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房地产:政策起不了托市的作用

  宏观调控政策转向:对症下药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双管齐下的原因和效果

  《21世纪》:日前,国务院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大政策,加上之前的降息、购房优惠政策等等,表明中央保经济增长的决心和力度很大。如何评价一系列调控政策的作用?

  汤敏:去年美国次贷危机刚爆发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对中国经济没有太大影响。那时很多人认为,次贷危机只是金融领域的问题,不会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随着危机的步步深入,现在已经演变成全球危机。人们现在之所以对全球危机产生这样大的恐慌,是因为全球主要的经济体都出现了问题,尤其是美国和欧洲。在我们这样出口依赖程度很高的国家,危机的直接影响是对出口行业的打击。我们已经看到,近来部分企业破产,经济增长放缓。因此国务院扩大内需的十大政策十分重要,十分及时。

  当前最重要的是要重建企业与消费者的信心。大家都不投资、不花钱,就可能造成危机。从宏观上来说,扩大内需的政策首先是要打消人们现在的恐慌心理。我们尽管受到一些影响,但中国还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实际上,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达1.97万亿美元,增长25.2%,其中出口1.07万亿美元,增长22.3%。出口行业并没有出现全面崩溃,由出口危机产生的恐慌一定程度上是被放大了。信心与对未来的预期有关。目前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稳定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这些政策是及时和必要的。

  陶冬:4万亿的数字一出来,就引起了国际轰动。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财政刺激方案,而且是发生在世界第三大的经济体、经济活力最强的中国。消息出来当天,我至少做了七八个机构投资者的电话会议,海内外反响非常强烈,大家都希望中国能够成为本次金融海啸中的一根救命稻草。中国刺激内需的政策的确走到了世界前列,不仅表明中国政府保持国内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决心,也显示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经济大国。但是,目前几乎还没有太具体的项目,我们几次电话会议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两个问题:

  第一,4万亿当中到底有多少是新的投资项目,有多少是过去已经有的,已经被记入过去的经济增长或“十一五”规划中的?

  第二,4万亿是极其庞大的数字,到底谁来买单?尽管中央财政负担比较轻,有能力通过发行国债来筹集资金,但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随着土地销售的消失,已经捉襟见肘了。那么地方政府到底有多少财力来支持这一方案?银行到时候会不会出现惜贷的现象?

  这些在政府已公布的方案中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所以市场人士都在积极寻求答案。

  张立群:今年,中国经济由快转慢主要是之前政策调控的结果。前几年的政策重点是防止过热,去年是“双防”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总之,都是不希望经济过快增长。现在中国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做了积极调整,它会不会有效果,未来中国经济会怎么走,我想答案是清楚的。

  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巨大,而且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不同,美国在完成现代化之后,进一步朝前走,拉动经济靠什么?美国人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了,再改善,朝哪改善?这些问题都解决不了。中国则不同,恰恰处于由穷变富的过程中,13亿人民要改善生活,其中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对产业发展的拉动力量也非常大。可以说,2003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正是立足于国内需求的扩大,立足于中国老百姓改善生活的活动,立足于住、行等方面的消费结构升级。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过去几年政府采取了控制的措施,特别是2007年以来,这些措施达到了比较严厉的程度。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今年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回调。

  但是,总的来说,中国经济还是以内需为主,外需为辅,对外依赖程度并不是很高。在这样的格局下,通过政策的积极调整,中国经济肯定会很快恢复。

  《21世纪》:我国采取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方法,原因是什么?单一地采用货币政策会带来哪些问题?中国会否因此出现负利率?

