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二十一世纪中国粮食生产所面临的挑战

题目    二十一世纪中国粮食生产所面临的挑战 
主讲人  黄季琨 罗塞尔(Rozelle)、罗斯格兰特(Rosegrant) 
时间    1995年6月01日 
地点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致福轩 
主讲人简介

 
编者按:最近,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举办了“水稻中长期供给和需求的预测和政策含义”国际研讨会(详见“简报”第一期)。现将会上的几篇重要发言整理如下,供参考。


二十一世纪中国粮食生产所面临的挑战

 

    美国世界观察所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先生于去年下半年发表一项研究报告,断言下个世纪中国将饿死世界。这项轰动世界的预言,在国际学术界、商业界及主要粮食进出口界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各国际组织纷纷对它们原来设计的各种世界粮食预测模型重新作了检讨和评估。虽然结论不一,但对布朗关于中国到2030年将需进口2亿吨以上粮食的预测多持怀疑态度。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研究员黄季琨博士在本次研讨会上,宣读了他与罗塞尔(Rozelle)、罗斯格兰特(Rosegrant)合写的题为“中国粮食供给、需求和短缺”研究报告。该报告虽然明确地否认了“中国将饿死世界”的预言,但提出如果中国政府不重新调整其现有的农业科研投资政策,中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未来粮食净进口量将迅速上升。到本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粮食的自给率将由目前的98%左右下降到91—93%,平均每年净进口粮食达4千多万吨。中国将于近二年内由大米净出口国转变成世界大米主要进口国。该模型主线预测的主要结论是:
    1、人均粮食消费量将由90年代的225公斤(贸易粮)下降到2000年的223公斤,2010年的214公斤,和2020年的203公斤。口粮的增长主要决定于人口的增长。
    2、收入增长、城市化以及市场的发育将使肉类产品消费量迅速上升。饲料用粮将由1991年的7600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10900万吨,2010年的15800万吨,2020年23200万吨。30年间将大致增长三倍。
    3、粮食总需求量到2000年将达到4亿5千万吨,超过预测的国内生产总量(4亿1千万吨),净进口量达4千万吨。2000年之后,净进口量将基本保持在这一水平。2010年和2020年的净进口量均为每年4千3百万吨。
    4、在粮食总需求量中,饲料需求量将由目前的20%上升到2000年的24%,2010年的31%,和2020年的39%。
    该项研究报告也对未来中国几十种可能出现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指出决定中国粮食前景的最主要因素是科研投资。科技进步不但是中国过去粮食增长的原动力,它还将继续在中国未来粮食生产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农业科研经费出现的负增长(按不变价计算),是导致2000年大量增加粮食进口的最主要原因。由于九十年代科技贮备量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中国在2000年要达到自给自足的目标是基本上不可能的。然而,通过增加科技投资,提高科技贮备量的增长速度,到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十年,中国有可能使其粮食的自给率从所预测的92—93%,提高到95%,甚至更高。                                 (黄季琨)


