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济展望论坛之一: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

 

 

  12月13日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拉开帷幕,该论坛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起举办,新浪网、金融界、中信出版社等共同主办,已成功举办四届。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组织专家学者在岁末年初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话题进行对话式的讨论,评论过去一年的热点,展望未来一年的趋势。

  第一场:主题: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转变

  特约嘉宾主持:苏剑

  嘉宾:郑新立、林毅夫

  主持人(苏剑):各位同学、各位来宾、网络上正在收看直播的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万众楼,这里正在举行的是由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起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2007年是值得回顾的一年,中国国内的发展形势和在国际上的地位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明确了道路。2008年是值得期待的一年,北京奥运会将拉开帷幕,也是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同时我国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在这岁末年初之际,“中国经济展望论坛”将邀请国内一流专家学者,与大家一起来分享观察中国经济的饕餮大餐,共同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今天是第五届经济展望论坛的首场论坛,讨论的主题是发展战略与增长方式转变。参加这个话题讨论的嘉宾有: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新立教授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我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师苏剑,首先有请两位嘉宾向在座的观众打个招呼。

  郑新立:同学们好。

  林毅夫:现场的同学们老师们以及在网上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主持人:我们这次讨论会是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的首场讨论会,主题是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当承认今天要讨论的这两个话题都很大,关于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明白。今天的讨论会有六个部分,每个部分由我首先提出问题,由两位嘉宾分别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两位教授发言完毕之后,在座的听众可以提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总结一下2007年,今年我国经济发生什么大事,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对于我国近年来一直很关注的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从提出又好又快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我国对今后的经济发展战略有什么变化?又好又快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落实具体有什么可能的方面和表现形式?

  郑新立:快到岁末了,2007年的确是值得我们回顾总结的一年,这一年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期的第五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平稳增长的态势,这说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平稳较快增长的时期。为什么这么说?改革开放近30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连续保持最多三年,到第四年以后增长速度下来了,第四年通货膨胀起来了。国家为了治理通货膨胀,不得不采取严厉的措施抑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过快增长,因此增长速度跟着下来了。经济增长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保持了五年,连续五年增长幅度上下波动的幅度不超过一个百分点,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把两位数字的经济增长保持了五年,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出现这样一个好的局面。

  我们有理由为2007年经济的出色表现感到自豪,当然经济中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商品的价格上涨比较快,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今年的经济工作,分析了今年的经济形势和明年的走势,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这就是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的结构性上涨转变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明年整个经济工作的中心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围绕“双防”来进行。今年出现的这些问题相信明年都会得到较好的解决,明年后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保持过去五年已经出现的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是有可能的。

  回顾2007年的时候在经济领域有一件非常大的事情我们必须要提出来,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要转变发展方式,可以说这是十七大在经济方面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战略。这个发展战略将会影响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影响十一五,影响到2020年。

  发展方式转变从三方面进行,一个是经济增长过去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变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第二,由过去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来拉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拉动转变。第三,经济增长由过去过度的依赖物质资源的消耗转变到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三个转变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在调整需求结构、改善供给结构、提高生产要素质量、改善生产要素的组合结构三方面采取综合性措施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个转变通过调整需求结构使居民的收入有一个较快的提高,居民的消费有一个较快的增长,从而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就意味着中国人民将会从经济发展中更多受益,能够把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好地落到实处。第二个转变突出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协调和区域发展的协调。实现了这样一个转变,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就能更好地得到落实。第三个转变实现的话,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会大幅度提高,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能够得到实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整个经济工作要围绕着转变发展方式来进行,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要围绕着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来完善经济体制。我们相信通过十七大的贯彻落实,通过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中国经济在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继续保持平稳较快成长的局面是可以做到的,对此我们充满信心。谢谢。

  林毅夫:郑主任已经讲得非常全面了,我就进行几点补充。回顾今年年初到现在的话,从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条路来看的话,大概有三方面的有喜有忧。

  第一,过去我们所担心的一方面是控制投资过快,但是国民经济当中总是还有不少过剩生产能力的存在,在投资增长过快的时候我们实现高增长低通胀,这是宏观上面非常理想的目标。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当中过剩生产能力逐渐被消化掉,这是宏观调控取得一个很大的成绩。但是当过剩能力被消化掉之后,投资消费增长比较快,出口增长比较快,就会出现比较高的通货膨胀物价水平,喜跟忧是同时存在的。

  第二,今年收入增长是比较快的,而且农村里面农民的收入增长也是这几年来最高的,在收入增长比较快的状况之下,今年的消费增长也是近几年来最快的。1到9月份从商品零售来看,全社会商品零售增长达到15.9%,是这几年最高的。收入增长比较快,消费增长比较快,这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消费增长比较快对物价的压力就很大,再加上猪肉、禽肉价格由于前一段时间猪的蓝耳病、禽流感等影响,农民生产蓄产品的积极性比较低,出现了以食品价格作为主要拉动的通货膨胀的态势。

  第三,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的目标到今年出现一个很大的拐点。节能实现的比较好,最主要是污染物的减排,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跟化学蓄氧量今年都出现了下降。另外也出现了无锡的蓝藻事件,环境的污染整个可承受能力在某些地方已经达到边界,再不小心就要爆发大的事件。这些成就跟问题喜跟忧同时存在。

  我也特别同意刚才郑主任讲的,从政策角度来看,十七大是对我们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的历史起点,科学发展观提出核心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的方式是统筹兼顾。我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国民经济可以往又好又快的方式去转变。在国民收入当中,首次提出初次分配上兼顾公平跟效力,这些方面其实对我们增长方式的改变会产生很大的意义。

