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理解信息经济学与信息范式

题目:理解信息经济学与信息范式

演讲人:管毅平教授

时间:2002.3.6,13:10--14:30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 下院 200教室

 

感谢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系领导的安排,感谢大家的出席,使我可以在这里谈一谈如何理解信息经济学和信息范式的问题。

大家知道,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奖给了三位对信息经济学有开拓性贡献的美国经济学家,他们是阿克劳夫(George A. Akerlof ) 斯本思(A. Michael Spence )以及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以表彰他们“对不对称信息市场的分析”所做的贡献。

(三位教授的照片)


    
George A. Akerlof  A. Michael Spence   Joseph E. Stiglitz


什么叫不对称信息市场?它与信息经济学的关系如何?信息经济学当今的进展如何?让我从一个简单的模型说起,然后是对这三位经济学家的简单介绍,以回答上述三个问题,以求进一步理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进而从这个视角理解人类交往的一些特点。

一、一个简单模型:理解信息经济学
1961年,斯蒂格勒发表了论文《信息经济学》,提出信息也是一种经济物品,其生产和消费是有成本的观点。例如,煤气站贴出煤气价格表,是一种公布生产信息的行为,制做价格表是有劳动、资本成本的;而消费者要获得这一信息,也是要花费成本的,主要是搜寻成本。让我们看下图的简单模型,以理解信息经济学是如何改进传统微观理论的。


 

上图可以解释两种情况。消费者为了搜寻更低的商品价格,就要花费搜寻时间T,与T构成相关函数关系的是搜寻边际成本MC,和搜寻边际收益MR0。由于时间是有价值的,所以在消费者搜寻价格信息的时期中,随着T增加,MC递增。由于随着消费者搜寻价格信息的时间和总收益的增加,继续发现更低价格的预期或者边际收益在减少,所以随着T增加,MR0递减。如果商品是高档品,消费者花费的时间较长,搜寻成本较大,但搜寻收益较高;反之,低档品,消费者花费的时间较短,搜寻成本较小,但搜寻收益较低。因此,高档品的MR曲线的位置比低档品的MR的位置偏于右上方。E0是有效率的均衡点,它描述了消费者出于最大化自身效用动机去搜寻价格信息的行为(直觉和本能,未必明确意识到如此的模型),对应的是最优的搜寻时间T0——MC与MR的交点所对应。

上图说明,在商品价格以外,存在着信息搜寻成本,这一成本与价格构成了消费商品的完全成本。而信息搜寻成本,又至少可以分解为花费的时间成本,和搜寻信息花费的各种货币成本,这些成本是交易成本的一部分。信息搜寻成本是传统完全竞争理论所忽略了的成本,是实然世界必然发生的成本。考虑了这一成本的理论,显然比传统理论更接近现实世界,因而更美好。这是上图的第一种情况及其经济学意义。

第二种情况及其意义,是马歇尔和张伯仑的垄断竞争理论提及了,却没能深入分析的广告的信息经济学意义。承上述,如果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对于价格信息一无所知,则最优的搜寻时间是均衡点E0对应的T0。现在假设,消费者已经通过媒体的广告了解了一些该商品的价格信息,那么这个消费者继续搜寻价格信息所可能增加的收益,就会少于第一种情况,因此他的搜寻边际收益MR1曲线就低于MR0,于是他的最优搜寻时间就是T1,T1<T0。这意味着,广告的存在减少了消费者花费在搜寻价格上的时间,同时也减少了时间以外的其他搜寻成本,因此广告的存在可能降低商品的完全价格。

从这一简单模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信息经济学对于微观经济学的改进,揭示了绝大多数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和改进的可能性,进一步逼近现实地解释了经济运行的状况,因而更加真实和有趣。(问大家:有趣是规范的还是实证的?不急于回答。)

二、2001年三位诺奖得主理论贡献的要点

许多市场表现出不对称信息的特征:市场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充足的信息。例如。借方对自己的还款预期比贷方知道得更多。又例如,经营者和董事会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比股东了解得更多。再例如,预期投保的人对自己的意外事故风险比保险公司更了解。对于这些寻常的事件,传统的经济学难于解释,只是到了1970年代,才有了改观。