现代水稻品种的潜在单产

戴(Madan Dey)和侯塞因(Mahabub Hossain)讨论了稻米生产潜力和供给方面的制约因素。他们指出,在60年代,水稻生产增长很慢,增加的食物需求主要是靠播种面积的扩张来满足的。60年代中期以来,水稻生产以2.6%的速度逐年增加,足够满足人口增长和收入增加导致的食物需求。80%的生产增长来自单产增加。但是,有人担心单产增加的趋势是否会继续下去。 水稻单产依赖于所用品种的生物基因潜能和现行的使实际单产低于单产潜力(单产差距)的生产约束。所以,在预测未来的单产时,要考虑品种的单产潜力和导致单产差距的因素。
    一、水稻品种的生物基因单产潜力。生物基因资源是水稻品种改良项目的基本要素。全国或国际的水稻品种改良项目依赖于所收集的生物基因资源去形成新品种的新特性。国际水稻研究所在1975年建立了国际水稻试验项目,提供制度化的机制去增加各国的水稻品种。这个项目在全球提供水稻生物基因材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分析了亚洲主要水稻产区(孟加拉国、中国、印度)所作的4组实验数据(灌溉早熟、灌溉中熟、雨水低地早熟、雨水高地早熟),使用了随机生产函数边界估计技术。
    二、主要结论:(1)实际单产与最大可能单产的变化主要来自各个试验区所用种子的不同生物基因特征,而不是随机因素的影响;(2)灌溉水田氮肥的使用还没有到达递减边际回报区域。在雨水高地和低地,氮肥的使用已经达到了边际回报递减区域。应用估计的随机生产边界函数和对生态系统光照气温等的假定,该文对单产潜能进行了模拟:如果平均每公顷使用120公斤氮肥,灌溉品种的单产潜力在温带国家是9.4吨/公顷,在亚热带国家是8.4吨/公顷,在热带国家是7吨/公顷。很多南亚和东南亚国家可以通过增加灌溉水田、扩大使用现代水稻品种和增加使用氮肥来提高单产。在中国的全部水稻种植面积中,灌溉面积已达93%,新品种使用面积已达100%,化肥使用量已达278公斤氮磷钾/公顷。灌溉地平均单产为5.9吨/公顷,雨水低地3.0吨/公顷,高地2.5吨/公顷。根据现存的各种水稻生态环境分布资料,水稻单产潜能在中国为8.5吨左右/公顷,在印度尼西亚、印度、越南和非律宾为6吨/公顷,在孟加拉、缅甸和泰国为5吨/公顷,所以,通过发展适合各地的品种,在中期亚洲仍有很大的单产增长潜力。
    三、技术约束导致的单产损失。技术约束包括限制水稻单产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指不利的气候和土壤,病虫害等等。由生物因素导致的单产总损失为245公斤/公顷,由非生物因素导致的单产总损失为587公斤/公顷。水稻研究的潜力主要是指:(1)维持单产潜力。(2)降低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造成的作物损失。(3)提高水稻的生物学效率。(4)改进水稻质量。(5)降低对技术和资源分配效率的约束。
    四、结论。在亚洲实现水稻自给自足的竞赛并没有结束,前面的道路仍很艰难。水稻研究人员要进一步提高水稻的生物学效率,从而使缺地的亚洲国家满足他们的食品需求。国际水稻研究所发展的新品种会为取消需求差距作出贡献。     (余明德)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的大米市场

    伊东(Shoichi Ito, 第一期简报误译为伊藤)的论文题为“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大米市场”。人们通常认为,农产品供应和需求的价格弹性都比较小,因此,无论供求哪一方的数量有什么变化,都会引起市场价格的较大波动。这种情况以大米最突出。世界市场上小麦的交易量占全球年消费量的大约20%,而大米的交易量则仅占4%。用经济研究的术语来说,世界大米市场很“薄”,因而价格的波动也最激烈。然而,与60年代相比,现在大米供求双方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总的来说更具有弹性,因而世界大米市场的价格波动幅度大大减小。从生产方面看,由于高产品种的推广、现代生产要素的应用、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其它各种努力,水稻单产有了很大提高,农民收入相应增长,农产品的商品率迅速上升,农民生产上的选择开始多样化,即使在亚洲水稻也不再是唯一的主要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开始更多地取决于市场价格。这就是说,大米的供应量现在对市场价格的敏感性比以前大大加强。从消费方面看也一样。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食品消费结构开始变化;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商品不断增加,大米需求的价格弹性自然增大了。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世界大米市场价格波动不再像70年代那么激烈。世界大米市场供求状况可以按照年度价格和交易量的变动分为四种。第一种情况为供应偏紧,表现为价格上升,数量下降;第二种为供求弹性较大,表现为价格和数量都上升;第三种为供应充裕,表现为价格下降,数量上升;第四种则表现为价格和数量两者都下降。第一种情况对进口国不利,同时世界市场价格的波动也会比较大。第二种情况表明市场弹性增大,价格波动变小。后两种情况对出口国不利。
    在1960—76年期间,世界大米市场上有6年出现了上述第一种情况,后三种则分别出现了1次,8次和1次;而在1977—93年期间,上述四种情况出现的次数分别为4、4、7、1。很明显,与60年代和70年代初相比,供应偏紧的状况有明显改善,而供求弹性较大的年份则大为增加,说明出口国现在能够更好地对进口国的需求变动作出反应,在价格上升时及时增加供应。
    用年度价格变动的绝对值做方差分析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1960—70年期间价格变动的方差为2857,而1977—93年期间则降为393。同期小麦年度价格变动的方差分别为1220和271。对比之下,前一时期大米市场价格确实比小麦价格变动激烈,而后一时期两者的方差则开始接近。如果联系到世界交易量占总消费量的比重,也许可以认为大米市场价格稳定程度更高。如果一开始所提出的那些导致大米市场价格趋于稳定的原因成立的话,可以预见,由于这些因素仍将起作用,21世纪的大米世界市场价格将更加趋于稳定,市场供求平衡将更有弹性。        