  提问:你们刚才提到了节能减排和优化收入分配这两个问题,这两个政策目标有的时候是矛盾的,比如说控制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山西这种比较落后的地区,另外这些产业当中就业的人也是属于收入水平比较低的人,怎么平衡这两个政策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

  郑新立:十七大报告提出重要的政策,有利于我们能源资源输出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就是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今后资源的价格不能像现在这么便宜了,要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要反映资源稀缺程度,还要反映环境污染的成本,谁使用这个能源和资源都要支付这些成本,这意味着能源资源的价格要适当上升了,这对于中西部地区能源生产大省、能源输出大省来讲将会是非常有利的。当然价格的提高我们还要控制,慢慢来,如果一下子提得太高的话我们的企业承受不了,价格机制的改革将会把我们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的目标与调整收入分配很好结合起来。

  林毅夫:郑主任讲的几点非常重要,如果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的稀缺性,现在你关心的很多落后地区的这些中小企业产品就会有比较合理的市场价格,收入高了之后支付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要求能力就比较强。除此之外,金融结构也非常重要,我们在今年年初的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改革金融结构,现在金融结构是以大银行和

股票市场为主,中小企业基本上没有得到很好的金融服务。如果按照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多发展给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像乡村银行、地区性的中小银行、小额贷款,还有各种对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担保公司的话,那我们这些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多了,按照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需要在技术提高上面还有资金,我相信它有这个意愿。

  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大企业的节能减排,这些的确是非常显著,对于一些地方的中小企业来说难免采取简单的关停方式,如果价格合理,资金上面能够提供必要的服务,再加上对中小企业所用的节能减排的技术也是存在的,这方面企业要有这个能力来购买技术,另外政府也可以提供一些协助。因为节能减排这种技术是有外部性的,政府可以在技术的引进、技术的提供上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如果这几方面一起努力的话,那么中小企业也可以在节能减排的大环境要求之下继续发展,提供就业,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方式转变作出贡献。

  提问:11月份的CPI达到6.9%是11年的新高,PPI工业增加指数是4.8也是两年来的最高。之前我们一直说价格上涨是结构性的价格上涨,但是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已经出现了全面性的通货膨胀,我想问一下两位老师对此如何看待?谢谢。

  林毅夫:大家一方面觉得现在通货膨胀物价指数比较高,影响到一部分中低收入人员的生活。但是我想大家还是必须知道,现在物价指数比较高是我们这几年来宏观调控成功的结果,也就是说把97年以来的由于生产能力在各个领域里面全面过剩造成宏观经济上面一个相当被动的局面。在2003年的时候,零售物价指数在统计上面是56个部门的,在2003年其实投资增长达到27.7%,这么高速的增长,建材价格上涨,又连续几年农业减产,农产品价格连续上涨的情况下,那一年在16个部门当中物价上涨只有4个部门,12个部门是物价下降的,即使能源价格上游产品价格涨那么高,12各部门的下游产品价格涨不起来,代表背后反映的是当时生产能力在各个领域过剩的情形非常严重。

  2004年同样投资增长26.6%,但是在16个部门当中物价上涨的只有6个部门,下跌的有10个部门,2005年物价上涨7个部门,下跌9个部门。2006年物价上涨8个部门,下跌的是8各部门。今年年初物价上涨的是10个部门,下跌的是6个部门。这样一个结构的变化反映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形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总算大部分吸收掉了或者是退出了,国民经济恢复到比较平衡的状况,这是非常可喜的。可喜的状况之下,投资增长还是这么快,消费这几年又增长快,出口的态势也相当好,当然物价会比较高。

  可是这几年政府在宏观调控上面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在政策上面事实上是非常能够审时度势,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情况提出有效的措施,比如原来在财政上面是稳健的财政政策,也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当时一方面要消化过剩生产能力所以财政上面必须还要继续投资增加消费增加基础设施,第二方面必须对投资增长比较快有所控制,所以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我们现在看到整个国民经济比较平衡,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机会非常多,在这种状况之下投资的动力非常大,可是为了防止通货膨胀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

  中国目前的态势之下,一方面是居民收入连续这么多年增长非常快,这段时间来讲是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都是比较快的时期,必然消费增长比较多。再加上投资机会那么多,物价比较高相对来讲会跟过去有过剩生产力的情况下可以高增长低通胀,我个人看法在今年开始明年、后年还是会维持比较高的增长,但是通货膨胀率肯定会比有很多过剩生产能力的时候高一点,但是政府会审时度势,所以货币政策从紧以后明年的投资可能会稍微缓缓。

  由于居民的收入比较快,我们要启动内需,消费相对比较高,这种状况之下可能明年的状况通货膨胀率会在5左右,城市里面低收入人群政府有一个政策,提高低保水平,国务院开了几次服务会议,有非常明确的章程,第一保证这部分最低生活保障部分要增加,让一般老百姓中低收入尤其是低收入老百姓生活能够得到保障。对那些中高收入老百姓,我觉得物价高一点对他们来讲是完全有承受能力的。所以在这一点上是应该注意的一个新的态势,但是应该说正反两方面有喜有忧。

  郑新立:我非常赞同林毅夫老师的分析,我再补充几个数据和情况。今年一至三季度CPI上升了4.5%,食品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占了87.7%,食品价格上涨里面由于猪肉价格的上涨占了一半左右。这一轮CPI的上涨是由以猪肉为主的食品价格的上涨带动起来的,猪肉价格的上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猪肉少了,而是猪肉多了。为什么说猪肉多了价格才上涨?去年五月份生猪的收购价格最低两块钱一斤,农民养猪的成本是三到四块钱一斤,当时猪比较多,加工厂收购生猪压到两块钱一斤,农民卖一斤毛猪要赔一块钱以上,没法养了,所以农民不养猪了。不养猪才出现今年供给短缺,供给少了自然价格就高了。

