保证,还款风险就根本无法定量分析,证券化也就无从谈起。

(沈琪根据李博士论文整理)

 


(本简报文章如需转载请事先征得本中心同意)

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 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1475,6275-1476

传真:(010)6275-1474 电子信箱: ccer@pku.edu.cn   ccer@ccer.pku.edu.cn

网址:http://www.ccer.edu.cn

编辑:海闻 姚洋 发行:邢惠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