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国是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吗?

题目    中国是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吗? 
主讲人  John G. Fernald先生 
时间    1998年9月25日 
地点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致福轩 
主讲人简介

美国联邦储备局经济学家


 
中国是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吗?

 

关于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人们众说纷纭。不断有学者从新的角度提出对此次危机的解释,也不断有学者针对过去的论点提出批评和修正的意见。美国联邦储备局经济学家John G. Fernald先生于1998年9月14日来到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就“中国是否导致了这场危机”这个问题发表了他的意见。

一个误导的印象:人民币贬值和出口增长

关于这次危机的起因,人们众说纷纭。有人持“基本体制论”,有人认为是外部经贸环境的恶化,也有人说,中国是这次危机最主要的根源。持第三种论点的人的依据是中国1994年的人民币贬值和出口扩张。观察中国官方汇率和出口的历史数据,在1994年1月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比率从0.17直线下降到0.11美元,出口增长,在1994年达到顶峰。在这些数字的基础上的确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民币的贬值加强了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了中国的出口,对其它亚洲国家构成了威胁。其它亚洲国家未对人民币贬值作出及时、相应的调整,所以在人民币贬值时其对外贸易受到相当大的冲击。

这个貌似有理的结论是受到官方汇率和出口数据的误导所致。在1994年以前,中国外汇实行“双轨制”结算,分“官方价格”和“浮动价格”。1994年1月,“双轨制”取消,人民币在官方价格基础上贬值三分之一达到市场价格。而在“双轨制”取消以前,中国外贸进出口有80%是在“浮动价格”上进行的,以“官方价格”交易的只占20%,所以中国在1994年的官方汇率贬值对实际汇率的影响非常小。而且,一旦把中国当时的通货膨胀因素考虑在内,人民币实际是升值的。中国在1994年的通胀率高达26%,极大影响了人民币的实际汇率。

在出口方面,Fernald在分析中使用中国大陆与香港加总的数据。因为中国大陆出口到其它国家的商品常常从香港转口,在确定这些商品究竟属于中国大陆的出口还是香港的出口的问题上各国略有分歧,而对于两地加总数据,各国口径相当一致。观察中国的加总数据可以发现,1993年至1996年中国的出口增长是与其它东南亚国家的增长同步的。无论世界市场出口数据还是对发达国家出口数据都说明,中国与东南亚其它国家各自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未有大的变动。所以,认为此期间中国出口增长对亚洲国家构成经济威胁是毫无道理的。倒是1989年至1993年期间中国在很多领域的出口份额扩大,出口竞争力有明显改善,然而,它显然不至于导致这场危机的爆发。

过去的数据表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无论在世界市场上、还是单独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上,增减变化高度一致,即使考虑其它外部因素,如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这种同步的趋势依然存在。所以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然,如果没有中国,其它国家肯定会发展地更快、出口得更多,然而要以此理由说明中国导致此次危机是不能成立的。

亚洲危机与中国

此次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相当大的冲击,中国尽管未被卷入其中,但受到的波及也相当大。(1)危机影响到发达工业国家的经济增长,从而影响发达国家从中国及其它亚洲国家的进口;(2)它也减少了亚洲其它国家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3)由于此次危机导致诸多国家货币贬值,亚洲地区的出口竞争将更加激烈;(4)国外直接投资和其它形式的资本流入将减少,国内总投资量下降。

外商直接投资下降的问题值得中国深切关注。过去中国直接投资中有80%来自其它亚洲国家,亚洲危机之后,这一部分投资将大大缩小;欧美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也将减少,因为危机后其它国家的对外加工成本降低,中国在这方面丧失了自己的优势,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如以前。

外国直接投资和国内总投资量的下降直接影响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工作是对劳动力和资本进行重新配置,在企业规模缩小,下岗人数增加的同时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一工作要求大量的资本投入。外国直接投资是非政府部门主要的投资来源,它的减少使得这一改革任务越发艰难。

(黄澄泓根据录音整理)


(本简报文章如需转载请事先征得本中心同意)

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 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1475,6275-1476

传真:(010)6275-1474 电子信箱: ccer@pku.edu.cn   ccer@ccer.pku.edu.cn

网址:http://www.ccer.edu.cn

编辑:海闻 姚洋 发行:邢惠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