1970年代,今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三位经济学家,为不对称信息市场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石。他们的理论迅速得到了应用,从传统的农业市场到现代的金融市场。他们的贡献构成了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部分。

1.George A. Akerlof教授的贡献

继1994年哈尔绍尼、纳什和塞尔顿,1996年米尔利斯和维克里之后,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阿克劳夫、斯本思和斯蒂格利茨,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信息市场分析方面的杰出贡献。
让我们先简介一下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特征。
(1)博弈论
研究在互动情形下人们的理性决策行为。其特点是:
A. 事情的最终结果是所有人的策略或行动导致的;
B. 博弈者知道或相信什么特别重要;
C. 博弈的解由博弈的物理结构与信息结构共同决定。
(2)信息经济学
A. 定义
研究不对称信息情形下的决策或者对策论问题。不同的信息结构下,博弈的结果就会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只不过博弈论是方法论导向的,信息经济学是问题导向的。
B. 信息分类等级
无知或不知晓 (ignorance);可预见(predictable);可观察;可测度;可确证。
可确证是传统经济学所研究的范围,使决策变成了非常简单的最优化问题。
信息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可预见、但是不可观察或不可确证的问题。
C. 无交易定理(no-trade)
传统经济学认为,在瓦尔拉均衡情况下,市场是有交易的。但是,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在信息问题上有几个重要结论,都是以“无交易”定理的形式出现的。
① 米尔格罗姆和斯道基(Milgrom & Stokey, 1981) 和吉纳卡普勒斯等人的“无投机(non-speculative)”和“无打赌”定理
对理性的双方来说,要么打赌不会发生,要么大家从打赌中得到的纯收益之和为零。
② 梅耶森-萨特斯维特定理(Myerson & Saterthwaite)
双边交易中并非所有帕累托效率的交易都能实现;不完全合约理论中,由于合约的不完全会导致有效率的交易事前不能达成,因为大家知道合约有漏洞。
(3)阿克劳夫的经济学贡献
阿克劳夫1970年发表在QJE(经济学季刊)上的论文《次品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给出了一个交易萎缩乃至消失的结果。科斯定理讲,如果交易成本为零,有效率的交易可以实现。而现实世界是存在交易成本的,交易成本是一种制度运行成本,导致这种制度运行成本产生的原因的实际是信息问题,或者说是知识问题。

实证分析:二手车市场
A. 假设:
a. 从好车到差车服从均匀分布,只有卖方知道自己车的质量。
b. 买方只能根据市场上的平均质量出价。
B. 结论:这个过程的均衡状态就是,拥有高质量车的人会退出市场,最差质量的车留在市场上。这在表面上与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相同,实质上不同,因为前者信息对称,后者信息不对称。这就是为什么叫逆向选择的原因。

规范分析
A.信息的不对称带来两种问题
a. 隐藏信息导致逆向选择,引致有效率的交易不易达成;
b. 隐藏行动带来道德风险,引致行动不容易被观察到的人追求自我利益时,会不负责任地损害他人利益。
B.机制设计关注三个问题
a.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激励问题;
b. 考虑机制的复杂性的信息问题;
c.机制的稳健性问题。
信息经济学主要在激励问题上成就巨大,并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认可。

显示原理
梅耶森等人证明:如果一个社会选择函数,可以通过一个机制的贝叶斯-纳什均衡来执行,那么存在另外一个机制,这个机制有一个真实显示均衡,同样可以执行原来的社会目标。也就是说,存在一种机制,在这个机制下,每个人都讲真话。


