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让所有的中国人都过上体面的生活

        据悉,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5%,加快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0.5%,回落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10.3%,回落2.4个百分点。经济滑落的幅度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

        当前,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风暴过处,哀鸿遍野,不仅肆虐了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影响了部分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当然也难独善其身。

        减税,降息,注资……当欧美等国忙得焦头烂额,当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调整各自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疲于救市之时,东方的中国——2008年即将超越德国成为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却迟迟未见大的动作。

        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刺激内需的十项措施,明确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

        11月9日,中国政府宣布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消息一经公布,便成为国内外的热点话题,十大措施和4万亿的投资,对下滑的中国经济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对衰退的世界经济亦是如此。专家普遍认为,中国政府的这项政策调整符合市场预期,尽管姗姗来迟,但此次调整仍将为市场带来积极影响。

        旨在刺激内需的十大措施,面对世界金融风暴的肆虐和中国GDP衰退的风险,政府还需做些什么?4万亿,究竟如何花呢?如何能用到点子上呢?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叶航教授。

        记者:从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保持数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前三季度GDP首度跌破2位数,有许多专家悲观的预期,明年GDP可能在6%-7%之间运行。而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GDP一旦“破八”,便会陷入衰退,您是如何看待的呢?由大洋彼岸美国引发的这场不断恶化的金融海啸,会不会加速我国GDP的下滑呢?

        叶航:1999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曾经创下年增长率7.1%的低点。其后,在中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国民经济于2000年走出低谷,实现了连续8年之久的增长,并在2007年创下本轮经济周期的最高年增长率11.9%。根据历史经验,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在能力大约为10%。超过这一增长率,国内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就难以承载,CPI和PPI就会出现明显上扬。经济周期自身的力量,就会迫使经济进行必要的调整。因此,在我看来,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所呈现出来的下行趋势,从本质上讲,是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内在体现。事实上,我在3、4年以前就已经大致预测过这一经济拐点的出现。因此,我们不要简单化地把国内目前出现的经济下行趋势“归罪”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当然,美国的金融危机以及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美国实体经济的衰退和全球经济衰退,必然会加重我国宏观经济的下行趋势。正如许多国际观察家所预测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将大幅减少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从而我国明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下行至6-7%,甚至更低的水平。一般认为,如果经济增长连续三个季度出现下滑,且幅度达到10-15%,短期的经济衰退即可以确认。事实上,我国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下行幅度已经超过了16%。如果这一趋势延续下去,明年的增长率极有可能接近甚至低于8%。与2007年的11.9%相比,下降幅度将超过30%,那就会形成一场比较严重的经济衰退。

        记者:自从9月17日,央行首次下调“两率”,货币政策开始松动,时至今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宏观经济明显的下行趋势。就此,从2003年9月开始的以紧缩为特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在5年后的今天,终于宣告彻底结束。那么“双松”的调控政策,能抑制住下行的GDP吗?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势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呢?

        叶航:正是基于上述经济形势的严峻性,我国政府从今年9月以来连续两次下调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并在最近召开的国务院会议上决定实施大力度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此举表明,从2003年9月开始的以紧缩为特征的宏观调控,在施行了五年以后正式宣告结束。在未来一个阶段中,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又将进入一个以扩张为特征的时期。在我看来,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转变虽然有些过于迟缓,因为最佳的政策转变时期应该在去年下半年。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面对国际、国内的经济局势,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不可能完全扭转明后两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下行趋势,但最起码可以抑制过于急速的经济衰退,避免导致更大的经济危机。因此我预计,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较大规模的财政投资,将有效填补社会投资的萎缩,在未来2年中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2-4个百分点的实际增长率,从而有望使中国维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率。

        记者:哭声一片的房地产市场,终于迎来了紧缩政策的终结。地产商们弹冠相庆,这个冬天似乎即将过去。此次政策的重大转变,房地产市场是否会一扫过去惨淡的阴霾,迎接新时代呢?还有暴跌70%多的A股指数,何时才会构筑真正的底部呢?您可否预测一下。

