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关于杨小凯张永生对HO理论的批评(二)

leeleel:

这个说法当然是不正确的。

古典贸易理论也解释了贸易的原因--而且解释得事实上比杨小凯更好。

顺便说一句,当年我把杨小凯的《经济学原理》的前8章老老实实看了,而且做了题,可是越到后来越觉得“新兴古典”不是杨小凯讲的那么了不起,新古典也不是那么经不起折腾。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不一定对。不过我不知道的是,现在那么多人说杨小凯的贡献大,有人还说他是最了不起的华人经济学家,还有人引用杨小凯的观点(仅仅是结论)来证明自己的见解,究竟这些人是不是真的知道杨小凯做了些什么?为什么了不起?贡献在什么地方?在经济学界究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说实话,我是不太清楚的。我上网查了一下,好像杨关于超边际分析的文章引起的反响并不大;倒是和萨克斯等人合作的成果有人引用。


昏鸦:
 
这段话原来是这样的:传统贸易理论都是认为贸易发生于优势,技术或者禀赋,但是linder贸易模式否定了这一点,新贸易理论也就就此产生的。不知道leeleel认为如何解释得好,如果解释得好,新贸易理论也就不会产生了。

对于杨的贡献,说实话,看得不多,不过一个感觉就是很多时候都是自夸的比较多。实际上,inframarginal analysis是针对角点解的,在主流经济学里面,这也是一个注意到了但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kuhn tacker定理就是用来处理这种问题的。杨小开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超边际分析是是二步的边际分析,只不过,第二步不是连续的,所以就不能用微分意义上的边际了,我个人感觉这是差不多的,没什么大的特点,不过确实主流一般来说都是以内点解为最优的,焦点解都是附带。

另一个关于分工的发展,我觉得杨小楷是做了不少的贡献的,至少让这个并不被太重视的题目回归,一个有意思的是,斯密的思想不约而同的得到了新的生命,真是鼻祖。


leeleel:

“分工是经济学的一块公共用地。”

杨小凯的理论称不上很大的理论贡献--这让我想起克鲁格曼说过的阿瑟。


昏鸦:
 
关于分工这方面确实也是经济学的公共领地,看看杨小楷的那个综述,分工这个概念已经变成了报酬递增,或者规模经济。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杨所说的重提分工是正确的,因为规模经济这个概念是黑匣子,就和主流经济学对生产函数的假设一样,我们不知道生产的过程是什么。


leeleel:

这个主题好久没有讨论了--这是我在这个bbs上比较认真的一次参与,感谢qiulin和fleeing提供的相关意见。

AER最新的一期又有人旧事重提,摘要如下--为感兴趣者提供参考文献:

TITLE:One Size Fits All? Heckscher-Ohlin Specialization in Global Production
pp:686-708
AUTHOR:Peter K. Schott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ew technique for testing the Heckscher Ohlin model that allows for the possibility that countries with sufficiently disparate endowments specialize in unique subsets of goods. Results based upon industry-level data reject one-size-fits all homogeneity in favor of Heckscher-Ohlin specialization. Results also reveal that industry-level data hide substantial intra-industry heterogeneity, violating the assumptions of the model and complicat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sults from earlier research. A methodology for adjusting industry output to reflect underlying product variation is introduced. Reestimation of the model using adjusted aggregates in place of standard industry classifications provides strong support for Heckscher-Ohlin specialization.


qiulin:

点击浏览该文件(文后“相关下载”处下载)

谢谢Leeleel,顺便把这篇文章贴上来,贴的是网上搜来的一个老一点的版本,应该内容差不多。正巧这个Peter还见过,而且是我参加第一次Seminar的时候,就是他来客座,好像讲的是跨国公司的产品选择,当时也没有听懂。


fleeing:

嗬嗬,谢谢你这么仔细看我的文章,理论就像爱情,只有碰撞才能产生火花。

可惜最近太忙了,很久没有来,刚刚看到,不好意思。

要素密集度互反是说要素价格与产品价格的关系,好像是个一般均衡的概念,不能仅仅由生产函数决定。在Arrow-Debreu model中,价格是一个内生变量,是有外生的偏好,技术,禀赋决定的。价格之间的关系,只能由模型内生的推导出来,而不能外生的假定。所以你会发现,要素密集度互反是一个很奇怪的假设(科布道格拉斯函数可以保证不存在密集度互反,但ces函数不可以)。我们显然不愿意把比较优势的结论仅仅建立在c-d函数这样特殊的假定上。我们会问:如果没有要素密集度互反,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会有要素密集度互反,它是有什么决定的?

