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知识经济发展与政治经济学创新》

由逄锦聚教授主持完成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面向21世纪政治经济学创新”成果丛书已于日前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其中由逄锦聚教授所著的《知识经济发展与政治经济学创新》一书为主要成果之一,丛书总前言及《知识经济发展与政治经济学创新》的目录如下。

 

  总   前   言

  作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与南开大学共建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于2000年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面向21世纪政治经济学创新"。经过近三年的努力,项目基本完成,现在奉献给读者的"面向21世纪政治经济学创新"丛书就是该项目的最终成果的主要部分。此外,作为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还发表了多篇论文,撰写了内部研究报告,研究所得出的一些重要观点和思想还吸取到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核心课程面向21世纪教材《政治经济学》中。
  在这个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把握两点:一是与过去的世纪相比,究竟什么因素对21世纪经济运动进而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将产生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二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政治经济学理论应该和可能发生什么变化,取得那些创新。这两点,实际构成了本书的研究主线和中心。
  关于第一个问题,本书在对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出现的繁杂众多的现象的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信息革命的发生和知识经济的出现,是对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深远影响的、最具革命性的大事件,它已经、正在、并将持续地对经济乃至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实质性的影响,使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发生重大的变革。在这样的变革面前,许多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会显得苍白无力,而新理论的产生则是势在必然了。
对于信息革命的意义,理论界基本已成共识,歧义不大。有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从来没有什么像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进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他引用美国阿斯本研究所发起并组建的专门研究信息问题的小组在《知识经济:21世纪信息时代的本质》中探讨信息技术未来的影响时话说:"信息和技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而成为能创造财富的主要资产,正如资本和能源在300年前取代土地和劳动力一样。而且20世纪技术的发展,使劳动由体力变为智力。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世界经济已变成信息密集型的经济,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经济属性。"①
  对于知识经济,人们的认识已经经历了一个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就提出知识对于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地位;约翰。奈斯比特提出知识是社会经济的驱动力;90年代C。温斯格和W。布拉马共同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但对于什么是知识经济,学者们认识并不统一。有人认为,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以知识密集为生产特点的经济,持这样观点的学者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农业经济以原材料为主要资源,是劳动密集型经济;工业经济以能源为主要资源,是资本密集型经济;知识经济以知识、信息为主要资源,是知识密集型经济。②比较多的学者则把以美国90年代经济为典型特征的经济看作是知识经济,所以知识经济与新经济往往被通用。
  "新经济"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其含义是一种面向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并上了台阶的经济,也是"市场 十 制度"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日趋成熟的经济。有的学者将新经济进行了广义与狭义的区分。从广义上讲,新经济是指9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在技术进步与全球化共同作用下所表现出的一种新状态:即经济出现持续的高增长、低通胀和低失业,且持续9年多,这为以往的经济理论(失业与通胀反向相关)所无法解释,因而被称为"新经济"。从狭义上讲,是指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的"新科技产业"。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新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特别是以现代高新技术经济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经济。无论广义还是狭义,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全球化都成为这一概念不可或缺的内涵。对于新经济的特征,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美国学者斯帝芬·谢波德提出新经济具有六大特征: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大幅度增长、公司运营利润上涨、失业率低、通胀率低、进出口之和占GDP的比例上升,GDP增长中高科技的贡献度比重上升。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对美国"新经济"特征也做了大致的描述。他说:"现在已经越来越难否认近年来出现的情况同典型的战后商业周期有若干深刻的差异。不仅经济扩张达到了创纪录的长度,而且它已经做到比预期的经济增长更为强劲。"从他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新经济"最主要的表现是经济稳步、温和、适度地增长。我国的学者对新经济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1、新经济是知识经济。新经济中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会成为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尽管资本仍然还是重要资源,但其重要性会趋于降低;知识产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资本最终将蜕变为知识的一种功能。2、新经济是创新经济。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在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使人类的交往方式发生改变,使交往距离消失,使传统的连续性被打破,因此,需要用新的视角去观察、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如果不能更新观念,就会被新经济抛弃。其次是运行模式的创新。包括制度、行为、组织结构等,只有运行模式不断创新,经济和社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再次是技术的创新,只有技术的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诱导出新的生产与竞争,推动经济不断发展。3、新经济是数字经济。在旧经济中,信息是模拟信号。在新经济中,信息处于数字形式之中。当信息通过数字网络变得数字化和通讯化时,一个新的世界就展现出来了,许多不同形式的信息可以被合成、创造,深刻影响商务和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类将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4、新经济是网络经济。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公司将围绕着网络经济进行改组和调整,另一方面从发明创造、设计规划、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都会越来越与网络紧密相联。③
  我们认为,知识经济作为经济学的范畴,应该是对经济现象的概括和理论抽象。这种概括和抽象并不局限于对一种经济现象的描述,而更重要的是要为分析这一经济现象对整个经济制度、经济发展、经济运行所带来的影响提供思路和工具。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本书赋予知识经济这样的含义: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密集型经济。
