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张维迎: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现象

 

以下为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主题研讨会的发言(未经本人审阅)  

  今天是《经济科学译丛》出版十周年的庆祝会。作为一个发展的工作者,也作为《经济科学译丛》的受益者,现在对中国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

  最早的应该是1901年北大的陈校长翻译出两本书,接下来从欧洲回来一批经济学家,他们都做了不少努力,这种努力到了1949年由于体制的改变,到了1979年开始,改革开放以后,也有几次努力,我个人所知道的一次最大的努力是80年代初,由世界银行在国外增加学者,我了解到当时邀请一些美国的教授研究中国经济,研究出一套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经济学学科教育内容,他们当时也有一个计划,想编写一套教科书,我了解到他们曾经要不少人编写,实际上到现在为止,我没有看到他们出版任何一本书,这个作为80年代很重要的事情,到90年代,我想就像刚刚几位发言人提到有很多会长和会员也做了不少努力。他们编写了两套丛书,也出版了十几本书,在全国的推广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总的来讲,如果把过去一个世纪所做的努力从节起来,所做的贡献是无愧的。出的书数目最多,影响也是最大。这套丛书不仅为经济学教科书跟相关书的出版重新却了一个新的出版格式和要求,同时也为国内关于经济理论、经济政策的讨论打下了一个共同的研究。今天不管理论现象分析同不同意,都应该是公开的,因素大概有以下几点:

  1、在工作生活中,感觉到有一套新的语言需求,所以经济学可以在学校里面没有教科书,但是大家学生的热情非常高,包括90年代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政府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体系当中相关经济学在教育里基本上都被承认,这样就是说现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不管是人数上还是教育内容上,到现在应该讲是主导的地位,这是需求方面。

  另一方面,跟梁晶个人的努力也是高度分不开的,因为首先在开始编写这套丛书的时候,梁晶有意识地组织老中青的一些专家学者来帮助编辑。给他选书做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我想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2、 跟梁晶整个编辑上的细心,书的选择,编采的方式,各种形式离不开他自己的细心。他有独立性又有一个含蓄选择权等等。我想在这个竞争当中,想做工作的人是很多的,这套书能够出版我想跟梁晶的努力是高度分不开的。

  今天的庆祝会不仅是要庆祝《经济科学译丛》过去十年的成功,更重要是回顾和展望中国经济学教育发展,在这方面我提出五个问题跟大家进行讨论。

  第一,现在经济学教育到底是有意识教育还是分析教育?如果是意识形态的教育,当我们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到经典里找答案。如果是分析工具的话,我个人主张现在经济学不是意识形态交易,而是分析交易。

  第二,数学重要还是经济重要?经济学的教育应该以什么东西为本,在这里我想很多人未曾有共识。如果说应该以数学为主的话,我们就理解有不少人再教育有限,他经常跟我讲这个问题不能用数学来解决,然后就放弃。如果数学是应该学的核心,这个概念是对的。一个现象即使不能用数学分析,同时跟我们教育人类应该以什么东西为主,比如说应该以逻辑为主的话,尤其在本科的教育上,我们更经济强调的是逻辑,更强调的是直感。还是必须强调逻辑的直感。我个人必须强调的是逻辑跟直感。

  第三,经济学的发展到底是直线的还是多元的?甚至重复还是方向不可预料,如果经济学发展是直线的前沿就很重要。有些学科的发展,比如在物流学上,前沿的理论是给下一个理论打下基础。经济学是不是这样呢?是不是为下一个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打下基础?我个人认为不是,因为大部分新的理论不是建立在过去的理论之上,因此,在这个现象当中,就不能把前人理论太深化了。我个人主张的经济学可能是多元的,也可能是方向不可预测的。

  第四,新理论导致新现象,还是新现象导致新理论?我认为做出一个解释观察现象的社会科学化,应该是新现象导致新理论。如果新理论导致新现象的话,我们就应该说跟着什么样的理论做什么样的事情,如果是新现象导致新理论的话,我们就不能简单说跟着理论做什么事情。我个人比较倾向新现象导致新理论。

  第五,就是刚刚杨瑞龙讲的关于中国经济学的问题。

  所谓中国经济学到底是研究对象的本土化,在国外有农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经济学,所谓这些其实跟一般经济学的关系是不一样的,所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研究的对象是不一样的。把这些研究的成果积累在一起,就成了中国经济学。另外一种理解是,要重新建立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方法、规划都不一样,我个人比较倾向是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的现象。因此我所得到的成果叫中国经济学现象。以上五点我个人提出来跟大家一起讨论。谢谢!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