  随着国务院最近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生猪养殖包括养母猪给补贴,饲料给补贴等各种扶持政策的出台,现在农民养猪的积极性有所恢复,有经济学家讲,到明年上半年猪肉又是供过于求了,价格可能又出现下跌。现在要采取措施,农业部研究建立一批冷藏库,一旦生猪收购价格低于成本的时候,国家就采取保护价收购,屠宰之后放到冷酷里面用来平抑物价。

  这次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波动的调控还缺乏经验,今后会逐步解决,今年粮食解决得比较好,今年实行粮食的保护价收购,小麦的市场收购价已经低于七毛钱一斤了,低于十年以前的价格了,十年以前1997年小麦的价格达到七毛多一斤,十年之后小麦价格比十年前价格还低,政府采取保护价收购,按七毛钱一斤,档次高一点的七毛一、七毛二收购,这样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得到保护,将来猪肉方面也采取这样一个措施。

  这一轮个的上涨,由于生猪、农产品引起的,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市场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另外也是一些恢复性的增长,十年时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多少,农民出售农产品的价格一点没动反而比十年前低了,农产品价格高一点这是复合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大的政策要求。今年价格上涨带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在去年农产品价格很低的时候特别是生猪价格很低的时候,我们媒体站出来为农民讲话的很少,我们有些学者站出来讲话,生猪的收购价格太低了,一年以后将会出现猪肉供应的短缺要注意,但是当时这个声音被淹没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今年猪肉价格出现上涨以后,各方面的信息反映比较充分,建议学者媒体要多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讲讲话,价格太低的时候来呼吁呼吁,不能价格高的时候承受不了了才呼吁,这是应该的,价格太低,谷贱伤农的时候也要站出来为农民讲话。

  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外向国内转移的结果,国际的粮食价格上涨,由于玉米加工成燃料引起玉米价格的上涨,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带动能源价格上涨,都对国内有一定的传导作用。但是这种传导都是能源价格、资源价格的适度提高,有利于企业节能降耗减排,有利于实现十一五计划提出的节能降耗减排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能源资源价格的适度上升是推动结构调整的需要,是转变增长方式的需要,带有一定的合理性。

  对这次价格上涨我们要给予一定的重视,但是不要把它看得过于严重,我对这个事情是乐观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的方针,要有针对性解决个别商品价格上涨的问题,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由于我们国家商品短缺供给不足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长期以来是过去计划经济处在短缺经济,现在短缺经济已经结束了,现在供给的需求之间已经形成由市场调节弹性很大的关系。一旦哪种商品价格高,供给能力很快就上来了,由于供给的增加价格自然下来,对于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过于担心也是不必要的。

  主持人: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部分,关于经济发展战略。关于经济发展战略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说有人可能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看有东部先发展、中部振兴、振兴东北这些战略,从行业角度来看我们国家以前采取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从生产的角度来看林毅夫教授曾经提出过优势战略,下面我们请两位教授先谈一下在他们心目当中的经济发展战略到底是什么,官方十七大召开提出的文件里面隐含的经济发展发展战略又是什么。

  林毅夫:这个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老话题了,一个国家经济要持续发展,而且在发展过程当中要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的话,最好的方式是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比较优势如果能够发挥的话,那么它就会变成我们的竞争优势,迈克波顿讲的竞争优势其实反映的就是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发展资本积累比较快,一方面继续投资的能力就会强,我们早期劳动力相对比较密集,这是我们的优势,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如果能够创造就业的话就能够让只有劳动力的劳动者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我们非常有竞争力的话,资本积累相对比较快,资本从相对短缺变成相对丰富,劳动力就会从相对丰富变成相对短缺。有钱的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资本,相对收入比较穷的人他的收入主要来源是劳动力。

  当劳动力从相对丰富变成相对短缺,劳动力的价格就能够比较快地上升,资本的价格就会逐渐下降。穷人具有比较优势的资产是不断增值的,而富人具有比较优势的资产不断相对贬值,这种状况之下收入分配就能够不断完善。我前面讲到,在十七大报告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的概念,过去我们常讲一次分配注重效力,二次分配注重公平,这次提出在第一次分配当中要同时兼顾效力跟公平,二次分配政府要做的工作重视公平的领域。这种分配概念其实反映我们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很重要的内涵转变,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的话,最能够适应我们全国地域上的差别,东部、中部、西部。

  东部有它的比较优势,长期发展来讲一方面资本积累比较多,各种基础设施比较好,跟国际市场比较接近,它的优势应该在于制造业。中部省份相对来讲最大的优势是农业生产,西部省份最大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如果我们各个地区都能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的话,就会形成一个地区的发展拉动其它地区的发展,地区收入差距会逐渐减少。随着东部的发展,制造业发展了,农业、自然资源就不是它的优势,它就会对中部农产品(28.25,-1.12,-3.81%,股票吧)的需求增加,对西部矿产品的需求增加。

  农产品的价格就能上涨,矿产品的价格就能上涨,东部的发展就会拉动中部跟西部的发展。反过来讲中部按照比较优势多发展农业,支持了东部跟西部的发展。西部矿产资源的发展支持了中部跟东部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全国的协调发展。各个地区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价格体系,必须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也是我们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一个本来应该有的面貌,这个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

  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前提是完善我们的市场经济体系,如果这样的话各个地方的比较优势能够发挥,地区的收入差距能够缩小,而且收入分配的格局也能够改善。