全球食物发展展望

    未来三十年(1990—2020),世界食物发展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到2020年,世界的食物可用量、食物价格以及食物安全的状况如何,受到广泛关注。罗斯格兰特使用经济计量模型,以1990年作基年进行研究,得出了重要结论。
    1、综合结论
    (1)世界价格 大多数产品的实际价格将保持稳定或下降。小麦价格下降15%,玉米价格下降23%,稻米价格下降19%,其他粗粮价格下降26%;畜产品的实际价格也将下降,蛋类下降23%,奶制品下降14%。
    (2)世界贸易 世界贸易将大大扩张。肉类贸易量将增加近3倍;粮食贸易增幅小于畜产品,小麦增长44%,玉米增长50%以上,稻米和大豆分别增长1倍以上。
    (3)生产 谷物生产年均增长1.5%。增长的源泉仍主要是单产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单产提高速度会很快,尤其是小麦和玉米。其中大多数会接近世界单产水平,有的甚至会超过世界水平;面积扩大将不会成为未来谷物生产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羊肉和牛肉的增幅与1982—90年时期相同,其余畜产品的增速将低于过去各自的增速。猪肉年增长降至2.2%,禽肉年增长减慢50%左右,禽蛋年增长减慢约1/3。
    (4)消费 消费增长率将较过去为低。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和畜产品消费增长仍比发达国家快得多。大多数粮食的需求年增长率在2%左右,畜产品需求的年增长在2.5%(奶)到3.3%(猪肉)之间。人均口粮和畜产品需求水平将提高,但速度比过去慢。发展中国家人均谷物消费年增长仅0.4%,绝对量由236公斤增到266公斤,人均稻米需求年增长0.25%,比人均小麦需求增速(0.46%)和人均玉米需求增速(0.5%)慢得多。全世界对肉类的人均需求年均增长为1.3%,而1980—1990年是2.4%,只有对牛肉和羊肉的人均需求增长比过去稍快,对肉类需求的增加仍主要来源于猪肉和禽肉。
    (5)全球食物经济中的稻米 在世界谷物生产中,稻米仍将维持约1/5的份额,但小麦份额将由70年代的28%升至1990—2020年间的31%,玉米份额由24%升至28%;在世界谷物口粮消费中,稻米份额仍保持在38%的水平,而小麦份额由38%增至43%,玉米和其他粮食的口粮需求下降但饲料需求大增。亚洲仍将主导全球稻米生产,与过去一样,亚洲仍将生产世界稻米的90%。稻米世界贸易将由1130万吨增至2390万吨。稻米出口的大部分仍将来源于亚洲,尽管其占世界稻米出口的份额由60%减至50%。非洲撒哈拉地区和西亚北非国家的稻米进口将占世界稻米进口量的绝大部分,撒哈拉地区的稻米进口份额在未来30年间将平均增至35%以上,西亚北非国家的稻米进口份额微减但仍是优质米进口的大户,亚洲稻米进口份额预计进一步减小。与人均小麦和玉米需求年增长0.75%相比,亚洲人均稻米需求年均仅增长—0.2~0.4%。
    (6)食物安全 尽管全球的食物似乎能满足有效需求,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食物安全仍无明显改善。发展中国家人均食物可用量将由每人每日2210千卡路里增至2524千卡路里,这比发达国家低大约40%。人均卡路里消费水平的提高使营养不良儿童(0—6岁)由34%减至28%,但其绝对人数的减少是很少的。在非洲撒哈拉地区,食物安全甚至会恶化。
    2、国家及地区结论
    (1)撒哈拉非洲 食物尤其是谷物进口迅速增长。谷物进口年增3.5%,从1050万吨增至3000万吨,其中大部分是小麦。本区小麦生产将年均增长2.6%,玉米、其他粮食与稻米年增长3%,谷物播面年扩大1.2%,单产年提高1.7%。谷物需求每年增长3%,收入增加和人口增长,导致本区小麦、稻米进口增加,其中增加最多的是东非,每年增长可达7.5%。本区普通米进口将由400万吨增至770万吨,优质米进口由50万吨增至120万吨。学前儿童食物安全将恶化,营养不良儿童人数在该区内的所有地区都将持续增加。
