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国乡镇企业的奇迹

题目    中国乡镇企业的奇迹 
主讲人  黄益平 
时间    1998年10月21日 
地点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致福轩 
主讲人简介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
 

中国乡镇企业的奇迹

 

众所周知,乡镇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力军。但同时,在人们的心目中,乡镇企业既缺乏明晰的产权,又不拥有可以与城市企业相比的优越地理位置。因此它的成功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奇迹。乡镇企业为什么会成功?它的优点和弱点究竟在哪些方面?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这些一直是人们热衷的话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黄益平博士于1998年10月9日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致福轩作了学术报告,就此问题作了较为完整的解释。

在正式报告之前,黄益平博士声明,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国乡镇企业的研究非常热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他与社科院蔡方合作的这份研究报告并不旨在就此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解释,而是在收集和思考了诸多方面的看法后,归纳、总结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分析和解释。至此,黄益平博士特别提及了海闻教授于1997年主编的《中国乡镇企业研究》(中华工商联出版社,1997年1月),他从这本书中得益非浅。

一、乡镇企业成功的原因

在产权不清和地理位置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乡镇企业究竟是如何成功的?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合作文化的重要性。合作文化的概念首先是哈佛大学威茨曼教授和伦敦经济学院的许成纲教授提出的。他们认为,在解释中国乡镇企业的现象工作中,传统的产权理论是有缺陷的,因为它没有包括企业的合作文化成份。企业的合作文化即是企业团体在没有法律、法规,产权不明和调解手法不成文的情况下解决内部冲突的自然机制。这不是建立在任何强制约束力基础上,而是基于人们之间相互的信任和合作态度而产生并且奏效的。产权的作用可以用合作文化的影响来代替。所以,尽管乡镇企业产权不明,在发展初期,它依然有其相对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

(二)交易费用方面。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实行长期的价格双轨制度,中国经济一直处于半计划、半市场状态。在这种制度下,政府与企业合作,运用政府特权帮助企业进入官方价格轨道,从而减少交易费用。

(三)地方政府为乡镇企业提供产权保护。尽管中国社会的法制建设不尽完善,地方政府可以动用政治力量保护乡镇企业的产权。这层微妙关系的存在不仅因为乡镇企业是乡镇政府的一部分,也由于乡镇企业长期为乡镇政府或政府官员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收益。

(四)内部分配。在乡镇企业中,工人可以参于利润分配,这种机制有利于提高工人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乡镇企业的产出。

(五)“红帽子”问题。人们把实际上由私人创办、但注册为乡镇集体企业的作法称为“带红帽子”。北大经济中心的赵耀辉教授曾对“红帽子”现象作过较为细致的调查,认为这种类型的乡镇企业产权划分很清晰,根本不存在产权不分的问题。

(六)乡镇政府与市级政府的区别也是乡镇企业容易提高营运效率的原因之一。乡镇是基层单位,工业底子薄,范围小,所以它的财务利益目标相当明确,监管也相对容易;而市级政府有太多的非财务目标,如调整城市工业结构、带动邻近地区发展等等,同时市区范围大,不易控制,所以为市级政府对城市国有企业的监管带来了不少困难。

以上六点中,企业合作文化被引用最多,但同时也被质疑最多。用文化因素来解释现实现象固然很方便,然而客观说服力不强。总之,以上是当前流传较广的说法。

 

二、农村工业化的过程

 

中国农村的工业化是由社队企业起步的。1958年,政府鼓励社队企业的发展。从1962年开始,政府又认为农村不应该搞太多的非农活动,所以当时农村工业又缩小到简单的农业工具加工。1978年之后又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后的“卖粮难”和“收入低”的困境迫使农民寻找其它形式的生活来源。1984年之后,许多社队企业都发展成乡镇企业,在84年~88年期间,乡镇企业得到大力发展;直至1989年经济过热,国家才着手进行整顿。

当时,关于乡镇企业究竟应该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有许多争论。不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的人士认为,乡镇企业的生产活动技术性低,由它占据太多的社会资源,社会经济只能在低效率水平徘徊。所以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前,乡镇企业也经历了一阵萧条时期。

现在,中国的乡镇企业正在自发地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以期发展到更高的层次。

 

三、乡镇企业产生的原因及启示

 

乡镇企业的经历向我们证明,企业的产权不清晰也可能产生效率;工业化过程并不一定意味着农村人口要向城市人口迁移。这两个结论与一般经济学结论不一致,然而它的确发生在中国。我们在探究其原因时可以发现:

