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从互利原理看两岸经贸关系

题目    从互利原理看两岸经贸关系 
主讲人  黄有光 
时间    1999年12月13日 
地点    北京大学电教107室 
主讲人简介

黄有光,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教授
 

从互利原理看两岸经贸关系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日,世界著名华裔经济学家、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的黄有光教授在北京大学电教107室做了题为“从互利原理看两岸经贸关系”的精彩演讲,对大陆和台湾经贸关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精辟深刻的分析。现摘要如下。

黄教授首先介绍了国际贸易的有关理论。因为地区和地区、国家和国家之间存在着因资源禀赋不同而产生的比较利益,所以贸易能够提高交易双方的福利水平。此外,即使没有资源禀赋的比较利益,偏好的差异和专业化也能使人们进行互惠互利的贸易。例如,澳大利亚和台湾在鲍鱼养殖上的成本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澳大利亚人觉得“吃鲍鱼象是在啃橡胶”,而台湾人却认为鲍鱼不仅美味可口,而且极有滋补价值,因此澳大利亚和台湾之间就能够进行互惠互利的鲍鱼交易。专业化可以深化劳动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得贸易有利可图。黄教授着重介绍了他自己近期的一些研究成果,讨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对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品禀赋增加,则对其它国家或地区有负面的影响;如果它的出口品禀赋增加,则对其它国家或地区有利。黄教授证明,就平均的情况而言(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品和进口品的禀赋同比例增加),无论是完全竞争经济、还是垄断经济,一个国家变得更富裕都会提高其它国家的福利水平。

在简单地介绍了贸易理论的互利原理之后,黄教授针对两岸关系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了讨论。

大陆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只欢迎台湾的先进产业来大陆投资,而不能让夕阳产业来大陆投资。黄教授指出,大陆和台湾在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工资水平上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台湾的工资水平很高,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台湾已不再具有竞争力,是夕阳产业了;但是,由于大陆的工资水平较低,这些产业在大陆反而有较强的竞争力。不仅如此,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能创造很多工作岗位,解决工人的就业问题。因此,大陆没有理由不欢迎这些产业来大陆投资。某些产业在生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政府应该对污染的负外部性征税,使污染水平降低到社会最优水平。由于台湾的收入水平较高,在污染水平相同时,台湾收的污染税一般会高于大陆的污染税。因此,即使是在两岸都征收最优的污染税时,仍然会有较多的高污染产业从台湾转移到大陆。考虑到两岸收入水平的差距,这种产业转移在经济上是有效率的。随着大陆收入水平的提高,清洁的环境对大陆人民越来越重要,大陆的最优污染税也会随之提高,高污染的产业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淘汰或转移到其它地区。收入水平较低的居民对清洁环境的要求低于收入水平较高的居民,这个道理和一个人在吃饱饭之前不会想到去旅游是一样的。

有些台湾学者认为,台湾的经济规模比大陆小得多,如果贸易一旦中断的话,台湾受到的影响会比大陆受到的影响大得多,因此台湾在两岸经贸往来中处于“劣势”地位。黄教授则认为台湾不必过分担心这个问题。如果贸易中断的话,两岸的损失绝对量是大致相等的。由于台湾的人口少,因此台湾的人均金钱损失是大陆的几十倍,但台湾的人均收入水平是大陆的十几倍,所以台湾的人均效用损失不一定会高于大陆。另外,台湾的投资大多是“短平快”项目,几年之内就能收回投资,而且投资的灵活性也很大。所以,一旦两岸经贸关系出现问题,台湾经济是会受到一些影响,但影响不会很大。

在前几年,有不少台湾人士担心台资外流会造成本地的产业空洞化。其实,在没有扭曲的情况下,对台湾而言,台资流向大陆是利大于弊的。但这里面有一个收入分配的问题,台资流向大陆让台湾的企业家和资本拥有者得利,而台湾的工人阶层却可能因此受损。不过,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台湾的收入分配是比较平均的,收入分配问题并不严重。台湾政府应该采取效率最高的经济政策,即允许台资流向大陆以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然后通过累进所得税和对低收入者的补贴等措施向台湾工人转移一部分收入,以达到收入分配方面的目标。另外,台资流入大陆虽然会降低台湾工人的工资,但却会提高大陆工人的工资,有助于缩小两岸的收入差距,这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是有利的。

最后,黄教授还指出,大陆和港澳台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中华经济圈。关税同盟和经济圈一方面会增加成员国内部的相互贸易,另一方面也会把与其它国家的贸易转移到成员国内部来进行,因此一些学者担心中华经济圈的贸易转移效应会非常大,以致于对其它国家与大陆和港澳台之间的贸易造成不利影响。黄教授指出,只要经济圈是不排外的,对成员国与其它国家的贸易没有歧视性的政策,那么它就只有创造贸易的正面效果,而没有转移贸易的的负面作用,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也会因此提高。海峡两岸地理位置相近,语言、文化和商业习惯相似,生产要素、技术和管理互补性很强,经济发展都很迅速,如果取消各种贸易限制和障碍,必将会双方带来难以限量的巨大利益。

演讲结束后,在座的各位教授、同学就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林毅夫教授提出,在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由于工资水平上升,玩具业、制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台湾已经没有优势了,于是,这些产业的机器设备被转移到大陆来。因为这种投资不占用有流动性的货币资本,所以不但对台湾工人的工资和产业没有任何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延长这些机器设备的使用,在发展大陆经济的同时为台湾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是对黄教授观点的一个补充。同时,林教授还对黄教授分工促进贸易的命题提出疑问,认为在现实中普遍观察到的是基于传统的比较利益基础上的国际贸易,比如,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贸易就是一个例子。黄教授同意林教授的观点,认为分工只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可能原因之一,实际中是否发生,还需经验观察来证实。

姚洋教授提出,现在大陆对污染的定价很低。但是,如果提高税收的话,很多企业就会倒闭。因为对污染的定价太低,污染市场处于非均衡的状态,政府只能从总量上来控制污染程度。所以,限制国外的污染工业进入是有道理的。在座的其他与会者也就这个问题发表了看法。黄教授回答说,外资进入中国时不仅带来了资本,还带来了技术、管理等正的外部性,所以对本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应征收同样的污染税,而不应该实行不同的污染控制标准;如果考虑到就业问题,则可以在一段时期内逐渐提高污染税,让企业有一个适应调整的过程。

(王晖根据录音整理)


(本简报文章如需转载请事先征得本中心同意)

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 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邮编:100871 电话:(010)6275-1475,6275-1476

传真:(010)6275-1474 电子信箱: ccer@pku.edu.cn   ccer@ccer.pku.edu.cn

网址:http://www.ccer.edu.cn

编辑:海闻 姚洋 发行:邢惠清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