    (2)南亚 孟加拉仍是一个稻米小出口国,但其小麦供求缺口将增大1倍。稻米生产年增长在3%的水平上下降,但仍能满足每年2.5%的需求增长;小麦生产年增长0.85%,将不能满足每年高于2%的需求增长。人均食物需求年增长:稻米0.71%,小麦0.26%,其他粮食0.44%。食物安全有所改善,人均卡路里可用量由2000增至2400,营养不良儿童比率由67%降至48%,绝对人数由1300万减至1100万。印度生产增长势头很好,但由于收入每年增长4%和人口每年增加1.8%,食物消费和安全仅有很少改善。稻米、小麦和玉米的生产年增长都超过2%,粗粮生产年增长为1.9%。印度农业贸易位置变化不大,尽管肉类进口增加,但相对印度经济规模来讲是微不足道的。印度将成为谷物出口国,虽然小麦出口由140万吨减至零,但稻米出口会增至150万吨,玉米和其他谷物出口会超过200万吨。人均食物可用量由1954增至2020,营养不良儿童由8200万减至6500万。巴基斯坦和其他南亚国家的问题严重。巴基斯坦贸易缺口增大,小麦进口将从210万吨增至1090万吨,玉米和其他粮食的进口也将增加;优质米出口仅由60万吨增至90万吨,普通米出口由70万吨减至10万吨。食物安全恶化,人均食物可用量将没有改善。
    (3)西亚和北非 谷物进口持续增加,由4200万吨增至6200万吨,其中一半是小麦,大米进口到2020年达370万吨,仍占谷物总进口的6%左右。食物安全问题不如南亚严重,但未来在减少营养不良儿童人数方面的进步是很慢的。
    (4)拉美 谷物进口从1330万吨增至1880万吨,进口增量的大部分是玉米。由于稻米生产增长慢于需求增长,稻米进口也会由90万吨增至260万吨,畜牧业增势很强,出口增加。营养不良儿童将减少20%。
    (5)东南亚 稻米情形将呈现四大特征:大多数国家单产增势很强,其余国家面积增势很强,泰国和马来西亚需求增长很慢,其余国家需求适度增长。该区稻米出口将翻一番,由480万吨增至1080万吨,其中泰国稻米出口增至570万吨,其他国家增至440万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则保持基本平衡。由于口粮消费由大米转向小麦及对玉米和其他杂粮的饲料需求大增,除稻米外的谷物的进口会迅速增加。小麦进口会翻番,达到1030万吨,玉米和其他杂粮进口增至900万吨。人均谷物需求仅增加12%,而人均肉类需求将增加1倍。人均卡路里可用量将增加19%,营养不良儿童将减少25%。
    (6)中国 小麦进口由1500万吨增至2600万吨,玉米由出口转向进口,其他杂粮出口,大米略有剩余。肉类需求年增加超过3%,生产年增长与需求相当,肉类贸易位置不会有变化。人均肉类需求将翻一番,达到49公斤;人均谷物需求将增加20%,营养不良儿童将减少42%。
    (7)发达国家 从发展中国家增加的进口需求中获益最大的是美国,其次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美国谷物出口将从8900万吨增至12100万吨,澳大利亚及加拿大等谷物出口从3700万吨增至4700万吨,欧洲联盟和其他西欧国家仍保持谷物净出口,但数量减少。美国将继续是一个优质米的主要出口国,澳大利亚在日本市场仍将占很大份额,日本对优质米的进口将由5.6万吨增至32.1万吨。
    3、政策含义
    全球食物供求良好状况的取得,需要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机构通过在农业研究、推广、灌溉、人力资本和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持续和有效的投资来承担促进农业发展的义务。如果农业研究和发展的投资减少,将导致世界价格上升和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良状况恶化。因此,保持农业研究和开发投资的增加,对于实现全球食物供求的良好平衡关系,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马海发)

