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影子对话

影子对话

——丁丁博客月记

 

汪丁丁

 

      互联网技术演化到“博客”时代以后,社会交往方式似乎有了显著改变,尤其是当你试图与1980年代或1990年代出生的所谓“数字一代”对话的时候。几年前,我和几位朋友曾借助互联网进行过若干次对话。然后,那些对话的内容被编辑出版,名为《在市场里交谈》。根据出版社编辑的观察,市场似乎很喜欢在它里面进行的这些交谈。

      与博客相比,“在市场里交谈”的互联网形式,与平面媒体差别不大,都可视为“二维”对话。第一维度是时间,第二维度是直线。文字在网页里的安排,就是通常说的“BBS”形式,以“平板”而非“树状”显示。这些对话用纸媒形式排版时,只要把对话沿时间线性展开,就是一本书。所以是二维的对话。

      与三年前的网络对话形式相比,博客似乎是一种渐近的技术进步,完全谈不上是一场“革命”。不过,我们知道,渐近的技术进步可以导致跃变。在博客之前,如果我要借助互联网发布任何允许对话的可长期显示的言论(故与MSN、QQ、以及各类“聊天”软件不同),我可以选择:(1)电子邮件群发,(2)论坛和主题的张贴与跟贴,(3)在某服务器上开设个人主页,但需要技术人员的帮助。今天我和我的多数不在IT业工作的朋友,我们写“博客日记”所用的技术,大概是从上列的选择(2)和(3)演化而来。我不能描述这一技术的细节,不过我可以推测,它无非是以对用户更加友好的模块和程序取代了以前总要技术人员来做的网页维护工作。此外,博客的对话功能还包括“留言”和“回复”,相当于“手机短信”,即短的电子邮件。

      总而言之,技术的渐变,很可能是偶然地,将上述三种可选择的互联网交往技术结合起来并变得更方便,于是在方便的程度上升到某一阈值时,发生了用户行为的跃变,博客人数在互联网用户总量中的百分比迅速攀升。现在,我推测,限制了博客人数继续增长的,是文字输入技术而不再是博客技术本身了。

      当我和我的编辑们试图用纸媒容纳“博客日记”时,与《在市场里交谈》的情形不同,我们遇到了本质性的困难:博客是“三维对话”,纸媒是“二维”的。例如,你可以点击我发布于2007年3月19日的博客日记,于是你进入到博客的第二层面——这一日记的全文及网友们的评论。在互联网阅读中,这样的情形很普遍,所谓“超文本”——每一语词都可以是一个链接,把你带到另一文本那里去。原则上,你可以通过点击逐渐深入到超文本的第N层面。不过,对于N>2,博客日记目前还没有提供N层的超文本功能。不论如何,N>1,足以使博客日记与二维的媒体有了本质性的差异。电子书不算,纸书是二维媒体,交互作用电视不算,传统的电视是二维媒体,PPT和Adobe Acrobat第5版以前的PDF,以及任何沿时间轴“线性”展开的叙事方式,都是二维的。那么,有没有沿时间轴“非线性”展开的叙事方式呢?有,例如“超文本”,例如“心智地图”(mind map)和Adobe Acrobat第5版至第8版的PDF,以及可想象的任何具有“超链接”和“嵌入”功能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媒体。

      我写这篇序言时,就我和我的编辑们谈话所得的印象而言,上述本质性困难仍没有解决,似乎连解决的希望都没有。因此,我建议把书的“目录”写得更详细甚至冗长,从而它可以履行互联网“第一层面”的功能。“点击”目录,相当于按目录提供的页码找到读者希望阅读的主题。一个现成的案例,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世纪文库》里,就是G.E.摩尔的《伦理学原理》。当然,我们还应尝试其他办法,例如,在页边印上网友的评论和我的回应。

      在虚拟社会里的交往,它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人们匿名发言的权利。这一权利如此重要,以致我周围坚决反对“网络实名制”的人数大约与赞成实名制的人数同样多,如果不是更多的话。我推测,人们对实名制的反对程度与他们的年龄成反比。因此,我继续推测,将来,当“数字一代”成为社会主导力量时,匿名的权利将是虚拟社会的“天赋人权”。

      这样,我们就面对着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了。这问题未必真实存在,但如果存在并且很严重的话,那么它很可能满足这样一种因果关系:(1)匿名权利,导致(2)身份不确定性,导致(3)虚拟社会的社会成员对自己言论的不负责任,(4)不负责任的言论与身份不确定性,在类似“柠檬原理”那样的歧视机制的作用下,导致“逆淘汰”过程——负责任的成员逐渐退出虚拟社会,从而导致(5)虚拟社会瓦解。

