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金融危机下美国的消费方式会改变吗?

     


  这种借贷促进消费的发展模式不是美国专有的,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这样的模式。实际上,中国现在也要从投资驱动型的模式向消费驱动型的模式转型,否则,中国只能继续依赖制造业和出口市场。 

  作者:陈志武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
 

  2005年,大卫·拉普卡从耶鲁大学读完MBA,在康州的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找到工作,年薪12万美元。他知道,他未来的收入和财富前景很好,今后的年收入会更高。只是他当下的现金财富非常有限。小时候,他立志要自立,要靠自己的收入养活自己,以此换得最大化的个人空间。读大学时,为了减轻学费给父母的负担,他借了学生助学贷款3万美元,读MBA时再借了3万美元助学贷款。所以,到2005年开始工作时,大卫共欠债6万美元,但那时,他又必须要买辆车,这要花2万美元,同时,他又刚刚跟恋爱多年的女朋友结婚,要花17万美元买栋房子。 

  大卫的确感到经济压力,让他极为痛苦的是,他知道此后的收入会很多,特别是到他退休时财富会最多,可是,他现在28岁,正是成家立业最需要钱的时候,却偏偏最没有现金,还负债!好在有按揭贷款银行,他算了一下,如果再借钱买车、买房子,他会累计欠债25万美元,如果按30年分期付款,当时的利息是5.5%,这样,未来每个月的月供是1800美元左右。这样算下来,还不错,因为他未来月收入一万美元,去掉税以及保险、退休金等之后,还能拿到手的有6000多美元,也就是说,债务月供只占可支配收入不到1/3,他还有4000多美元做其他开支。时过3年,到今天,大卫的年收入已超过20万美元,有一个女儿,还在等第二个。 

  大卫的故事在美国当然很典型,也是美国靠借贷推动消费、再靠消费推动增长的经济模式之最好的典范,有钱家庭出身的人如此,劳动阶层出身的人也如此。这种模式之所以在美国社会如此根深蒂固,是由人一辈子的收入轨道所决定的,年轻力壮时最没钱,到年老退休时钱最多,而花钱消费的年龄轨道又正好与此向背,所以,信贷市场的发展就是为了帮助人们纠正这两种轨道的矛盾。按揭贷款衍生证券市场的深化,最终就是最大化借贷资金的供给,同时最小化借贷的利息成本。 

  现在,次贷危机引发了几乎是全面的金融危机,正在挑战大卫、甚至整个美国社会的生活方式,挑战这种借贷消费支撑的经济模式,挑战美国金融资本主义模式。这种模式的未来会如何?将要终结吗?如果是终结,其替代模式又是什么? 

  借贷消费的起源 

  就像我们熟悉的传统中国社会一样,19世纪末之前的美国社会也不知道上面介绍到的大卫的生活方式,经济学家当时也没听说过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更不熟悉以借贷消费带动增长的模式。这不奇怪,因为在那之前,以借贷支持消费的必要性不高。 

  原因是,一直到19世纪末之前,人类还没有完全解决好基本的温饱问题,所能生产的东西还不够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因此,20世纪之前的经济都是生产驱动型的。就像我女儿多次去过湖南农村老家后,对我感慨说,“你家乡的人好像没有什么基本生存和简单精神空间之外的世界,他们清早起来去为生存而生产,忙碌一天下来,吃过饭,到晚上很早又睡觉,他们自己这一代如此,到了下一代还是重复着如此,生存就是为了能多工作一天,多工作一天就是为了简单地多生存一天,每天这样重复,每代这样重复。”以前的美国社会也差不多像传统中国农村一样,生产决定一切,一切也差不多都围绕着生产。所以,毫不奇怪,工业革命的第一首要任务是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人类的物质生产能力,是让人们走出简单的温饱挑战。 

  事实上,1780年左右工业革命开始,一直到19世纪中期,技术革新主要是围绕纺织的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围绕提高每个工人每天的生产率,接下来的火车技术发展是围绕如何把商品跨地区运输,让各地能最大限度地互通有无。也就是说,在基本的生存需要还没满足的时候,当然还顾不上去通过发展金融刺激新的消费需求的出现、刺激非基本生存的消费增长。那时候,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几乎没有消费信贷业务,平时,老百姓当然也要借钱,以解决临时出现的资金需要,但基本是在亲戚、教会、朋友网络间相互帮助,正规金融的介入还不成规模。 

  缝纫机是第一个进入美国家庭的工业革命产品,或说是第一个家庭“大件”,那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这一大件开启了消费信贷的历史。在那之前,美国家庭只有一些木制家具、一些金属餐具等,但没有所谓的现代工业品,更没有今天人们熟悉的电冰箱、电烤箱、微波炉、电扇、电视、汽车、电脑等等,这些都是20世纪的事。起初,只有少数有钱家庭能买得起缝纫机这样的奢侈消费品,到1855年左右,一台缝纫机要65到150美元,而普通家庭的年收入才500美元左右。之所以缝纫机是美国借贷消费模式的起点,是因为一台缝纫机的价格相当于普通家庭年收入的1/7有余。到了1855年时,当时最大的缝纫机公司——I.M. Singer公司发现其销售很难再增长。原因是,那时候做妻子的一般都不工作,虽然缝纫机能把家庭主妇手工做衣服的时间大大减少,一件衬衣原来要花一天半才能做好,有机器后只需不到两个小时,但让妻子节省时间后,她把时间做什么用呢?一般家庭就不愿意花那么多钱去买进一件工业革命的东西。1856年,I.M. Singer公司的市场营销总监Edward Clark想出一招:“我们为什么不让美国家庭先用上缝纫机,然后分期付款呢?”(见Lendol Caldor, 《Financing the American Dream: a cultural history of consumer credit》,1999年,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第164页)最初,首付款是5美元,然后,每月再付3至5美元,到付完为止。他的这种金融创新今天看当然简单,但这么简单的想法,执行之后,使该公司到1876年时共销售了26万多台缝纫机,远超过所有其他缝纫机公司的总和! 