  郑新立:十七大报告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战略,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战略,一个是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这是总结前些年各地发展经验得来的。过去中西部地区哪个能够很快改善自己的投资环境,善于吸引沿海地区的投资和产业转移,那么这个地区的发展就比较快。最突出的内蒙、江西、河南、沈阳,这些年的发展比较快,一个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吸引了沿海大量的投资,内蒙最近这几年每年增长速度在20%以上,很有可能成为西部率先现代化的一个地区,人均GDP今年超过七千美元,一黑一白通过引进外地资金来发展本地资源的深加工。

  河南今年引进外省投资1400亿,它的增长速度在全国连续多年是第五。江西省每年吸引外省投资占全省全社会投资的50%—60%。沈阳市去年全社会投资1800亿,外省对沈阳市的投资达到900亿,今年沈阳投资超过2200亿,外省对沈阳市的投资超过1000亿。这种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特别是资金的跨区域流动可能是促进中西部发展一个最有效的措施。

  第二,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抓紧实施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而且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将来中西部地区根据地区、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分为优化发展、重点发展、限制发展、禁止发展四类功能区,统一做出规划,对于禁止发展和限制发展要有相应的配套财政政策,对于考核这个地方的政绩不要是考核GDP增长多少,而是考核生态环境是恶化了还是改善了,中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保证服务公共支出的需要,对于中西部的发展很有礼。

  第三,改革资源价格形成的机制,中西部很多省是资源输出大省,价格机制的改革对于他们的发展也是很有利的。主持人:第三部分关于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大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概念,并用它代替了以前经常提到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个概念。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概念到底该怎么界定?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用经济发展方式代替经济增长方式有什么重大意义?这将导致我国今后在经济政策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郑新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12年以前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订九五计划建议时提出来的,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要由粗放型的增长转变到集约型的增长。粗放型增长主要靠物质资源的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集约式的增长主要靠技术进步、改善管理、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经济增长。经过12年的发展,我们在转变增长方式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过度依赖工业的增长,过度依赖物质资源的消耗,这样使经济增长受到了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制约。

  要解决这些制约因素,为经济增长创造一个长期平稳快速增长的环境,转变发展方式的改变就提出来了。发展方式是涵盖了经济增长方式这个概念,除了经济增长方式提出的要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的内容之外,它的内涵更加丰富了,又增加了关于需求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两方面的内容。需求结构的调整是转变发展方式的第一个转变,通过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增加居民消费能力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去年居民消费率降到了36%,在世界各国里面恐怕是最低的国家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历史以来也是最低的,美国居民消费率70%,日本居民消费率在60%,我们的36%确实太低了,原因恐怕要从收入分配结构上解决问题,通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变初次分配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再分配政府、企业所得偏多,居民所得偏少这个局面,通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个意义是很突出的。

  第二个转变,改变过分依赖工业的拉动增长局面。去年我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只有3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只有32%,发达国家这两个比例在70%—80%,即使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在40%—50%,为什么我们的第三产业总是上不去?关键在于体制上的障碍。一个是金融产业跟实体经济相比弱小,虚拟经济这一块无论从结构、规模还是竞争力跟实体经济相比是不适应的,我们实体经济有一两百种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是虚拟经济这一块还是弱小的。

  另外直接融资跟间接融资比,直接融资的比例小,另外银行的发展里面中小银行规模小。保险业的规模也非常小,去年我们保险业保费收入占GDP只有3%,全世界平均是8%,美国是13%,我们很多地方受了灾出了问题只能政府冲到第一线财政拿钱救济,保险公司帮不上太大的忙,整个金融产业非常滞后,要从体制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有我们研发产业、物流产业、社区服务,传统运输业里面的铁路、水运号称绿色运输方式发展也受到体制的障碍,发展比较慢,通过这些方面的改革从调整需求结构、优化供给结构上为我们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一个好的条件。

  林毅夫:郑主任讲得非常全面,作为经济学家我非常赞同从“增长”变成“发展”,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增长主要讲量的增加,发展除了量的增加之外还包括分配的问题,由量产生所带来的外部性环境的问题。改革开放发展以后,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世界的奇迹,前面几年是9.7%,现在是11%,从量的增加来讲是史无前例的。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还出现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城乡差距扩大的问题,地区差距扩大的问题,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内市场跟国际市场的协调发展问题,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包含在发展的范畴里面。

  这两个字的改变,从改变增长方式到改变发展方式,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在量的增加的过程当中属于质的属于分配的属于长期可持续的问题。这个改变确实反映了科学发展观里面所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概念。

  郑新立:关于内需和外需的平衡上,这几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很多,到11月底外汇储备已经接近一万五千亿美元。从长期的发展趋势来看,外贸出口顺差将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下去,从国际上看美国的外贸顺差保持了上百年,德国保持了八十年,日本保持了二十多年,他们都没有出现外汇储备像我们这样一年增长两三千亿的局面,原因在什么地方?他们海外投资能力比较强,通过资本项目的逆差来平衡贸易项目的顺差,海外融资渠道比较少,购买美国国债的收益比较低还面临着美元贬值的风险。

  增强海外投资能力,扩大国内需要的能源资源、技术和装备的进口,通过藏惠于民,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鼓励我们的企业凡是有条件的都要开展国际化经营,通过海外投资建立稳定的能源资源供应渠道,把外汇的货币储备变成能源资源的股权储备。另外到海外投资搞加工贸易,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通过兼并海外一些经营比较困难但是又有比较好的技术资源的企业来提升我们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