有一个理论是放弃偏好一致的假定。另外生产函数的形式也是会变的。

暂时只能写到这里了,国际贸易不是我主要研究的领域,以后有时间希望好好想一下这些问题。


fleeing:
 
杨小凯是唯一曾经让我感到绝望的经济学家。最早学习经济学时,读到杨小凯的书,简直是五体投地,觉得自己这辈子绝对不可能达到杨小凯的境界,可是依他这样的天才和毅力,在经济学界地位也不过如此,那我这辈子看来一定要碌碌无为了。

现在回头看觉得他研究理论不是问题导向的,而是要建立理论框架,热衷于建立体系。其实只要把问题讲清楚了,建立体系真的那么重要吗?还是张五常说的:经济学是解释现象的,无法解释现实,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用。

用专业化来解释经济增长肯定是不对的,自工业革命以后,经济增长速度有一个大的提高完全是因为机械化大生产,资本积累,近代科学兴起带来的技术进步。专业化在17世纪以前大概是重要的。  

并且他的有些文章挺偏激的,有些意识形态的因素---比如他反对机制设计,迷信经济自由主义。我相信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经济学家就应该研究怎样用科学的方法建筑一个理想的社会。虽然共产主义者把这个观念弄得臭名昭著,但我相信有一天人类会像控制原子的能量一样精确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建筑一个美好的社会,消灭意识形态,战争,贫困,暴力和国家。


Hammurabi:

偏激,同意。

从“虽然共产主义者”到结束,完全不能同意。fleeing有必要重读哈耶克的知识论视角下的反滥用理性的文献。此外,最后这个愿望很乌托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上没有任何理论能论证出这样的社会存在来,可能马克思理论可以,但那是审美。


leeleel:

钓了好久,终于把fleeing钓了上来,呵呵。

要素密集度互反的确就是由生产函数决定的。而且除了杨小凯和张永生的那篇文章,其余的著述也都是这样处理的,包括杨和张在他们的文章中所引用的文献。

你所说的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受到要素密集度是否逆转的影响,但不是要素密集度逆转本身--比如,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时,二者之间是一一对应;而存在逆转时,则不是一一对应。

杨小凯和张永生的那篇文章,估计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狄克希特和诺曼的那本《国际贸易理论》,但是他们所谓的“新兴古典学派”做研究,有个特点:喜欢六经注我,甚至不惜断章取义。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那篇文章有这个问题,对里昂惕夫等人的著述理解很不完整,对自己有利的,掐头去尾摘一节上来,没看过文献的人一看打了引号,下面还有出处,觉得果然言之凿凿,找来文献一看,满不是那么回事。

上次史鹤凌到人大讲学,后来有朋友把他讲课的ppt传给我了,其中也引用狄克希特和诺曼的东西,也是断章取义:把前一个句子的主句掐掉,剩下一个which引导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这样本来下一句的主语it要指代上一句主句的主语,这么一来却看起来成了指代那个从句的主语。我实在不知道是他英文太差不小心犯了错误,还是故意。据说以后新兴古典还要在国内努力宣传推广,这对国内经济研究有什么影响我不敢置喙,但是对新古典贸易理论的批评肯定是要误导些人的。

新古典贸易理论有问题,毫无疑问,看我看来,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什么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也不在于不考虑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偏好差异等等,也不在于其结论能否推广到n*m模型,甚至不在于要素密集度是否逆转--至于杨小凯的批评大都没有什么说服力,不用管它--而在于它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制度为基础:如果经济中产权都不明确,当事人没有签约的自由,用马克思的话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建立起来,用哈耶克的话说,发展秩序没有还扩展到,那什么优势都体现不出来,不但比较优势没有用,就是报酬递增理论也没有用。而由于比较优势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有现实意义,因此这个问题很重要。

我是在国内上的学。当年害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恐避之不及,选择了所谓的“西方经济学”,结果很搞笑,现在发现马克思可以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杨小凯当年我佩服得不得了,《经济学原理》和数学辅导手册都买了赶紧做,一开始看不懂,后来懂了一些却发现并不像他说的那么了不起。上次我也说过,看着当年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一个一个倒下,滋味真不好受。

凯恩斯当年独开一派,那种胸襟、见识、气度,才是大家风范。

我说的话总是不太招人喜欢。人家说张五常某某文章,我说未必,说他文笔好,我也说未必。张五常说白暴力教授这个人一看名字就知道文章写的怎么样,在我看来,仅仅就名字的字面意思而言,“五常’也未必就高明到哪里,难免让人想起”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礼教和让女孩子骨节寸断的三寸金莲。但是有人说张五常的学术水平太低,纯属胡闹,我也不愿意,新制度经济学如果没有张五常,确实会逊色,拿老手颓唐之作来以偏概全毕竟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办法,既然是学术讨论,根本不讨论人家的论文,却只批评人家的演讲,也不


Octopus:
 
张五常为文稍显刻薄,把白暴力着实贬损了一把。

事实上,白暴力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最早在西工大搞系统工程,数学功底深厚。他有一本宏观经济分析,可以说是国内宏观经济学中的优秀之作。好像他现在执着于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及资本论中的其他思想模型化。

 

继续讨论: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27&id=34654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