  对知识经济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两个要点:第一,知识经济是科技革命的产物,是发端于20世纪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科学技术在经济中应用所形成的新型经济。在这个意义上,知识经济是信息技术革命的代名词,属于生产力范畴。第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经济。由于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最重要推动力,而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需要知识,所以相对与人类经济发展所出现的劳动密集型经济、资本密集型经济而言,知识经济是知识密集型经济,在知识密集型经济中,知识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以至于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知识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深远的。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全球化,虚拟经济大发展,以及美国20世纪末出现的新经济等,都是知识经济已经显现的重大影响。但更加深层的、更大范围的影响尚未显现出来或尚未完全显现出来。研究这些已经显现的现象,揭示知识经济发展将会产生的影响,正是本丛书试图努力完成的任务。
  关于第二个问题,在知识经济已经发生、发展的情况下,仅凭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显然不可能给予知识经济中新的经济现象以有说服力的解释,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已经历史地摆在经济学家的面前。
  对于政治经济学,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根据发展了情况加强建设和完善;有人认为政治经济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应该以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我们是坚持第一种主张而不赞成以经济学或者其它什么学科来取代政治经济学的,理由是:
  第一,政治经济学作为以社会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负有为其它经济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实践的需要看,无论是对世界经济发生的重大经济现象的解释,还是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往往不乏对表层经济现象的描述和具体的对策建议,而缺乏的是深层次的能够揭示经济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基本经济理论,每到重要关头,往往是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显得不足,这说明加强政治经济学建设、发展政治经济学学科是非常必要的。第二,新中国建设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指导中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基本理论,不是某一部门经济学或其他经济学学科首先取得的成果,也不是西方经济学取得的成果,而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取得的进展。继续发展政治经济学,努力取得更多的理论进展,是时代赋予的伟大历史使命。第三,经济学是一个庞大的科学门类,它既包括世界经济、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等理论经济学学科,也包括金融学、国际贸易、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学科,用这样一门庞大的学科门类代替一门以研究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为主要对象和以提供基本理论为基本任务的政治经济学是不适宜的。从科学的发展趋势看,虽然随着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各门学科的会越来越交叉和融合,但这种交叉和融合是建立在学科细化、研究深入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简单的以综合取代学科的分工。第四,虽然原有的政治经济学确实存在研究对象过窄,内容滞后,某种程度上脱离实际等弊端,但这些弊端属于要改革的范围,而不必因此而取消或者用别的学科取代政治经济学。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后,我国的政治经济学与以往相比,无论是研究对象还是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拓展,这些拓展虽然还嫌不够,但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坚持不懈的探索,一定还可以取得更大的进展。
  其实,以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的主张早在19世纪中叶就已经有人提出。当时,在资本主义经济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的背景下,对已有的政治经济学曾经出现过两种批评:一种是马克思恩格斯批评了已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赋予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新的使命。另一种是赫恩批评了政治经济学的名称已经使人们产生了误解,建议改为财富学或努力满足人类需要的学说,麦克劳德提议改称为经济学。④其后历经长时期的发展,在西方,大量的学者已习惯运用经济学的概念,实际上用经济学取代了政治经济学,这种经济学在中国也被称谓西方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在东方,一大批学者,则在反复的挫折探索中把政治经济学坚持和发展到了今天。
  历史已经走过了近200年,我们不必再回到政治经济学争论的起点。既然经典经济学家们开辟了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道路,我们有理由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坚持发展和创新,把政治经济学的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继承问题。任何一门学科的兴起和完善都是继承和创新的过程。政治经济学发展到今天,首先是继承的结果,如果没有对前人智慧结晶的继承,很可能至今还在一些最初级的概念、原理中打圈圈,甚至还在歧途中探索。政治经济学要继续发展,基本的起点还是要继承,否则,对已有成果完全推倒重来,既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认识论的法则,很可能耗时费力,事倍功半。
  要继承,首先需要明确的观点是:必须继承一切已有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就而弃其糟粕。这里所说的一切,既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包括西方的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出现和发展,从法国蒙克莱蒂安1615年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至今已经历了近四百年的历程,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继承和发展。配第使用"政治经济学"和"政治解剖"概念描述他对爱尔兰经济的分析,魁奈在"管理、控制、自然规则"和"经济学组织"双重含义上使用政治经济学概念,建立了《经济表》,斯密将政治经济学视为一门研究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学问。马克思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抛弃了其非科学成分,创建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从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后人继承前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结果。显然,没有继承,就没有今天的政治经济学。
  当前,在继承问题上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只能是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继承西方政治经济学。另一种倾向是,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只能把西方经济学搬过来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过时。这两种倾向都有片面性,必须克服。