  同一时期,钢琴制造公司也按照分期付款的金融手段促销,让本来只有富有家庭才能享受的钢琴,能够进入许多中等收入家庭,让他们的子女也能从小学会钢琴。 

  就这样,简单的金融创新不仅把更多的“大件”带进普通美国家庭,而且也降低了高收入跟中低收入家庭的差别,使那些大件不再是富人独有的。 

借贷消费模式的巩固 

  1850年时,美国人只有2%左右的收入花在耐用消费品上。随着分期付款模式的推广,信贷消费日益被接受,到1880年,已有11%的个人收入花在耐用家用制造品上。从那以后,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增长速度每年达到4.7%,远高于耐用工业品的增长速度。(见Lendol Caldor, 《Financing the American Dream: a cultural history of consumer credit》,1999年,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第167页) 

  美国经济增长由生产驱动到由消费驱动的模式转型,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间。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原因是经过100年的工业革命,人们的收入已增加不少,消费需求自然会上升,消费占经济的比重当然要上升;同样重要的原因是,到那时,规模化的工业生产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开动机器就能生产很多东西、很多产品已经成为事实,工业产能开始过剩,到了“你要多少,我就能生产多少”的地步,于是,生产已不再是经济增长的瓶颈,消费需求才是瓶颈,就完全像今天的中国经济所处的状况一样! 

  问题是如何促进、推动消费增长?当然,最好是收入的增加。但是,在收入增长相对较慢的情况下,有什么方式松解消费的瓶颈呢? 

  这就又回到分期付款或说按揭贷款上。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私人汽车。即使到今天,除了房子以外,汽车仍然是多数个人最大的“大件”(另外,对有些富人,还有私人飞机、游艇等等)。汽车按揭贷款是从根本上完成美国向借贷消费模式转型的一件事。 

  在私人轿车面世的初期,从1899至1909年间,每辆车的价格从1559美元升到1719美元(见Lendol Caldor, 《Financing the American Dream: a cultural history of consumer credit》,第185页)。而当时一般工人的年收入才800美元左右,私人汽车主要是有钱人的消费品。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简易型“Model T”汽车,定价850美元,其目标是让千千万万个普通美国人都能买得起自己的车。这么低的价,的确让福特销量大增。但其价格还是高于一般家庭的年收入。靠现金购买只能把市场扩大到一定的规模。 

  1913年,一个叫L.F. Weaver的人在旧金山成立美国第一家汽车按揭贷款公司,专门向普通大众提供汽车消费贷款,买车者只需付1/4的预付款,剩下的分期付。这个行业此后快速发展,1917年美国有几十家汽车按揭贷款公司,到1922年时有近1000家,到1925年则上升到近1700家(见Lendol Caldor, 《Financing the American Dream: a cultural history of consumer credit》,第192页)。 

  这中间有一段富有启示的经历是,1916年,一个叫Edward Rumely的财务顾问向福特公司创始人递交一份很长的报告,建议福特公司自办一家汽车按揭贷款公司,专门为其汽车经纪商和顾客提供低息贷款,以此保证其市场份额上升。他说,“或许是由于人的本性,更多人愿意先买车、后分期付款,而不愿意等到有足够多现金时才一次付清买车。”可是,福特回答说,“我们的车非付现金不卖!” 

  不过,通用汽车公司的老总不觉得借钱花有什么不好,那只不过是把未来的收入预支到今天,你未来的收入和今天的收入,不都是你的收入吗?加上通用汽车的车价一般是福特的两倍左右,按揭贷款所提供的分期付款安排对通用汽车效果更显著。1919年,通用汽车成立自己的汽车按揭贷款公司,专门为其汽车的销售服务。 

  结果如何?1921年,福特公司仍然最大,其汽车市场份额为56%。可是,到1926年,它的龙头地位让给了通用汽车公司。虽然两年后福特公司也推出自己的汽车按揭贷款公司,但已经晚了。自那以后,福特永远做了老二。 

  到20世纪20年代末,借贷消费、“先买后付”已普及到美国各种耐用品甚至非耐用品市场。像通用汽车那种靠“信贷促销”制胜的策略,在各个行业竞争中被广泛使用,谁不提供“先买后付”,谁就会被击败。 

  1910年,全美国的分期付款消费信贷总额只有5亿美元。到1929年,上升到70亿美元(见Lendol Caldor, 《Financing the American Dream: a cultural history of consumer credit》,第201页)。1930年那一年中,70%左右的新汽车、85%的家具、75%的洗碗机、65%的吸尘器、75%的收放机都是靠分期付款卖出的。借贷消费就这样在美国社会扎根了。 

  为什么分周、分月或分季付款在现代社会中是更合适的金融安排呢?我们前面谈到大卫·拉普卡的故事时,说到他未来年收入很多而今天没现金,所以,他要靠金融产品帮他跨时间转移收入。此外,也因工业革命改变了个人收入跟时间季节的关系。以前农业社会时期,青黄不接是常事,秋收时期粮食多、收入多,但在春夏时期则没有,而且往往吃不饱,所以,农业社会的借贷往往是春夏季节借入,秋收时节还出,是两点式的支付安排。 

  可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让大家都变成工薪阶层,按月获得工资收入,工资不一定高,但每个月的收入基本等同。为了适应这种变革了的新方式,针对个人的金融借贷支付安排也应该是“次数多、金额小”,月供最理想,与月薪相呼应。于是,很自然地,以分期多次付款为特色的贷款安排就普及开来。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