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国经济为什么可能率先复苏了

  

  进入4月份,身处中国大陆,你总是能不断感受到经济的“春暖花开”。好消息接连不断。如果这段时间你从欧美来到中国,你几乎感觉不到中国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上海车展的人气、一些城市的房屋市场的回暖动向,五一假期的人流,高速公路的拥堵,城市里一如既往的购物和消费人群。

  虽然第一季度的中国GDP增长延续了去年第四季度的下降趋势,但是在公布的其它经济数据中还是透露了经济回暖的不少信息。例如,在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数据中,虽然东部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分别为28%和3.8%,但是中西部地区的同一数据却分别增长了50%和8%以上。面对这些数据在地区间的巨大差异,一个可以马上读出的信息是,虽然中西部地区少受甚至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却从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支持性政策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从而显示出了更快的增长势头。

  4月以来,沪深股市大盘迭创新高,使得券商佣金收入创下15个月以来的单月新高。进入5月,受中国经济回暖预期向上调整的影响,亚太股市和中国股市均是迎来开门红,深成指可谓创反弹新高。最新的《股市月度资金报告》说,进入4月份,A股市场受场外资金加速入场和基金发行大规模回暖的影响,出现了630亿的资金净流入。中国保监会2009年5月4日披露的今年前3个月的保险经营数据显示,保险投资资金在3月末开始首现增长。最近可以观察到的局部现象和披露的更多行业数据就更让人乐观了。例如,中国官方的采购经理人指数(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PMI在4月创下12个月来的新高。其中新订单指数反弹明显。里昂证券发布的4月中国PMI指数也终止了8个月的连续萎缩,转为大幅度回升,站上50,显示中国的制造业回暖趋势基本定型。著名的钢铁资讯机构“我的钢铁”最近提供的市场报告称,在4月底,国内钢铁价格出现了止跌回升,市场销售出现好转,尤其是建筑钢材价格稳步上涨。另外,根据万德数据的分析,1346家有可比数据的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显示,高库存基本结束,而出于经济回暖预期的补库存化行为正在悄然进行中。

  前不久摩根斯坦利(香港)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经济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回应之快超乎意料,经济的回暖速度超出预期。这样的判断正在改变着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第二季度增长的预期值。例如,最近一些金融机构如花旗、巴黎银行以及中国的高级智库都把他们对第二季度GDP增长率的预期值调整到了7%以上。

  不可否认,对于中国经济是否真的度过了最困难的时间,出现了回暖迹象,经济学家内部还有分歧。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回暖的根基并不牢靠,还有的评论者说,股市和楼市、车市的回暖是假象,有炒作之嫌。也有人说,中国经济的产能过剩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最近在瞭望的文章说,中国经济的回暖背后可能有巨大的投资浪费等。对中国经济回暖的这些不同看法和评论都是善意的,但市场的回暖是否为假象,评论者并不能拿出证据和数据来,因此虽然难以排除那些“泥沙”,但我相信回暖迹象仍是主流。至于说中国的产能过剩和投资浪费,这些看法针对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特殊时期和阶段并不合适。那些是长期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我们今天特别要关注的。在一个处在高速增长和资本积累阶段的经济里,产能过剩与投资浪费本是常态,不是特例。在发达经济力,GDP只能增长2-3%,要想产能过剩都不再可能。

  经济学家对微观经济行为的解释能力高于宏观经济。宏观经济之所以更复杂,更难以解释,是因为经济学家不可能同时观察到所有消费者、生产者和投资者等微观的行为变化。能看到的只是个别现象和局部的变化。加总的统计数据即使是真的,也无法确切知道生成这个数据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看到了大河的水涨了或者落了,但是大河上游有密密麻麻的支流网络,而且我们不知道这些支流的源头到底在什么地方,它们相互连接,只知道汇入大河的水量变化了,难以说清楚水最初实际是从哪些支流汇入的,更难以弄清楚为什么这些支流的水会变化。

  因为存在这个难度,我们今天判断中国经济是否回暖以及这些回暖的迹象是否真实,就变得非常困难,就会有争议。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家更多地是在局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发挥了逻辑推理和想象力。因为这样,对宏观形势的判断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在我看来,逻辑推理和想象力跟统计数据一样的重要,没有它们,我们就无法做出判断和分析。