政治经济学要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毫无疑义的,只所以要继承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经济制度变迁、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有规律,还提供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但如果因此而否定政治经济学也要继承西方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则是一种片面性。西方政治经济学虽然由于其阶级的、认识的、方法的某些局限性,使其包含了许多非科学的成分,但不可否认,它也包括对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其中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对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研究方面也提供了一些科学的方法,得出了一些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吸取和继承这些科学的成分,对政治经济学的建设和发展是有益无害的。当年,马克思在创建无产阶级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可以实事求是地继承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为什么我们今天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就不能继承西方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呢?
  至于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过时只能搬用西方经济学的倾向,更是片面的。如上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有的许多原理、观点、方法过去是科学,现在依然是科学,这些科学的成分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至今仍具有生命力和指导作用。更何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之后,历经实践的检验,已经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有了新的发展。对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说,虽然尚需进一步完善,但从总体上说并不过时。说不能照搬西方经济学是因为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西方私有制基础上的发达的市场经济,所得出的结论更多的是适应西方发达市场经济条件,而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中的市场经济而言,虽然可以借鉴其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但如果完全照搬则一定会因为经济条件不同而导致许多事与愿违的结果。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吸取人类研究已经取得的科学成果,特别注重吸取和继承国内外理论界最新的适应实践发展需要产生而又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观点,以丰富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和内容。这些科学成果,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研究方法、从一般到特殊的表述方法,包括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若干原理和观点,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原理,资本循环、周转、再生产的原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原理,以及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消费品分配是所有制关系实现的观点、社会主义社会是发展的观点等等;也包括西方经济学重视数量分析、实证分析、运行分析的方法,以及西方经济学中诸如社会总供给、总需求、生产函数、边际生产率等范畴和一些新观点。在继承的过程中,我们不宜再人为地设置障碍,而应该以实践和科学为标准。这是必须积极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继承是基础,创新是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学科存在的空间。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有两点需要强调:
  一是,要创新而不可守旧。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无论是赤裸裸的表现,还是冠以"坚持"什么的美名,都是创新的对立面。政治经济学理论存在不同学派是正常的,但各种学派都应该自觉地进行理论创新。政治经济学如果老是跟在时代后面走,不能为生动活泼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就谈不上是什么科学!要创新,就可能出错,为了创新,就得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允许出错。因为实践和认识的局限而在创新过程中发生了错误,不必大惊小怪,这在一定意义上比因循守旧好。当然错了要认,要改。理论界有一种现象需要克服,即坚持过去的有余而创新不足,每到经济理论有重大突破时,往往先是怀疑,然后才勉强跟上来。试想,总是这样,理论还怎么前进,怎样创新!
  二是,创新要坚持科学。创新的要旨是实事求是,坚持科学。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一般包括研究和表述方法的创新,理论观点的创新,分析角度的创新,运用材料的创新、理论体系的创新等等,在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有所前进,有所突破都算创新。但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要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跟上甚至领先时代的步伐,所以创新是一个严肃的探索过程,并非任何新的提法都是创新,而只有有科学依据、有实践基础的新发现才算得上真正的创新。近些年政治经济学从理论体系、理论观点研究方法都有不少创新,例如,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等。但也有一些倾向需要引起重视,例如,臆造新概念、照抄或者拼凑国外经济理论或观点等,这些不仅不是创新,反而是一种恶劣学风的表现。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认为现有的政治经济学在以下一些方面应该特别努力作到有所创新:
  第一,在认识和处理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上有所创新。这里讲的特殊是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这里讲的一般是指在不同社会经济中存在的共性。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应该不仅致力于分析由此引起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新变化,而且要特别致力于分析两种制度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应对挑战的方略和措施,以便互相借鉴,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
  第二,努力反映实践的发展,对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新的经济现象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解释。在全球范围内由信息革命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发展、基本矛盾的调整、经济周期的变化,社会主义在发展中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对这些新现象和新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给出比较科学的解释,并努力达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面向21世纪政治经济学创新"丛书包括由我牵头完成的《知识经济发展与政治经济学创新》、由谢思全副教授完成的《转型期中国财产制度变迁研究》、由许学军博士完成的《技术进步 收入分配与人力资本形成》和由秦海英博士完成的《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金融风险问题研究》。这套丛书并不试图建立一个全新的完整的体系,而只是试图贯彻以上的认识,以知识经济为背景,就三个层次的经济问题进行专题式的探索:一个层次是制度方面的探索;一个层次是关于经济运行理论的探索;第三个层次是关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的探索。这些探索尽管我们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但仅仅是初步的,由于水平的限制,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缺点,欢迎读者们批评指正。本书的意义并不在于已经解决了多少理论问题,而在于提出了一个需要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共同致力探索的课题,即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由此导致产生的知识经济的影响下,政治经济学应该向何处去?
  一位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说:"我们正在创造一个以往任何时候均不可与之比拟的世界。25年来的信息革命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的各个方面都有改观。此时,在向过去的经验学习的过程中,更要谨慎地注意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运用以往经验。……必须清楚,我们面临如何应对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而我们从历史经验中不可能找到绝对的指南。" ⑤