  半个月以前我在沈阳发现两个案例非常好,一个是沈阳机床厂并购了德国的机床厂,原来沈阳机床厂大型数控机床不能做,现在并购过来之后大型数控机床自己也可以生产技术上,技术上了一个台阶。还有沈阳原来的矿山机械厂和沈阳重型设备制造厂合资成立了北方重工,由于长期没有主导产品经营困难最近并购了法国的动工机厂,把图纸、专利都变成我们的,用它的资料图纸生产动工机,国内搞地铁公路打隧道可以用这个动工机一次成型,并购国外拥有一定技术资源的企业来提升我们技术能力,也许是外汇使用效益最好的一个渠道。条件就是你国内的企业在国外找到合适的兼并对象,搞不好跳到陷井里面去,海外并购也有失败的,也有成功的,失败的比成功多,关键是要看好并购对象。过去我们没有钱,现在外汇这么多,发愁用不出去,通过海外并购可能是用好外汇,提高外汇使用效益,加快国内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林毅夫:外汇储备今年超过1.5万亿,在全世界是最高的外汇储备。有这几年出口能力比较强内需相对不足的原因,也有国内市场发展非常快外国投资到中国的也非常多,外国投资到中国来一方面想进入到国内市场,另外想用我们的出口加工非常好的群聚效应等等。从94年以后一直到现在我们在资本帐户和资金账户上都是双盈利,这是现在外汇储备这么多的原因之一。实际上整个国际上所有主要的国家外汇储备也增加非常多,中国不是唯一的现象,日本90年代以前一直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但是日本到94年的时候外汇储备达到一千亿美元,现在日本增加到一万亿。

  还有东亚经济,97年金融危机的时候通常外汇储备不足,无法应对外国投机者对于它们货币的攻击,但是现在外汇储备也增加非常多。德国的外汇储备也增加非常多。为什么全世界的外汇储备增加那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的贸易逆差,从90年代初以来一直在增加。91年的时候还是贸易上面有盈余的,92年以后每年从贸易逆差零点几发展到去年占国内生产总值6%,美国的经济大约占世界的30%,如果贸易逆差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对世界输出多少美元?中国外汇储备增加这么多,日本外汇储备增加这么多,东亚外汇储备增加这么多,这是根本原因。

  美国的经济我们没有办法对它产生巨大的直接影响,美国贸易逆差那么大是因为老百姓不储蓄,再加上政府的财政赤字很大。如果这个格局不改变的话,世界上主要贸易国家的外汇储备继续增加这个态势大概很难逆转。钱这么多在手里怎么用?这是一个新的调整,刚刚郑主编提到一些非常好的使用这些外汇储备的方向,但是其它的怎么来用很需要仔细研究。钱多是好事,但是钱多要是不小心使用的话也可能会出现问题。这是一个新问题,需要学界、业界、大家非常仔细来研究,目前我自己也没答案,这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万一不小心可能会变成一个陷阱。

  郑新立:我们国家长期是一个债务国,这几年很快变成债权国了,过去是纯资金流入国,现在成为资本输出国。对于过去作为债务国的时候怎么强调节汇,保证不出现危机成为外汇管理的重点,现在由于地位变化太快了,作为一个债权国作为一个资本输出国怎么样强调好用汇,以用汇管理为中心搞好外汇管理,怎么把外汇宝贵的资产用得好,别出现风险,别掉到陷阱里面去,另外提高使用效益,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理论上的准备、思想上的准备都很不足,希望大家给国家给企业出点儿好主意。

  主持人:下面进入第四个问题,经济增长方式,刚才两位教授都已经说过了,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部分。我国从8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讨论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在87年的十三大报告里面提出把生产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正好20年过去了。在这20年里面中国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学者也提出很多建议,这20年过去了我们现在还在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问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到底有什么难度?难点到底在哪里?为什么转起来这么难?就这个问题我们希望两位嘉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郑新立:转的难点最大的难点就是技术,科学技术是我们转变增长方式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实现产业升级最大的瓶颈。80年代我们搞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时候,购买一些技术装备,接受国外的技术转移往往比较容易。随着工业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需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的同时要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时候,你要再继续引进技术都很难了,真正先进的技术是买不到的,必须通过自己加大研发投入来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然后依托技术形成一些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一个中心环节,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提到国家发展战略核心的高度来认识,基于技术对发展的瓶颈制约这个现实提出来的。中国人并不笨,有一分投入就有一分回报,但是舍得在研发上投入的企业都能够获得技术成果。华为去年一年的研发投入60亿,占销售收入的10%,一个企业申请的国际发明专利五百多项,全国申请的国际发明专利一共才3900项,一个企业就占了15%。这个公司有什么能耐?平均年龄只有27岁,有科研投入就能拿出来成果。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体系。嫦娥一号跑到月球上去了,导弹卫星我们都能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其它问题汽车、火车、飞机的难度比嫦娥一号还差一点吧,只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全国人民敢于创新,愿意在创新上投入,舍得在这方面投入,我想一定能够取得突破,使长期困扰我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来的问题得以解决。

  林毅夫: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增长方式有几方面。增长方式要从依靠投资出口变成依靠消费投资出口三架马车一起齐头并进的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发展变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增长方式,外汇积累这么多跟内需不足,我们的消费相对于我们投资增长来讲还是蛮多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第一产业的发展也还可以,相对来讲空间还很大,为什么在经济增长速度这么快的状况之下出现增长方式并不完全令人满意的状况?主要的原因,如果分析它的表层原因可以讲是收入分配的问题,为什么消费相对不足,我们知道富人的消费倾向是相对低的,而穷人的消费倾向是相对高的。