  汤敏:迄今为止,美国和欧洲国家采取的主要救市政策都是货币政策,说白了就是印钞票往市场里注钱。美国准备用7000亿美元的财政资金进行救市,但是这些钱基本都是在挽救金融机构,没有很多资金注入实体经济。

  在这样大的危机里面,单一地采取货币政策,收效甚微。因为银行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会控制风险,会惜贷,只会把贷款给那些信用好、规模大的企业。同时,企业家也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控制生产规模,减少贷款和投资。即使央行降息、降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也不会因此增加多少贷款给企业。而且并不会增加生产和就业机会,对经济的复苏没有多大的作用。我们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就有过这样的经历。而且,我们也不能低估,这么多资金注入到市场,潜伏了流动性过剩的隐患。一旦经济开始复苏,这笔钱就会兴风作浪,推动通货膨胀,或资产泡沫。格林斯潘在2001年采取的放松银根的政策,就是造成今天恶果的原因之一。

  和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在应对大的经济危机时更为有效。财政政策是政府向市场借钱来进行投资和建设。在企业不投资,居民不花钱时,只有政府的投资才能带动经济复苏。从这次的十项政策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投资的建设,会带动企业的参与和生产,增加就业机会,改善民生,改善经济结构。这样就给经济增长产生良性的推力。我想,中国政府的这些大手笔的政策不但可以改善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对全世界的救市政策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陶冬:中国进入了一个减息周期,但是否进入负利率,现在还说不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负利率不是投资股市或房市的充分必要条件。

  毋庸置疑,调减利率有利于降低资金成本,但如果企业看不清楚新形成的产能能否卖出去,能否带来利润,成本再低,它们也不一定会投资。对于个人也是一样,利率下降代表购房成本下降,但如果人们预期房价是跌的,利率调整带来的些微好处抵不上房价下跌带来的损失,买房人就不一定会跳入房市。

  以香港为例,1997年之后香港持续了五六年的负利率,却只有在经济重新进入上升轨道、投资信心恢复之后,负利率效应才能逐步发酵,经济信心恢复后,资产价格才开始上扬。

  所以,负利率本身并不必然使资金流入股市、房市。如果宏观经济进入通缩,总体经济的名义GDP是下降的,企业的名义利润也应该是下降的,投资哪个行业都亏损,在这种情况下现金为王。只有在经济复苏、名义盈利开始上升、需求稳步增加的时候,负利率才是投资的机会。

  张立群:人们担心,货币政策在收缩的时候作用很强,扩张的时候作用较差,即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实际上,流动性陷阱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各方对货币或信贷的需求很少。需求不旺的时候,即使放松银根,给予种种优惠,还是没有人借钱,从而出现流动性陷阱,即扩张流动性的努力都收效甚微。

  但中国现在不是这样。中国发展的各方面条件——包括市场需求扩大的潜力,投资的潜力,资金、技术、劳动力支持的潜力——都非常好,特别是8亿农民被充分唤醒之后,大家改变现状的努力是不可能停顿下来的。谁都想多挣点钱,这个动力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出现贷款或货币需求不足呢?据我了解,很多中小企业在改造和发展当中很需要钱,以至于民间借贷的成本很高,这充分说明了我们不存在流动性陷阱。因此,只要放松银根,流动性肯定会不断扩大,内需、投资、居民买房、买车的活动肯定会有显著增长。

  三驾马车:先驱动哪一个?

  《21世纪》:在发达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外部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分别受到了哪些影响?对于助推经济增长,这三者哪个的作用更为关键?

  陶冬:出口、投资、消费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基本上是并驾齐驱。

  其中,出口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就业机会,也带来了巨大的贸易顺差,这一顺差转化为国内的流动性,对中国资产价格的上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全球同步进入衰退,出口这驾马车急剧放缓,这一点在刚刚结束的广交会的成交量中反映得很明显。

  投资是中国经济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也是中国产业更新换代的生力军。此轮投资有两大特点,一是2004年和2005年重化工业产能大幅增长;二是随着城镇化建设,和房地产相关联的投资出现了爆炸性增长。这两个星期,我在华南、华东地区至少走了15个城市,一个重要的感觉是政府资助以外的民间投资仿佛一夜间消失了,民间投资减速是中国经济告急的重要原因,也是我预告中国经济增长在今后三个季度可能跌破7%的理由。

  出口和消费下降是意料之中的,但民间投资突然失速却是意料之外的。从理论上讲,由于资本项目不开放,金融海啸对中国的实质影响有限,但为什么在这样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投资信心会出现如此大的波动?我想这跟媒体饱和轰炸式地报道金融海啸有直接关系,对投资信心造成了很大打击,企业家看不清楚今后12个月的经济走向和营销环境,条件反射就是暂时停止投资。

  中国的消费虽不很强,但这几年是稳步上升的。不过今年6月份以后,大宗物品如汽车、家电的销量急转直下,这应该和财富效应有关。

  《21世纪》:国际需求的下降,出口行业首当其冲。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于出口行业是否会产生根本的改观?如何应对出口规模萎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GDP下降、失业问题等等?对出口依赖程度很高的国内经济来说,现在是不是“断乳”的时机?