全球食品保障问题
—2020年展望

    发展中国家在食品保障问题上正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有七亿人得不到足够的食品,一亿八千万儿童营养不良。在亚洲,从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绿色革命曾使稻米年产量增长率达到3%,但八十年代末增长率又下降到2%。最近五年,在亚洲,无论水稻和小麦的产量都没有任何增长。再过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农民要以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格养活二十五亿新增人口,大约每年增加一亿人,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人口增长率。这些粮食必须用现有耕地来生产,因为未开垦的处女地已经不多了。人类还必须用更多的粮食喂养食用牲畜,因为随着收入的提高,对肉食的需求将大幅度提高。食品保障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者面临的严重问题,引起了种种争论。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安德森在研讨会上指出,问题并不在于地球能否养活我们。问题在于个人、社会和国家如何设定未来的目标和选择实现目标的途径。人类目前的行为直接关系着自身的未来。如果我们现在没有作出正确的决策,未来就会遇到严重的麻烦。
    政策制定者必须具有远见。为了弄清分歧所在,在全球食品保障问题上取得共识,国际食品研究所发起了“2020年展望”活动。“2020年展望”活动要做三件事:(1)使政策制定者在长期全球食品保障问题上达到共识。(2)建立一组可行的目标。(3)找出正确的对策,判明需要采取的行动。主办者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向决策者提供充分的信息,使决策者能够在足够的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决策。
    为此,“2020年展望”将开展五项活动:(1)建立全球目标和区域目标。(2)组织专门研究。将组织对世界食品生产和消费状况、贫困及环境问题的研究。(3)组织专题讨论会,讨论上述研究的结果。(4)制定具体策略和指导方针,出版简报和政策摘要,使公众和决策者了解有关信息。(5)1995年7月,举办大型国际会议讨论下一个世纪全球食品保障问题。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国家领导人、政府官员、国际组织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将参加这次会议。
    “2020年展望”活动希望达到以下目的:(1)使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可以得到所需要的食品,得到为健康地生存所需要的足够的营养。(2)在世界范围建立低成本农业生产和流通体系。(3)在世界范围内,使农业能够适当地和有效地使用自然资源。安德林指出,摆脱饥饿状态是最基本的人权。这不是指国家必须养活每一个人,而是指国家为人民的食品保障提供便利、进行投资,使每一个国民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2020年展望”活动设定了具体目标:到2020年减少2/3的饥饿人口,根除儿童营养不良现象,使全体农民得到低成本农业生产和流通技术,实现农产品的公平贸易,并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
    为了解决未来全球食品保障问题,对于食品、农业和环境的长期趋势及相应对策取得共识是刻不容缓的,不能等到全球食品危机临头再讨论这些问题。     (张帆)

 


(本简报文章如需转载请事先征得本中心同意)

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 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1475,6275-1476

传真:(010)6275-1474 电子信箱: ccer@pku.edu.cn   ccer@ccer.pku.edu.cn

网址:http://www.ccer.edu.cn

编辑:海闻 姚洋 发行:邢惠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