          

                              逄 锦 聚
                           2003年5月于南开园


目录
第一章 知识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新变化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新变化和对资本主义的再认识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新变化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变化的原因

三、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新变化和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新变化

二、不能因为社会主义遇到的挫折而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三、要充分认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四、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五、从实际出发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三节 两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并存和竞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关于 “趋同论”的评论

第二章 知识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创新

第一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新情况及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的方法论问题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新情况

二、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第二节 对马克思生产性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一、要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性劳动的界定

二、对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作用的再认识

三、对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作用的再认识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再认识

一、要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理论

二、要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

第四节 对剩余价值和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剥削问题的新认识

一、剩余价值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二、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剥削

第五节 对我国是否出现了新的资产阶级的认识

一、关于是否产生新资产阶级的判断标准

二、对我国收入分配的状况的分析和认识

三、要全面、历史地评价当代中国的社会阶层构成

第三章 知识经济发展与企业理论创新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企业理论的贡献和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企业理论的不足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关于企业理论的贡献

二、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及其不足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及其局限

一、古典学派企业理论

二、新古典学派企业理论

三、现代企业理论

第三节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理论面临的新问题

一、跨国公司的迅速崛起与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新发展

二、虚拟企业的出现和企业生产经营理念的变革

三、无国界经营和新国际行为主体的兴起

四、企业创新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

第四节 创新企业理论深化企业改革

一、我国深化企业改革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二、创新企业改革的指导理论

三、我国深化企业改革的措施

第四章 知识经济发展与投资理论创新

第一节 马克思投资理论的意义及面临的新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投资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马克思投资理论的意义