  汤敏:我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大出口国,今年前三季度出口额增长了22%,所以现在还没到“断乳”的时候。尽管个别行业、个别地区的一些出口企业出现了危机,但出口行业整体没有发生足以让人们恐慌的危机。针对出口行业的失业问题,政府应该给予失业保障和再就业优惠的政策。同时,对于有困难的中小型企业,应当给予融资方面的优惠政策,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当然,出口行业在我国经济增长占重要地位,出口行业受到外部危机影响,对GDP增长会有影响。但是,我们要跳出对高增长率的依赖,利用这个时机,积极地进行出口行业的结构调整。

  陶冬:如果以“断乳”来形容中国的出口业,那么中国出口这个孩子已经18岁了,还在喝奶。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加工厂,政府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全面保护出口业。但是,出口又是所有行业中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它对于国计民生有着重要的支柱作用。面临全球金融危机,我相信政府一定会做出调整汇率和出口退税政策,来舒缓出口业的痛苦。

  长远来看,中国的出口业已经形成规模,再次大规模的跳跃式发展不切实际。而且许多高耗能、高污染的出口产业,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结构性调整是必然的也是重要的。

  出口放缓不可避免,不仅仅是由于这一轮经济周期使全球经济进入衰退。同时美国消费者的过度消费也已经成为过去,即便美国从目前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它的购买力也很难和过去十年相比,美国的贸易赤字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一路飙升。这从另一个角度要求中国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来维持一个比较强劲的增长,经济需要拉动内需。

  张立群:按照支出法计算,中国的GDP有90%以上是由国内投资消费拉动的,净出口支持仅有8%左右,我们不能说这样一个结构是出口依赖度很高的。中国的出口50%以上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主要靠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加工之后再出口,是大进大出,对GDP增加值的贡献很小。很多人凭借进出口贸易总量大,就断言中国经济对外部需求依赖程度高,这个结论是不对的。

  如果立足于这个基本判断,即中国经济主要依靠国内投资消费拉动,原来我们控制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现在基调变为扩大内需,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财政政策转为积极,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资也在明显增加。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内需的发展潜力可想而知,未来经济增长的前景也可想而知。

  《21世纪》:居民的消费需求是增长的重要引擎。目前,针对居民个人的减税政策还未出台。降息使得居民的储蓄收益降低,而资本市场目前还处在比较低迷的状态,物价回落还需时间。哪些方面的政策,可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并从根本上增加居民的消费意愿?

  张立群:实际上对消费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收入,中国居民现在的生活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关键原因在于收入支持不了消费。如果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的消费意愿肯定会被调动起来。最近两年消费增长是很旺盛的,这也是过去几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促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结果。现在政府出台了鼓励性政策,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相信经济很快会开始回升,我们再采取措施增加就业,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在这些因素的支持下,未来的消费就会始终保持一个比较旺盛的势头。

  陶冬:内需并不是政府想刺激就能刺激起来的,个人消费的选择权属于消费者。中国老百姓从来不缺钱,减税不过是给老百姓的储蓄账户增加一点数字而已。如何将居民的消费意愿拉上去,这是政府今后必须解决的问题。

  不同的措施针对不同的群体,如减税主要是针对中上层收入者和城市居民,现金返还则可以使更多的人受惠。不同的方案对于消费者有不同的刺激作用,但归根到底还是调整收入分配。中国需要一个比较好的社会保障体制,让老百姓无后顾之忧;同时房价需要有一定的调整,将老百姓的月供开支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只有这样,中国的消费才能够长期持续下去。