  现在收入分配是更多向富人那边倾斜,富人一天吃三顿饭,睡觉也是一张床,这种状况之下他吃饱了就睡得好了,剩下的钱当然做投资。收入比较低的人,收入有限,而且要关心子女教育,还要关注将来的医疗、退休之后一系列的问题。第三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第三产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目前的金融机构上得不到融资,这是为什么我们的第三产业发展对GDP的贡献比重跟同等发展程度的国家相比低。收入分配、金融结构是现在消费相对增长比较慢或者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直接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才会形成我们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目前的产业发展态势,使得我们在劳动力密集性的产业相对发展方面没有较好的发展,这是我们最有竞争优势,但是在目前的格局之下得不到金融支持,它的发展相对滞后。另外金融结构的改革还没有完善。

  总比来讲,我们要解决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非常关键就是必须完善我们的市场经济体系,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政府职能的改革没有完成。科技的发展实际上在很多国家一方面是以企业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很多研发资金来源于政府,我们的政府职能目前在这方面扮演的角色还是不到位。

  消费增长相对滞后,跟社会的保险体系、医疗体系、教育体系改革没到位有关,所以很多居民必须以更多的收入支补这方面的需要,所以消费相对不足。要解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变,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如果这两个都能够改革到位,相信我们的经济方式也就能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

  主持人:下面进入第五个部分,展望未来。请两位嘉宾谈一下我国在未来几年最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具体到明年我国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出台重要的措施。中国的GDP增长速度是不是太快?我国的GDP增长速度维持在什么水平上对于维持经济平稳发展比较合适?

  郑新立:未来五年经济上要做的第一件事突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技术创新,大幅度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技术研发一方面我们要自己研究来搞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另外一方面就是十七大报告讲的,要利用国际市场的科技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科技资源可以在国际市场买得到,我们不要关着门创新,要实现开放式的创新,特别利用现在大量的外汇储备搞技贸结合、合作研究、国际并购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来搞创新,这样就会大大缩短我们创新的时间,节省创新的财力物力。突出的模式像三峡模式,通过技贸结合、国际招标使我们国内水电设备的制造能力一下子提高到全世界先进水平。我们的神华模式,通过国际招标让煤炭液化油请美国的研究所研究出来,花了一亿美元,知识产权是我们的,现在正在神东每天在内蒙和陕西交界的黄河边上经过两三年的建设正在调试,很快就要试车,今年年底试车,如果试车成功我们一下子可以几套十几套来生产,一套设备煤制油可以产生三百万吨,成本控制在相当于进口石油一桶20美元左右,很有竞争力。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突破技术瓶颈。

  第二,调整需求结构,调整投资与消费的结构,调整内需和外需的结构,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国内的市场,依靠国内消费增长来拉动整个经济增长。使人民收入较快增加。

  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农业现代化。第一产业通过现代化可以进一步释放出农业大量的劳动力,今后十几年能够再转移出来一亿多两亿劳动力到二三产业来,支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就业,另外可以支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

  这三件事做好,保持今后五年的快速增长就有了可靠的保证。明年要做的事最最重要的就是节能降耗减排,今年节能降耗减排是一个拐点,前两年还是增长的态势,今年开始由增加转为减少,单位GDP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增量由增加转为减少。明年要继续加大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的投入,继续淘汰那些落后的生产能力,通过新上的技术措施、设备措施,以及加强管理、法律等等来使明年、后年节能降耗减排有一个大的突破,实现十一五节能降耗减排的目标。

  林毅夫:明年跟未来一段时间最重要的是落实十七大报告,因为十七大报告对于我们当前的成就和问题做了非常好的总结,挑战在什么地方,以及怎么解决挑战都有非常好的分析跟规划。落实十七大报告一方面要学习,第二方面要有制度的保障。在中国来讲一个非常可喜的就是我们的干部体系是非常有效的,干部是非常有能力的,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搞改革搞转型,一方面能够维持社会稳定,另外一方面又能够取得这么快的经济增长成果,当然有不少问题,但是这两点能达到应该讲起来就是很高的成绩了。

  未来发展我相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要扮演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干部非常有能力,但是要跟着指挥棒去做,如果指挥棒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必然追求GDP的增长。我们现在强调发展,要全面协调可持续,要统筹发展,如果在干部的考核体系上能够以此来制订标准,我相信我们的干部也必然会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所描述的未来发展前景就应该能达到,这是最关键的。

  除此之外,我前面谈到有金融结构的改革,我觉得对我们要实现在一次分配过程当中同时解决公平跟效率的问题,非常关键的要能够比较好利用比较优势劳动力相对比较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发展起来,提供社会就业,又能够提高我们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结构改革方面今年也是迈出很好的一步,现在支持在农村地区成立给农户贷款的乡村银行试点,这一步迈出去很好,应该很快总结经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希望在全国比较快地推动。如果金融问题不解决的话,要改变从现在第二产业为主的增长方式变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增长方式就比较难,我希望明年能够在金融改革上面尤其在改变金融结构上面迈出比较大的步伐。

  另外就是劳动力市场,我们农村劳动力还是会继续往城市里面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且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上面我们还是有相当多的空间会改善,比如说进城农民成了城市工人之后,一切社会保障问题、住房的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当然这几年我们也都在做,但是我希望这方面能够在未来这几年取得更大的成就。

  未来几年其实跟大学里面、政策研究部门人员也应该发挥作用,中国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都是一些新的现象新的问题,实际上世界上还没有出现像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进行这么快速的发展,而且在发展过程当中还是很不完善的体制下面来进行发展的。出现问题没有简单的外国经验可以借鉴,而且没有一些现成的理论可以指导,只有我们自己深入研究我们的问题在特性上是什么,我们这个发展阶段在解决这个问题上面条件是什么,机会是什么,根据理解提出的政策建议跟提出的理论才给我们的决策有比较好的建议。

  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哲学社会科学界应该成为国家的思想库,而且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进行学科创新、理论的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界应该响应这个号召,抓住这个机遇。如果哲学社会科学界真正想对我们的国家发展做出贡献,必须深入体会这个精神,研究中国的现实。一方面作为国家的思想库,推动中国在未来发展上面给国家的决策提供咨询。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界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些都是新现象新问题,如果能够做的话是利己不是利国。

  提问:非常感谢两位教授跟我们一块儿分享发展的真知灼见,我有一个问题请问郑教授。明年我们最大的问题是节能降耗减排,结合资源的市场化定价,很多资源价格可能会进一步调整,比如像我们的成品油价格还有煤电联动,现在通货膨胀相对来讲比较高,而且明年上半年保持比较高的位置。通货膨胀比较高的问题对于资源价格改革特别是像煤电联动这些事情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时间安排上有没有研究?

