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也谈上海财经大学

改革最近,有不少关于上海财经大学改革的帖子,我也来谈一些看法。

一、以建立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与把财大的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理论工作者之间,不能划等号。

财大的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就是本着“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并重”的策略,以理论经济学作为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政府、社会、大型企业、教育研究机构等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不仅仅让学生在财大所学到的知识能适应现有市场和岗位的需要,而且赋予学生不断自我更新、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能够始终站在知识进步的前沿,即使10年、20年后乃至更长时间内,仍然具有相当的竞争力。

财大培养的95%以上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是为社会服务的,从事理论研究的只是极少数。世界上有一百多说名校都是研究型大学,难道他们培养出来的本科生都去做学术研究了?不然。这些名校培养大多数学生成为了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成为胸怀远大理想和目标、具备自我更新和造血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财大的奋斗目标。

二、珍惜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

人生能有在大学学习的机会很幸运。财大引进了那么在国内外学有所成的学者来到这里,从事着科研教学的任务,采用国内外最前沿的教材。学校创造出这样的学习条件实属不易,在国内只有极个别高校才能做到。学校暂时处于改革阶段,课程设置会逐渐规范,越来越合理。大家不要因噎废食。

研究生本就是研究僧,苦行僧,得苦修苦行。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还是要有点精神和理想的。有些人抱着混文凭的心态,以为财大还是老的财大,混满学分,东抄西拼写一篇论文,凭着财大的硕士文凭找一个好工作。要想轻轻松松地混文凭,不如干脆读在职的研究生进修班得了,把这种学习机会让给那些更需要的同学。我们财大所从事的改革就是要堵住这种漏洞,不给那些抱着想混文凭而读研的学生有可趁之机,让他们知难而退。

只有坚定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方向,将名声搞上去,就一定会大大减少那些混文凭的学生抱着侥幸心里报考财大,以期形成一个正循环。


三、课程设置问题。

关于课程设置,大家提的问题很中肯。学校开的基础课和学院开的专业课撞车,搞得这学期课程过于集中,大家伙儿都马不停蹄地在上课,被填鸭了,没有思考、自学的时间了。

这方面经济学院做得较好。上一年经济学院教学计划的课程再加上研究生部帮学生注册的课程就达到过10门以上,后来经济学院自身重新修订教学计划,并且与研究生部有关科室部门的负责人协商,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经济学院所有专业第一个学期的课程除个别专业外,都是 6门:经济数学、高级微观I、宏观I和计量I,加上2门公共课——英语和马克思认识方法论。现在没有听到经济学院的学生对课程过多有什么抱怨了。英语、政治不是那么抽象,花的时间相对较少。

因此,其他学院也许可以参照经济学院的类似办法,解决第一学期课程过于密集的问题。首先,大家可以将研究生部帮助注册的那些课退掉一部分或全部,许多新生都不知道可以这样做,造成了第一学期课程过多的困境。其次,有硕博连读的学院尽量将本学院开设的专业课,放在第一学期以后。对于进入硕博连读项目的专业:除经济数学、高级微观、宏观和计量四门基础课外,尽量将其他专业课推后,第一个学期的专业课不要超过一门,第一个学期不要开设选修课,所有第一个学期的课程不要超过6 门。对于不进入硕博连读项目的专业,也应尽量减少第一个学期的课程设置。比如,可以考虑将高级宏观A 放在第二个学期。

总之,学校实行宽口径教学,非常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高微、宏观和计量是基础的基础。无论我们将来坐什么工作,研究机构也好,外面的公司也好,这些课都只是打基础,有助于思维训练和素质提高,有利于今后的自学和接受新知识,掌握日益更新的知识,不被淘汰,他们是来修内功的。就像女生做美容,目前是看不出来效果的,得到三四十岁后才能看出功效。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