  汤敏:居民的消费意愿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可支配收入,二是他们有无“后顾之忧”。从可支配收入来看,今年上半年城镇职工的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8%。可谓不低。农村的收入也增加很快。随着一系列新的政策的执行,特别是助农政策的执行,城市与居民的收入还会增加。但是,老百姓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开支也水涨船高。所以政府最应该做的,是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加大民生工程的建设,这些在十项政策中都有体现。举住房保障政策为例,政府若能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力度,同时商品房房价回落,那么城镇居民就会大大减少为购房进行的储蓄,增加消费意愿。同时商品房建设、销售也会步上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增加就业机会和人们的收入。

  我国是个高储蓄的国家,50%以上的储蓄率对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不能简单的依靠降息来刺激人们的消费和投资意愿,必须从社会保障政策上着手。

  房地产:政策起不了托市的作用

  《21世纪》:政府针对房地产行业的一系列刺激需求的政策,是否会逆转颓势?保增长是否要保房地产行业?

  陶冬:此前地方和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是这些措施目前看来效果有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上的努力不够:

  第一,开发商现金流问题。中国房地产业两年以前就有问题,现在也有问题,明年还会有问题,为什么今天受到格外关注?因为开发商的现金流有断裂的迹象,一旦断裂,房地产价格就可能急跌,势必影响消费和银行账目。

  第二,买房人的价格预期问题。在目前的价位上,多数买房人认为价格还会进一步下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政府补贴,还是利率下降,都没有办法消除消费者对房价进一步下跌的恐惧。因此,尽管有五花八门的房地产政策出台,对市场的实际支持效果都不大。

  房地产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时候挤泡沫,是要短痛还是长痛。目前看来,由于中国经济明显失速,政府进一步打压房地产的动力明显下降,更倾向于维持房地产价格的稳定。通过收入增长、经济增长,使房价回稳到一个合理的位置。换句话说,不涨价本身就是一种调控,这也是目前政府的思路。另外,政府在普通房市之外,另起了一个政策性房市,这也降低了今后强力打压商品房价格的动力。

  张立群:房地产业应当坚持两个基点:第一,支持房地产业的建设。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加速的阶段,很多人向城市集中,他们需要城市的住房。所以,无论是房地产开发商做,还是政府做,城市化建设的速度是不能减慢的。现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房子不好卖,资金回流不了,下一轮建设活动没法做,要想办法解决,包括给予信贷资金支持,让它们把正常的房地产开发建设活动持续下去。

  第二,加快清理房地产行业的问题。房地产行业的很多问题很突出,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政府在供地、招标中存在的市场竞争不充分,很多不符合国家国土资源条件的建设方式等。我们需要加大整顿力度、完善规则、加强管理,包括加大土地批租的透明度,对土地出让收入加强监管、合理使用,将其真正用到为老百姓提供公共福利和城市发展上来;也可考虑用税收手段调节房地产业过高的利润。这些都需要在深入调查,掌握真实情况之后来做。

  总的来说,第一,支持房地产建设、城市建设,加快发展,不能动摇,不能以牺牲城市建设、房地产建设为代价解决房地产发展中的问题,这个代价太大了。第二,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规范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汤敏:十项政策里面第一条就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这项政策增加的是住房供给,这对于高档商品房的价格来说,不一定是利好消息。一部分消费者会等待保障性住房,减少了人们对商品房的需求。供给增加的情况下,需求减弱,价格也会走弱。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靠政策来维持高房价,开发商用自己的资金或者是银行贷款在硬撑高价,是保不了增长、保不了就业的。靠政策把房价托在高位,只会出现房市的“有价无市”。老百姓买不起房子,生产消费循环就会停滞。钢铁、水泥等制造业会受到影响,也会有更多的相关行业的人失业,产生恶性循环。

  所以,我想政府是不会采取政策来托住高房价来保房地产的。开发商希望政府托市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的开发商要有清醒的头脑,错误地判断了形势,不及时调整自己,会使自己的企业陷入更困难的境地。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