  郑新立:节能降耗减排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和强有力的政策,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还需要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提高资源能源的价格,通过把污染的成本加到产品里面来,从而能够形成一个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的产业,使从事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和环境治理包括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的行业有钱可赚,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自我循环的行业,这是搞好节能降耗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途径。

  我们面对的问题,明年防止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就要使资源的价格、能源的价格上升控制在各方面可以承受的限度之内,这就是宏观调控的艺术。我们这些年的宏观调控历来要全面综合考虑,既考虑它的需要,又考虑它的可行性;既考虑经济发展的要求,也要考虑广大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明年的宏观调控就是要在两难的问题上看出我们的调控水平,进一步使价格逐步上升,又要节能减排,另外不要使价格一下子上涨过多,逐步能够使价格理顺,形成环保产业。现在全世界环保产业有几千亿美元,是一个很大的产业,现在我们的环保产业很小,通过发展壮大中国的环保产业来实现节能降耗减排的目标。林毅夫:刚刚郑主任谈得非常好,宏观调控确实是一门艺术,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也想提出一点看法。

  林毅夫:刚刚郑主任谈得非常好,宏观调控确实是一门艺术,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也想提出一点看法。我个人觉得不应该明年可能有通货膨胀的压力而减缓对能源价格的改变,最主要的原因,如果有通货膨胀的话能源价格就不提高,能源的价格是在下降的,这种状况下生产者没有生产积极性就会出现严重短缺,另外就需要用配给的方式分配这些资源。

  首先在配置的时候是不是最需要拿到这些资源的人能拿到资源?不见得。即使能拿到资源,价格那么低的状况之下,他能有积极性节约成本吗?这个成本很大的问题。这种状况之下,治理通货膨胀最好不要直接跟能源价格的改革挂钩。治理通货膨胀我们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投资应该是会下降的,投资下降以后对物价上涨的压力就会减少,而且我们知道投资品当中很多是资本密集型的,把利率提高,投资下降之后对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就会比较小,在这种状况之下能源价格应该还是按照我们从节能减排从资源的合理价格调整。

  如果说通货膨胀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最大的还是低收入者农民,农民生产农产品需要能源,我们定向补贴农民就好了。城市低收入者在整体物价水平比较高的时候,他的基本生存可能受到影响,定向补贴这些低收入者。我们在改革过程当中应该防止高收入者借低收入者的承受能力低为理由,来搭低收入者的便车。

  提问:我想提一个问题也是关于通货膨胀汇率方面的,现在通货膨胀主要还是结构性的通货膨胀,现在有一种说法,流动性过剩,比较关键的一点是因为我们出口增长过快,人民币升值压力非常大,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人民币要升值,全世界有办法的人都在把美元资产转化为人民币资产,很多热钱涌进中国,全世界在帮中国政府印人民币,所以货币增长过快造成全面的通货膨胀。有一些国外的学者说中国如果要解决全面的通货膨胀问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点就是汇率政策的调整,不要逐步的上升,因为逐步的上升一直有人民币增值的预期,不能阻止热钱的逐步涌入,要一步到位。我不知道两位老师对于这个观点和看法是怎么评价的?

  林毅夫:对于这个问题我在多个场合多次谈到,我谈同样的观点,今天还是同样的观点。我反对人民币汇率大幅调整,确实像你讲的,现在全世界有很大政治上面跟金融上面的国际压力,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人民币是不是真正偏离均衡汇率。97年、98年、99年大家讲人民币贬值,那时候中国的外贸盈余达到四亿多美元,2003年讲人民币大幅升值,那时候的外贸盈余只有两三百亿美元,该升值还是该贬值跟经济基本面没有多大关系,现在大家形成一个投机预期以后,确实就像你讲的,很多美元资产会转换成人民币资产,造成热钱流进来,一部分变成经常帐户的盈余更大,但是里面有不少虚的,资本帐户的盈余更大,但是里面有不少虚的。

  如果你顺从了它的投机压力大幅升值,那它马上要套现,热钱马上要流出去,可能那时候就会变成经常帐户的盈余减少会变成负的,资本帐户的盈余会变成负的,人民币就要贬值,如果顺从的话人民币汇率会大幅度波动,这种情况下还是政府所讲的,主动的逐步可控的小幅升值方式是比较好的。热钱主要是想赚钱,如果我们只是小幅调整的话,在我们资本帐户没有开放的状况下,投机的成本非常高。如果小幅升值的话,应该会赚不到钱,尤其我们的资本市场上面能够以比较稳定的将来逐渐实现软着陆的话更赚不到钱,资本市场上赚不到钱,汇率上面赚不到钱,赚不到钱慢慢就会走开了,这个是应付目前投机压力最好的方式,还是坚定我们的决心。

