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国经济学在德国的发展与现状

2004年4月8日下午1:30-3:00,来自德国的Doris Fischer(费多丽)博士在经济学院2号会议室用中文作了题为“中国经济学在德国的发展与现状”的报告。报告由中心的姜建强博士主持。报告的内容涉及Fischer博士的一项科研项目以及她出版的一册书,该科研项目主要目的在于从历史和制度变迁的角度综述中国经济学在德国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在报告中她详细介绍了该科研项目的背景、调查的方法与限制、德国对中国经济的研究所的地点及主要研究人员、各阶段的研究方法和重点、研究产出以及中国经济学在德国的展望。

具体内容包括:

一、科研项目的背景

该项目的研究出于两个背景:首先是在中德建交30年之际,对中国经济学在德国的研究情况做一个整理和综述;其次,中国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而使研究成为必要。

二、调查的方法与限制

1. 信息来源。调研的信息来源包括与研究专家面对面的结构性采访、德国两大基金会(德国研究基金会和大众基金会)的年鉴、驻法兰克福的德国图书馆、各种学术论文以及Fischer博士本人的检验。这些信息均是关于学派/专业内容与制度变迁的分析。

2.局限性。存在于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限于长期以中国经济研究为重点的经济学家而不包括偶尔对中国经济进行分析的学者;第二,调查限于研究机构的学者而不包括咨询公司、金融机构;第三,涉及与中国的合作方法时仅限于德方的理解而不包括中方的经验;第四,调查仅含学派的学术发展而不包括开设的《中国经济》等课程。

三、德国对中国经济的研究所的地点及主要研究人员

Fischer博士用一张图片说明了一些研究中国经济的研究机构的地理位置以及变迁。这些研究机构包括属于联邦政府《蓝单》的经济研究所、大学的研究机构等等。就目前情况来看,Nordrhein Westfalen州的研究机构最为密集,包括三个大学的研究机构以及一个属于联邦政府《蓝单》的经济研究所。

四、各阶段的研究方法和重点

迄今为止,对于中国经济的研究在德国经历了4个阶段:

1. 六十年代的成立阶段,这一阶段几乎没有在中国出版的资料,并且研究受到当时政治讨论的影响;

2. 七十年代,学者开始学习汉语并且赴中国考察,在研究方面以综合性的宏观分析与发展经济学理论为重;

3. 八十年代研究的扩展阶段,以经济体制比较理论为重;

4. 九十年代成立专业学历的阶段,以经济制度变迁理论为重,据信息数据的多元化与跟中国合作的简单化,研究兴趣转到区域研究、行业分析与各种经验研究的科研题目。

五、研究的产出

Fischer博士以两张折线图展示了历年来德国国内对于中国经济研究的出版物情况统计,图表显示,研究成果的数量在九十年代中期出现一个高峰,2000年以后开始回落。尤其有趣的一个现象是,这一高峰主要是由该段时间内在德国的中国研究人员关于中国经济的博士论文数量出现高峰而支撑的。对此,Fischer博士的解释是,由于1989年以后许多中国留学生不愿回国而继续留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故九十年代中期这一部分人对于中国经济的研究成果出现了高峰;而现在中国学生回国很多,故出版物数量逐渐回落。

六、中国经济学在德国的展望

最后,Fischer博士以展望的方式对于她的研究结果作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她认为,中国经济学专业/学派在德国已经过去了第一个高峰,以往的研究发展只依靠个别学者的兴趣和努力,制度基础不强,无法发挥潜力,而上述因素限制了德国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国际影响,并且,中国经济的跨专业性也影响了他在德国学术之内的发展前途。

报告结束后,Fischer博士还和前来听讲座的同学就德国国内对中国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以及研究视角、社会体制比较等问题交流了看法。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