三、马克思投资理论面临的新问题

第二节 传统投资理论的成就与局限

一、传统投资理论关于投资的内涵

二、传统投资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对传统投资理论评析

第三节 现代投资理论的发展

一、现代投资理论对投资内涵的发展

二、现代投资理论基本观点的发展

第四节 知识经济条件下投资理论的创新

一、知识投资要素的内生化

二、知识投资要素边际收益递增

三、人力资本投资的内生化及其对增长作用的增强

四、投资国际化

五、投资形式的创新

第五章 知识经济发展与就业理论创新

第一节 马克思的劳动就业的理论与当代劳动的新特点

一、马克思的就业理论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劳动要素的新特点

第二节 知识、技术因素对劳动力就业影响

一、早期关于科学技术对就业影响的观点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技术对就业的影响

第三节 创新劳动无限需求模型及其就业含义

一、新经济条件下劳动的分类

二、知识经济中的“两部门模型”

三、由模型引发的一些思考

第四节 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就业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加速户籍制度改革,实现要素充分流动

二、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人力资本素质。

三、强化市场化就业保障,降低劳动力失业风险。

第六章 知识经济发展与金融理论创新

第一节 知识经济发展与金融创新的发生

一、金融业务创新

二、金融市场创新

三、金融制度创新

第二节 金融创新的动因和挑战

一、金融创新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金融创新的挑战

第三节 知识经济条件下金融理论的发展

一、关于货币供给内生性理论

二、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第四节 知识经济发展与我国的金融改革和创新

一、我国金融改革的回顾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经验的总结

二、认真探索金融改革理论

三、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

第七章 知识经济发展与经济周期理论的创新

第一节 对已有经济周期理论的简要评述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与分类

二、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

三、西方经济周期理论

第二节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新特点及“新经济”周期现象的出现

一、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新特点

二、知识经济产生过程中“新经济”的出现

三、“新经济”周期的主要成因

四、关于“新经济”周期的争论

第三节 关于知识经济发展与经济周期理论创新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科技发展与经济长波

二、内生增长理论与“新经济”周期

三、规模收益递增对“新经济”周期“反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四、增长理论中对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

五、知识经济发展对宏观调控的挑战

第四节 知识经济发展与我国经济波动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波动

二、 我国理论界对经济波动的研究

三、认真研究知识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和我国经济波动的新特点

第八章 知识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理论创新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及其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节 对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

一、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的先驱:古典政治经济学

二、发展经济学的早期阶段:结构主义的发展理论

三、新古典主义发展理论的复兴

四、西方发展经济学的新趋势: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理论

五、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的成就与局限

第三节 知识经济发展对发展理论的挑战

一、知识经济对发展观念的挑战: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人力资本积累与内生的技术进步

三、知识经济中的收入分配:从物质资本的所有者转向人力资本的所有者

四、制度变迁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制度创新决定论

第四节  知识经济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第九章 知识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的转变

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变迁的理论和实践

一、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政府职能变迁

二、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政府职能理论的演进

三、关于政府职能理论与实践的简单评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职能的理论与实践

一、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政府职能的设想

二、传统社会主义计划体制中的政府职能

第三节 知识经济的挑战和世界各国政府职能的新变化

一、知识经济发展对现代政府提出的挑战

二、世界各国政府职能的新变化

第四节  面向知识经济的中国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

一、我国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面临的形势与背景

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历程及经验

三、应对新挑战深化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

参考文献

后记

 

--------------------------------------------------------------------------------

①张国:《新资本论》,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②参见沈国明:《世界经济改革潮》,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③参见严启发:《新经济:起因·特征·挑战》,载2000年7月4日《经济日报》。

④参见《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06页。

⑤道格拉斯.诺斯2002年3月20日在北京大学的演讲:《经济制度:有效演进之路》。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