        叶航: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房地产市场的周期通常要滞后于经济周期。根据我的判断,如果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能够使经济在未来两年中企稳并探底回升,则这轮房地产业的周期性调整最起码要维持3-4年。因此,我们不要指望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在短期内就会“雨过天晴”。在这一周期性的调整中,国内房地产价格水平的平均回落将达到20%左右,个别地区的价格水平回落30-40%,是非常正常的。而且,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也将有效抑制投机性的房屋需求,使国内畸形的高房价得到合理的回归。

        至于股市,其调整周期通常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因此,我预测中国股市真正走出熊市迎来新一轮行情的时间大约在明年下半年。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东南亚危机期间我国股市的运行轨迹:1998年政府开始启动大力度的财政扩张政策,中国经济在2000年走出低谷、探底回升,而股市则于1999年的5月19日爆发了一轮大行情。最先启动的板块,正是受国家财政投资拉动最快、最直接的水泥产业,接下来启动是整个建材板块和钢铁板块。这些行业在国家大力度的财政扩张下首先走出业绩下滑通道,从而得到投资者的青睐。

        记者:应对危机,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您是如何看待的?能否为读者解读一下。

        叶航:我认为要正确理解这些措施,首先应该明确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国内可能出现的严重的经济衰退。因此,我们不能以“微观效率”来评判“宏观效率”。所谓“微观效率”,就是投资的直接效益。在政府实施大规模财政投资时,我们最容易听到的批评通常是,修那么多铁路、公路,造那么多水库和机场,会不会造成新的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这种批评就是犯了典型的以“微观效率”代替“宏观效率”的错误。“宏观效率”是什么?就是抑制经济可能出现的严重衰退。因此,凯恩斯当年在《通论》中甚至比喻,政府通过招标在平地上挖一条深沟,然后再通过招标把这条深沟填平,都能拉动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避免经济危机。那么,现在政府通过投资公共基础设施来拉动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有何不可?从长远来说,由于公共基础设施的正外部性,往往会导致投资不足。在经济衰退和下行时期,利用社会投资萎缩导致的资源闲置和产能过程,正是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时机。况且,它还能起到拉动需求、刺激增长、避免危机的重要作用。这就是“宏观效率”与“微观效率”的区别。不认识这点,我们就不能正确评价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大转向。

        由此带来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既然政府大力度的财政扩张政策是为了在经济衰退、社会投资萎缩时拉动经济增长、避免经济危机,那么当衰退趋势得以扭转,社会投资信心开始恢复时,扩张的财政政策就应该及时改变取向。如果在社会投资开始恢复时,政府仍然不能及时缩减财政投资的规模,就会导致与社会投资争夺资源的局面,从而再次引发新的经济过热,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在上一轮扩张周期中,政府已经犯过一次这样的“错误”,即当2000年我国宏观经济已经成功摆脱衰退后,政府没有及时改变扩张的政策取向,结果直接导致了2003年以后我国经济出现的过热局面。也许,在政府刚刚推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就担心下一轮的经济过热有点“杞人忧天”,但历史的经验永远值得记取。提醒政府、批评政府,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尤其是一个以经济学为志业的知识分子应尽的职责。

        记者:两年4万亿的投资,无疑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那么旨在刺激内需的庞大投资,到底应该投资在哪些领域呢?在时间上应该如何安排呢?

        叶航: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财政投资体制的改革,政府不再投资竞争性的领域已经成了一个共识。因此,4万亿的政府投资将主要用于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水库、电力输送等领域。我们也特别注意到国务院十项措施中提到的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也将成为国家投资的重要领域。另外,在环保和节能领域,技术改造领域,也是国家投资的重点。为了有效拉动国内需求,我认为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全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一个由国家主导的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体系,也应该是政府投资的当务之急。中国政府应该借这次财政扩张时机,进行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以缓解三十年来不断积累起来的财富分配不公平。说到底,如果没有中国广大老百姓消费能力的提高,拉动内需终究将成为一句空话。让绝大多数中国人变得更加富有,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而不是只让一小部分中国人穷奢极侈,是避免中国经济走向衰退最有效的途径!事实上,这正是马克思一个半世纪以前在《资本论》中说过的话。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