2. Michael Spence教授的贡献

信号传递模型 (Signaling Model)
(1)信号传递模型的简单定义
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不完备信息博弈。
A. 两个参与人:
sender和receiver。sender拥有一些receiver所没有的、与参与人的效用或者支付相关的信息。
B. 两个阶段:
a.  sender向receiver发出一个信息(message),或者叫一个信号(signal);这一阶段receiver只能看到sender发出的信号,而看不到sender所拥有的私人信息。
b.  receiver接收到信号后做出一个行动,对策结束。这时两个参与人的效用就得到决定。他们的效用既是私人信息、又是message,同时也是receiver所选择的行动的函数。
(2)信号传递模型在经济研究中的地位
A.此前的完全竞争范式
a. 两个假设:
竞争者互不相干假设:市场中每个行为人都预测自己的行动不会影响市场结果。
完备信息假设:经济行为人拥有与交易相关的所有信息。
b. 一个结论:
可以同时达到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社会效率可以达到最大。
B. 不完备信息假设
Akerlof (1970, QJE) 证明:即使我们仍然保持竞争者互不相干假设,但引入不完备信息假设,上述结论就不再成立。
(3)信号传递成本的重要性(旧车市场)
A. 不对称信息导致效率损失
a. 假设:旧车市场中有好车和差车;但是不知道哪是好车,哪是差车。
b. 结果:出现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即市场上好车全部退出,只剩下差车。这时市场或者价格机制并没有带来Pareto最优或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率。
B.给定存在不完备信息,如何最大化社会福利
a. 方法:信号传递,即通过付出一定的成本来承诺自己卖的是好车。
b. 结论:
①信号传递可能是一种克服市场无效率的方法;
②信号有效的充要条件是:发送信号要发生成本;不同行为人发送同一个信号的成本不同。
(4)理论应用:对于教育市场的思考
TOEFL和GRE成绩之所以能够起到信号传递的作用,是因为参加这样的考试有成本,而且这个成本对于每一个申请者可能不一样。
如果所有申请者都能通过英语培训降低信号传递成本(Signaling Cost),就可能降低TOFEL和GRE成绩作为信号传递机制的有效性。
这会造成一个大家都受损的结果:想学又能学的学生去不成美国;美国大学没招到好学生;如果美国减少或者不从中国招学生,那为了应付考试出现的英语培训公司也将破产。这是个标准的市场失灵的例子。

