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济学教学和学习要以继承为主

“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系列研讨会之二

梁晶工作室供稿


今天非常有幸在这里聆听各位教授的探讨。
大家讨论了共性与个性的问题,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很多问题,大家的发言都平衡得非常好,都同意既要有共性,也要有个性,既要有继承,也要有创新发展。
我觉得中国的经济学教学,还是要以继承和共性为主。 为什么这样讲呢?有这样的几个理由。

首先,先进的、发达国家积累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是人家经过近代几百年的努力,创造出来的,是非常宝贵,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是全人类的财富。这些宝贵的财富对中国是有很大意义的,对全人类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需要我们去充分利用。
大家讲到了西方经济学许多中国的问题不能解释,许多拉美的问题也不能解释,还有许多非洲的、印度的问题也不能解释,这些都是对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它能解释的东西也是很多的,而且特别有威力。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都是我的观点的很有力的证明。
比如,现代经济学里讲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了我们人和人之间关系中不守信用,道德败坏一类的问题,这个解释了我们现实生活中多少现象!
又比如,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出发点,我们关注经济人自利的动机,这对我们理解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多好的角度。
又比如,经济学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上是有效的。我们可以注意到,到目前没有更好的机制,在配置一个国家的经济资源时,能比市场机制做得更好。这个认识,对我们人类的发展,有多大的价值啊! 我们看全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有哪一个不是用市场经济为主体来做资源分配的?有人举反例说,这个那个国家(比如拉美的一些国家)也采用了市场机制,但是搞得乱七八糟,以此来否认市场。可是这样来否认市场,思维方法是有错误的。经济落后的国家,落后能否归因市场,我们还可以讨论,但是先进的成功的国家都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体,这至少说明,市场机制是必要条件,而所举有市场而欠发展的国家例子,充其量只说明了市场可能不是充分条件。 如果以市场机制为主体配置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中国想发展,要不要尽力创造这个必要条件呢?
这类例子还很多了,都说明现代经济学的威力,说明它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我们的日常工作、政策,包括改革开放方向的大问题,都是有指导意义的。所以一定要继承为主,不要过多、过早地强调创新。

其次,我觉得, 我们要承认,中国的现代化,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从学习开始,以继承发达国家所创造的思想财富为主的。以中国为例,曾经是一个有皇帝的封建制度,我们要现代化,怎么改呢?我们首先要把封建制度改成共和制度,这就是继承和学习,这是在国体方面的继承与学习,共和国制度是学来的。我们还搞了共产党,我们还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你不以继承和学习为主,怎么会有共产党,有马克思主义呢?我们中国历史上只有“东厂”“西厂”之类的组织,青帮红帮之类的组织,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包括共产党,不是我们自己创新创出来的,是从西方学过来的。
当然还不止这方面的继承,科学技术方面的继承也是很重要的,我们搞现代经济,一定要有现代的科学技术,这方面,我们还是要以继承为主,甚至我们的创新,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为了更好的吸收和消化发达国家的先进东西,是吸收性的,调整性的,采用过程中的创新。
关于市场对中国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不再多讲,不学习我们怎么能主动去使用这个机制,用好这个机制?过去我们搞了几十年的国有体制的计划经济,中国经济搞成什么样子,大家都清楚。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出来的奇迹,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说要尊重人类积累起来的先进思想,尊重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经验,市场的重要性,是人类先进思想和共同经验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强调以继承和学习为主,应该怎样对待有中国特色的、个性化的问题呢?中国确实有很大的个性,任何人也不能否认。但是,我建议,我们不要老是模模糊糊地、笼统地讲中国的个性是什么。我觉得要讲中国的特色,可以而且也需要强调几个关键特点。第一,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第二,起点很低,落后。第三,我们在改革,要发展。为了发展,我们要放弃掉过去的东西,抛弃传统体制和文化中很多落后的东西。 这些是中国最大的特色,大个性。
强调中国的这些主要特点,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它告诉我们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中国的改革不能一步到位,中国要和世界接轨,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能一步到位。这是一个面对现实的问题。二是我们看现实时,要有明确的思想:我们走向富强的过程,是改变现实,改造现实,克服现实中的问题的过程。我们虽然不能一步到位,但是我们的方向也不能动摇,就是改革开放不动摇。要回到那种以国有体制为主,回到以计划经济为主,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所以我们看到现实,不是仅仅是站在现实,承认现实,我们承认个性的时候,也不能否认共性,否认规律,特别不能迷失方向。

这就是我认为经济学教学,要以继承为主的原因。林老师刚才说,21世纪是中国经济学辉煌的世纪。我在这里想作一个补充,我觉得中国要产生能得诺贝尔奖的优秀经济学家,得奖者一定是在继承上下了很大的工夫,非常熟悉现代经济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人。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在研究中国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取得回报,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教学中以继承为主,创新放在什么位置呢?我觉得那主要是研究人员,达到博士以上的人的事。基础没有打好以前,过多的强调创新是不合适的。就像一个学艺的人或练武的人一样,开始就三拳两脚的基本功都没有弄好,就创新,那会创出什么东西来呢?所以说,教育要以继承为主,以共性为主,以创新为辅,以个性为辅。但是在科研中,在高端人才中,在基本功已经很扎实的人中,要强调创新,就是鼓励和要求他们多谈与中国制度特色有关的问题。在这方面,李稻葵教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使用的一个概念,叫过渡性制度安排,以此来解释中国经济中的很多现象,都非常恰当,有深度。在这方面有重大贡献的经济学家,还有钱颖一、白重恩、陶志刚、许成钢、张春和朱天教授。刚才有人发言讲到了,不要因为古典经济学解释不了中国的事情,就说现代经济学解释不了中国的事。对此我非常赞成。比如,有些人说自由竞争的市场理论解释不了中国经济中的很多现象,因为中国没有这样的市场,以此来否认经济学对中国改革的指导意义。但现代经济学早已超越了只有自由竞争理论的阶段了,为什么还要把它当成经济学的全部呢?用现代经济学解释中国的问题,其实有一批现代经济学基础非常好的学者,已经做了很多工作,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位,大家还可以多注意林毅夫,田国强,已故杨小凯,以及一批基础非常扎实的优秀经济学家的工作。基础好了,才能更好创新。
谢谢大家。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