  我最近先后去了浙江、广西、江苏和安徽,走访了当地的市场、企业和政府。有了更多的观察,了解了更多的细节,借助于推理和想象,我得出了一些基本的判断和结论。我的基本判断是,中国经济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应对能力比大多数经济学家最初的预期要好,经济回暖的速度出人意料。那么,为什么我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什么经济学家的最初预期那么保守?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金融危机2008年10月开始在全球蔓延的时候,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基本假设是,在全球化时代,由于金融的联系和传染,所有开放的经济都不可能幸免于难;而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口和资本流入的下降必然打击国内的实体经济的增长。在这样的假设下,经济学家大幅度调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值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这些假设并不完全对。如果我们观察那些新兴市场经济,我们就会发现,即使全球的贸易流量加快了,资本的流动更自由了,但很多国家对外依赖的程度并不大,金融体系也还是相当保守的。没有完全自由化的金融实际上阻止了金融危机对本国金融系统的袭击。的确,我们看到,去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尽管欧美出现了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风潮,但中国的银行和金融部门基本完好无损。印度的金融部门虽然比中国更开放,但它并未过分依赖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印度的贸易依存度只有GDP的20%。

  不可否认,出口的陡然下降一开始会放缓中国经济的增长,而且数据显示的确如此。但是,8个多月过去了。就像叶檀近日撰文所谈的那样,很多江浙一带的出口企业的出口下降了七成以上,今后出口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了。能稳住的都稳住了。

  中国的特殊性不仅仅在于金融的保守,而且中国的经济具有明显的梯度层次和区位差异特征。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在阶段、方式以及对外依赖的程度上有大有不同。我之所以认为现在的经济回暖是真是真实的,不仅因为上面提到的保守的金融体系阻隔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袭击,而且因为中国有太多的中小生产者,只要有资金,他们就能生产和销售。这些生产者不仅在大城市的周围,而且在中西部地区更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它们的困难就在于宏观紧缩调控之后面临资金上更大的困难。地方政府在调控时期也难以对它们伸出援助之手。而现在的经济回暖,不是因为出口形势开始明显好转,而是因为这些中小生产者手上有了资金,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而它们手上有了资金是因为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保增长”而改变了之前的“紧缩”政策。

  在中国,每次实施宏观调控和紧缩政策,都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链被切断。这一次也不例外。2006-2008年初,由于判定宏观经济出现过热和通货膨胀的风险,政府又采取了宏观紧缩的政策。房地产、股市以及银行信贷、土地和上规模的地方投资项目等都在此期间被叫停。在这些重拳出击之下,到2008年上半年,已经很明显,经济增速开始持续跌落。如果没有全球金融危机发生,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也因为国内实行的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而大大减速。而去年下半年以来,因为政府以应对金融危机为由放弃了前期执行的紧缩政策,转而采取了非常规的货币扩张政策,全面放松了对投资和信贷的限制,特别出台了针对中小企业的担保和信贷支持政策。各地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县乡基层的生产者确实得以复苏。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面临资金短缺的严重困扰,而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政策虽然喊了很多年,落实上仍可谓“雷声大雨点小”。这一次的确不同了。因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需要,对企业和中西部地区的支持性的政策看起来是更彻底了,更落实了。不用说,对大多数中小企业和中西部地区而言,尽管它们基本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它们却得益于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在很多地区,中小企业的生产就好像田里的秧苗,有了水就能长庄稼。而中国这次“保增长”的政策就好比人工降雨,对救活干旱了很久的庄稼至关重要。

  在经历了数月全球金融危机的呼啸声和自上而下地执行“保增长”的政策之后,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企业和投资者慢慢发现,周边的一切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以至于更多的人开始怀疑中国是否在经历经济危机?城里人还是要买车,要看房,要投资、要度假;农村人还是一样的创业、打工和娶媳妇。他们知道,他们还没有过上城里人的生活,需要挣钱,需要花钱。于是,中国经济的复苏回暖就从这样的点滴开始了,因为是点点滴滴的,往往就不容易事先看明白回暖的逻辑。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