3. Joseph E. Stiglitz教授的贡献

(1)斯蒂格利茨的保险市场模型
A. 以自行车险为例:保险市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完备信息下,投保人的信息为保险公司所知道,此时不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a. 道德风险:
由于其行为无法被保险公司所观察到,投保人看管自行车的努力,可能会因为投保而发生改变,从而可能使自行车被盗概率上升,保险公司就可能会亏损。结果是没有公司愿意提供自行车保险,即前面所说的“无交易”:对社会有利的(帕累托有效的)一些交易可能不会发生。
b. 逆向选择:
每个投保人可能知道自己自行车失窃的概率,而保险公司不一定知道这种信息。那些觉得自己的自行车被盗的概率比较大的人会更有积极性投保,这样保险公司赔偿的概率也会变高,会更加容易亏损。同样最终这个保险市场也会不存在。
B. 改进方法
a. 提高保费(老办法)
斯蒂格利茨(1976):提高保费不能使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消失。
提高保费时,那些犹豫不决的客户可能就会选择不保险,而这部分人往往是丢车概率比较小的人。因为丢车概率越小,他所能接受的保费就越低。这时保险市场同样难以存在。
b. 分离均衡(新办法)
混同均衡:使丢车概率高的人和丢车概率低的人都愿意接受的合同;
分离均衡:保单会使不同的人做不同的选择。
斯蒂格利茨证明:在竞争市场上,不存在混同均衡,只存在分离均衡。这是因为保险市场存在竞争。比如,一家保险公司提供一种合同,使这两类人都选择投保,那么总会有另外一家保险公司设计一个合同,把低丢车概率的人吸引过去。
C.斯蒂格利茨的模型和斯本思模型的不同之处
a.斯宾塞模型
拥有信息优势的人如何传递信息,不拥有信息优势的人只能消极地等待,等待拥有信息优势的人传递出他的信号。
b.斯蒂格利茨模型
不拥有信息优势的人可以主动设计一个菜单,来甄别不同人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并不必然存在均衡。
(2)斯蒂格利茨的信贷市场配给模型(1981,1983)
古典经济学认为:既然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能够决定均衡利率,那么实际利率比供需相等时的均衡利率低就是偶然的短期现象,长期来看总会供求均衡。
斯蒂格利茨认为:借贷市场上供求不相等是一个长期的现象,瓦尔拉斯均衡是不存在的,而实际利率比瓦尔拉斯的均衡利率要低。
一个人借钱投资,如果投资风险很低,回报率不高,那么他会不愿意借比较高利率的钱。而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率的投资者,会更有可能申请比较高的利率的贷款。这时如果银行想通过提高利率来弥补自己的亏损,就会把那部分有稳定回报率的投资者拒之门外。
这种状况逼使银行不得不采用信贷配给,即所有申请贷款的人中只有一部分人能得到满足。这样银行通过有选择性地分配给申请人贷款的办法来降低风险,而不是通过提高利率的办法来增加收入。
斯蒂格利茨除了在这两方面做出了贡献之外,还在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市场有效假说上,有大量的文献。
(3)斯本思、阿克劳夫和斯蒂格利茨的理论贡献的运用
A. 合约经济学
合约经济学的运用非常广泛,如保险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
B. 组织设计
a. 组织制度的设计,必须考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在设计官僚选拔机制的时候,必须在要求说真话和不偷懒之间作一个折衷。比如老师让没做作业的学生举手,如果对举了手的学生惩罚太重,那么下次就没有人会再说真话;而如果惩罚太轻,又会诱使更多的人不做作业。
b.在中央集权制下,数目化管理不可实施。
人事任免权在上级官僚手中,而只要上级官僚对下级官僚政绩的信息不完备的话,必然会出现数字造假。
c.有效率的政治制度的必要条件
① 必须设计出分离均衡,使那些说真话不偷懒的官员,和不说真话并且偷懒的官员都有所选择,把比较差的官员筛选出去。
② 必须让那些具有信息优势的人来监督官员。
C. 法律的设计
斯蒂格利茨的分离均衡的思想表明:一个法律不考虑诉讼前的自选择问题,它必然是低效率的。
诉讼当中的逆向选择:由于打官司很费力,只有相信自己有足够赢的把握的人,才会去打官司。法院里的案件肯定是那些原告胜诉率很高的案件,而原告胜诉率低的案件已经被这个无效率的法律驱逐出司法市场了。
显然,富人与穷人在这样的法律下,行为不对称,所受的损益不对称。

三、几个有意思的结论

1. 充满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的世界,比新古典理论世界更真实,更有趣。

2. 不确定和信息不对称的世界是真实的,它能够而且确实向人们提供了更强的激励。

3. 信息不对称迟早会导致权力不对称,权力的不对称必定加剧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进而引发垄断性权力。例如,寻租和设租行为,只有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才能存在。

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人的行为,可以得出的基本启示是:权力不对称、垄断势力等市场运行中的障碍,直接或者间接地由信息不对称引致。当然,这需要逐步的论证,我只是提出一个基于直觉的猜想。(不难找到支持这个直觉的例证。)

无论等级制与信息不对称是强相关还是弱相关,信息不对称都向人们提供了设计和建立制度,促进信息对称从而市场有效运行的激励。

4. 交易遍布社会生活,交易不能没有信息,而且交易的本质是利益通过信息传递和博弈达成均衡和偏离均衡。因此,几乎一切经济行为离不开信息,又产生信息问题。信息是人的行为的核心问题。犹如语言或者符号之于社会生活,说到底,符号也是一种信息。寻常问题信息“芯”。今年获得诺奖的三位经济学家,都是从平常问题的研究中揭示深刻的浅俗道理的。对于经济问题,成由信息,败亦由信息。信息最重要。

由上述经济学家的贡献,我们可以抽象出:

5. 经济学信息范式。其要点和思路为:

两条基本假设:
A. 行为人最大化自身效用的动机假设。
B. 信息不完备或者不对称的约束假设。

谢谢大家!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