 

(一)中国的乡镇企业是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1、农民离土不离乡的观念。中国不是一个人口自由迁移的国家,户口一直制约着人口流动;由于政策性问题,城市中的国有企业无法长期雇佣农村人口。在存在着这种障碍的前提下,如果农民想进行非农经营活动,就会在农村办厂。这并不是经济上的最优配置,然而是现实中的最好选择,或者说是次优配置。2、宏观经济方面的原因。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重点依然没有从重工业完全转向,并且封闭了很多年,消费品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短缺。乡镇企业的出现正弥补了消费品市场上的“真空”。同时,农村中存在的大量廉价劳动力也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泉。3、微观经济方面的原因。由于规模小,乡镇企业的管理、监督都相对容易,它的生产也更有效率。再加上前文提及的乡镇政府与市级政府的区别,乡镇政府比市级政府更能够有力地保护自己管辖的企业,提供政策优惠等措施。

 

(二)农民当初的确选择了建立乡镇企业这种方式来创业,并且是在产权不明的情况下创业。为什么农民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呢?关于这个问题有诸多原因,主要可以总结为八点:1、改革初期,农民在城市中找到工作的机会很少,因此在农村就地办厂。2、当时中国经济仍处于半计划半市场的状态,与乡、镇政府联手办乡镇企业可以使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得到许多优惠条件。3、当时普遍的意识形态是歧视私有企业,当农村的工业以乡镇企业的面貌出现时,可以得到相对多一些的理解和支持。4、个别的农民户并不具备创建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条件,所以乡镇企业以集体所有制的形式出现。5、由于土地是集体所有的,在土地上办的工厂也是集体所有。6、政府可以在银行贷款、信用等方面向企业提供帮助。7、“红帽子”为个体农民创办企业提供了方便。8、政府可以以乡镇企业为其收入的部分来源,这种收入往往是不合法、或是不完全合法的,而“产权不明”恰恰为这些不合法的收入提供了保障。

 

(三)乡镇企业“产权不明”的状态已不能持续很久了。因为在目前,中国市场正趋于完善,竞争越来越激励、“价格双轨制”在绝大多数领域已不复存在、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已形成,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一些生产效率低下的乡镇企业已被市场淘汰。没有了“双轨制”后,政府在价格方面庇护乡镇企业的作用也消退了。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就是改革,以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

 

四、提问、回答及讨论

 

在自由发言的过程中,被讨论得最多的问题是:“促使乡镇企业改革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赵耀辉教授指出,中国乡镇企业的创建依靠集体和政府,但集体组织和政府机构与企业分抢利润、并从企业处“打秋风”的作法迟早会激发起双方的矛盾。矛盾的激化也是引起改革的因素。又有人发言补充,乡镇企业建设初期,企业的规模较小,可以依靠人情或文化因素来维持企业的日常运作,但现在,许多乡镇企业已具备相当的规模,人情或文化因素无法继续担当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的重任,所以改革迫在眉睫。

有学生提问,以后的趋势是否是原先的乡镇企业随着规模的壮大不断向城市发展,以致最终成为城市企业,而建立在乡、镇的“乡镇企业”将不复存在?黄益平博士回答说,今后的趋势正是如此。不过我们不能说“乡镇企业不复存在”,发展得好的乡镇企业最终将发展为城市企业,但乡、镇中依然存在着一些服务于当地的小型企业。

关于乡镇企业的现状及前景,海闻教授从分析“苏南模式”和“浙江模式”入手,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说,“苏南模式”是早期发展乡镇企业所采用的模式。当时,苏南农村社队的力量强大,率先创办了乡镇企业,以集体所有制为主。但如今,他们自己已经觉得这种发展模式落伍了,所以自身已有了改革的需求。“浙江模式”主要就是“带红帽子”的作法,这种企业都是私有企业。根据目前的情况,“浙江模式”明显优于“苏南模式”。而“苏南模式”曾经奏效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初期,当初的国营企业生产效率低,私营企业又在社会上广泛受排挤,所以走“集体所有制”这条中间道路的乡镇企业发展很快。然而现在,国有企业正在进行改革,私营经济非常活跃,因而“中间道路”就落伍了。

 

(黄澄泓整理)

 


(本简报文章如需转载请事先征得本中心同意)

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 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1475,6275-1476

传真:(010)6275-1474 电子信箱: ccer@pku.edu.cn   ccer@ccer.pku.edu.cn

网址:http://www.ccer.edu.cn

编辑:海闻 姚洋 发行:邢惠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