      基于上述种种考虑,在匿名权利之下的借助互联网的对话,我称之为“影子对话”——影子和影子之间的对话。我认为这一名称比目前流行的所谓“马甲”之类的名称更贴切。因为,与马甲不同,影子绝不会完全脱离影子所属的人。任何人的发言,不论怎样隐瞒,仔细体会,总会表现出某种风格和性情。否则,俗语“文如其人”就完全没有道理了。我不否认有人能用不同的风格写文章,从而假装不同的人。但我仍相信多数人不能冒充与他们迥然不同的人,至少,在多数场合,冒充的成本足够高以致他们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影子虽不能完全脱离影子的主人,但影子的身份确实含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当我们说“文如其人”或“人如其文”时,我们确实认识其人,或迟早会认识其人。基于我们对人的认识,见到文字之后,我们觉察出其人与其文之间相符的程度很高。可是在虚拟社会里,我们也许永远只能阅读其文而不认识其人。由文字,当然可以推测其人的人格与性情,但我们仍不能确定具有这样的人格与性情的,究竟是哪一个真实的人。这样,在影子对话中,身份的不确定性不会消失,也不能缓解。

事实上,我们只能通过真实社会里我们认识的人,来确定影子的身份。假如我认识某甲并且读了他的影子发表的文字,然后,我被影子某乙告知那文字是某甲写的。我应当相信吗?显然,我没有理由相信,除非我在文字与真实的人之间确定无疑地建立了因果链条——这链条的两端分别是文字与真实的人。这一原理与塔尔斯基关于“真理”的论述是类似的——你只能借助“元语言”来确认“语言”所表达的真理,你不能借助于影子的看法来推测另一影子的身份。

由于影子不能完全独立于它们的主人,影子对话,虽然充满了不确定的身份,仍依赖于它们的主人所在的真实社会的传统——语言、思维方式、意识形态、权力结构、文化与习俗、经济与社会的基本状况。所以,借助于我们对我们自己所在的传统的深切了解,我们可以认识那些影子,可以推测它们主人的真实状况,可以理解它们主人的生存困境。

带着这样的信念,我开始写“博客日记”并认识了许多影子——和它们的主人。我们之间可以有情感交流和理念认同,真实的,不是虚拟的。我也遇到了许多不可交往的影子,它们的主人似乎只愿意谩骂并以此表明它们与它们的主人之间有着不可思议的多重人格或精神分裂症,如果它们的低劣品质不意味着它们主人的低劣品质的话。

影子对话的真实性的另一来源,是“语言”。任何语言都是真实社会里的语言。例如,每一语词都有自己的发生学和发展史,如同每一个人那样,有内在紧张并由此而有了生命,有表达冲动并由此而变得更加丰满。难怪哈耶克说,我们应被视为是我们传统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我们选择了我们的传统。难怪福柯说,话语通过人被说出来而不是人在说话。换句话说,在影子对话中,只要你发言,我就能推测你的真实状况,至少,能获得关于你的真实状况的一部分信息。

影子的真实性,当影子们探讨与它们主人所在的真实社会息息相关的重大议题时,变得更加难以隐瞒。我尽力要使我的博客日记,围绕中国社会的重大议题展开。因此,发生在我的博客日记里的影子对话,具有足够高的真实性。今天清晨,我在“留言板”上读到一位17岁高中生的悄悄留言,连续两份。他(她)很痛苦,在失败的教育体制下挣扎,走投无路,偶然读了我的日记,求我指一条解脱的路。

类似的故事,我还可以讲许多,都发生在我的博客日记里。我不能怀疑这些影子告诉我的它们主人真实状况的真实性,因为它们的文字充满着情感,打动我的心灵,让我不能怀疑。

如果你读到此处仍不觉索然无味,并产生了继续阅读我的博客日记的欲望,那么,我建议你坚持一种奇怪的阅读方式:读每一则日记之前,先复习一遍我保留在博客日记开篇的那些“自写文本”。它们提示你注意转型期中国社会和中国人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并且提醒你注意过去八十年来主导着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可能导致的一切偏见。经过这样的复习,你更可能保持开放的心态,在阅读过程中。

第一个月,大致从2006年11月下旬到12月下旬,我和影子们,我们在许多不同领域内进行了对话。这些涵盖极广泛的议题,我觉得,可以这样来把握:首先,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基于数千年中国文化传统的,其次,我们的思维方式还不可避免地基于最近八十年占据主导位置的“科学主义”和“急功近利”传统。第三,我们的西方老师们早已开始反思并批判科学主义,由此形成了另一思想传统——知识为信仰留余地的传统。

如果你同意上列三项背景的真实性,那么你将很容易读懂我写在博客日记开篇的那些“自写文本”,于是你将直接进入这里的影子对话的更深层次——什么是“中国问题”的问题意识?进而,我们的世界正面临着什么样的基本问题?

为了今天清晨的“悄悄留言”,我把这本书献给读中学的孩子们,尤其献给深受失败教育之苦的孩子们,献给那些意识到生命宝贵却无法改变为他人生活的命运的孩子们。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