  一般来说,投机很难应付,投机贬值的压力很难应付,投机升值的压力无非就是印人民币换成美金,人民币印多了会不会造成流动性过剩?会有这种压力,但是我们总是可以好几种对冲方式。一个是可以提高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如果投机人民币贬值就比较难,必须拿美元外汇来过继人民币,美元是有限的,1.5万亿非常多,但是如果真投机进来,一方面是外国的投资者,另外国内的持币者可能有同样的心理出现所谓墙倒众人推,1.5万亿也会很快就没有了。仔细平衡之下,最好的方式还是政府提出的主动的可控的方式,逐渐逐步的升值方式。

  郑新立:我赞成林老师的意见,汇率是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体现,是一个国家产品国际交换能力的体现,不是国内购买力的体现。随着一些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出现一个本国货币升值的长期趋势,这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必然反映。从日本、四小龙经济起飞十年以后,紧跟着出现货币升值的过程中国也应该有这样一个认识,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人民币快速升值的趋势,这是必然的。但是以我国目前的出口能力要做一个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现在的出口57%是加工贸易,不是中国自己的企业有本事出口很多,一多半是外国企业到中国来投资,利用我们廉价的劳动力形成的出口能力,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里面80%以上都是外资企业实现的,我们的出口有很大的脆弱性,一旦劳动力成本提高,人民币升值,在中国来搞加工不合算了就要转移走,转移走出口就下来一大块。

  第二,国内的出口企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在轻纺工业。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还需要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有一个能力提高的过程。对于汇率最敏感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知识密集型产业弹性比较大,汇率高一点由于技术成本、知识成本比重比较高,对汇率适应能力比较强。在中国自己的出口能力没有完全摆脱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情况下,还处在从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转移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必然带来出口竞争力的下降,我们自己的自行出口部分也可能会下降。分析出口目前大量的顺差、贸易额比较大,要看到它内在结构的脆弱性,从实际出发制订我们的汇率战略。

  国务院制订主动、稳定、可控的货币政策是非常准确的,不能听一些人的建议,一下子突然升高一次到位,那样会冒很大的风险,外资一撤走,内资的出口能力没了,外汇出口能力、外贸顺差的局面就可能会出现逆转,这种可能性应该考虑到。按照现在这样一个战略,逐步提高国内企业出口竞争力,逐步提高汇率。当然要加大对外汇流入的监控,对于

索罗斯投机性的金融要监控,短期大量的投机性资金的流入我们很快监控到,防止短期投机性资金的涌入,我们要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结合起来还是有办法控制的,对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一个好的条件。

  提问:我对外汇投资比较感兴趣,刚才郑老师提到提高我国外汇投资的能力,现在中投公司前段时间投资美国黑石,最近投资了中铁,这两笔交易引起市场的极大质疑,我国要提高国内的外汇投资能力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郑新立:第一位的是人才,提高外汇投资能力,把外汇能够用得好,使用的效益高,首先要了解国际资本市场国际行情的变化,外汇的使用才能避免风险,才能提高效益。现在最缺乏的是这方面的人才,怎么能够找到这样的人才?在座的同志都是智商最高的,最聪明的,希望大家能够成为海外投资的生力军,研究这方面的变化,为用好外汇提供一些主意。从近期来看,海外投资如果直接投资我们缺乏能力,可能采取间接投资的办法还是比较稳妥的。比如在国外寻找国际资本市场上经营比较稳定,企业技术储备比较多,发展势头比较好,管理机构比较稳定,可靠的跨国公司,包括银行、投资公司这一类的企业,我在股票市场上买它的股票持股。

  包括现在大量到中国来投资的国外投资公司和银行,如果我们掌握它的经营情况,对投资性的机构包括银行类的金融机构进行持股,以间接投资为主,逐步提高直接投资的比例,可能是一个比较稳妥的方法。我们这方面还是缺乏经验缺乏人才,需要从头做起。林毅夫:对中投现在做的这两笔投资,理论界比较了解它做的是长期投资,而不是短期投机。这种状况之下对它的投资我们当然要关心,也要监督,但是也不要以短期的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作为投资成败的一个标准。长期投资本来就是不应该这么关心短期的价格波动。

  这是一个非常新的在金融市场上的问题,有两方面。第一,资金量那么大,今年就有两千亿美元。一个公司两千亿美元怎么花?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更何况这是主钱资金,还不是一般的商业性资金。在主钱资金上面本来是很好的商业项目,但是人家容易给你上纲上线,怎么在大量的主钱资金从事投资,确实在过去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过去也没有这样的理论储备。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式,我同意刚刚郑主任所讲的,人才是关键。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解放思想,从现有的理论框架解放思想,另外非常实事求是知道我们所处的状况跟际遇是什么样的,如果有这样的人才,钱多总比钱少好。

  郑新立:建议大家研究一下新加坡、汉诺威的经验,这些国家的主权基金比较早成立了专门的公司来经营,据说经营的效益还不错。

  林毅夫:新加坡、挪威甚至中东国家不会被认为是对美国的挑战,我们是一个大国,是一个正在复兴的大国。新加坡跟挪威做的完全是被认为是商业性的,我们做的很容易被加上很多政治色彩,所以这个更具挑战性。他们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不能完全简单的照搬。

  主持人:最后请两位嘉宾对针对中国2008年的经济说一句话。

  郑新立:在2008年能够解决经济发展中间的一些不健康的因素,继续保持前五年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林毅夫:明年还是会比较高速增长,而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应该会更好地发展。

  主持人:今天两位教授对中国经济以前和未来的展望做了非常精彩非常坦诚也非常深入的讨论,我们对他们的精彩演讲表示热烈的感谢,对各位同学、各位来宾,网络上收看直播的各位网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大家的参与。感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老师和同学们为这次展望论坛所做的工作,现在我宣布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首场讨论会到此结束。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