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现行土地制度需根本改革

  近来,著名学者蔡窻等人的一个观点很值得注意,如果有根据的话,甚至令人担忧。据他们的研究,中国是全世界制造业工资上涨速度最快的国家,预计在今后的几年里还会加速。中国现在已经处于由劳动供应过剩到劳动供应短缺的拐点,证据是“民工荒”的蔓延和工资的显著上升。读到这则消息,我暗暗希望他们的观点不是无条件成立的。

  民工的工资上升,自然应该为他们拍手称快,为什么又要担忧呢?引起我担忧的当然不是民工的收入提高,而是全体农民将来的就业机会,特别是他们的收入分配格局会不会反而恶化。如果蔡窻等人指出的“民工荒”和工资上升是今后不变的长期趋势,加上人民币正在加速升值,新的劳动法也在付诸实施,这几种因素加总起来,无疑会使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很快消失。读者也许会说,中国正好趁机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全面升级,这不很好吗?持这种观点的人也许不在少数。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全面升级的前提是剩余劳动的消失。中国的剩余劳动真的已经吸收完了吗?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的现实。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达到45%,所以还有5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以中国现有13亿人口计,尚有7.15亿农村人口。近年来由于大批耕地的流失,现在还剩下18亿亩多一点的耕地。这样算下来,农村人口的人均耕地面积大约为2.5亩。以平均每亩耕地一年带来800元收入,2亩半耕地不过带来人均年收入2000元左右,抵不上城市居民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收入。可是,因城市化、工业化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的耕地只会日渐减少。因而即使在农村人口不变的情况下,农村人均耕地也会只减不增。

  如果工资的上升和人民币的升值迫使中国决定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全面升级的话,则主要吸收非熟练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要萎缩。如此一来,民工的就业机会就会相应减少。农民工的返乡加上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使农村的人均耕地进一步下降,农村的人均收入自然更难提高,除非政府经常人为地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或者经常提高对农户的各种补助、津贴。

  问题是,在农村人口占总人口55%的情况下,政府有多少财力持久而大规模地津贴农业呢?加上中国已经加入WTO,提价也有上限,即不能超过世界市场的价格水平。结果是,一边民工荒蔓延,造成城市地区劳动供应短缺,工资水平过快上升;一边政府必须支出越来越多的津贴和补助,才能使农民的收入不至于相对城市居民过快下降。这自然是一项不堪负担的任务。结果必然是农民的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越来越滞后,反映为城乡之间的基尼系数越来越升高。在基尼系数已经直逼0.5的今天,这种局面的出现,显然令人格外担心。

  那么,在农村人口仍占人口总数55%,农村人均耕地仅2.5亩,来自土地的人均收入仅仅2000元左右的情况下,中国怎么会如此快速地丧失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的比较优势呢?说起来,不能不提到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土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不准买卖;同时,土地的使用权则按人头或劳力平分,并由起初的15年不变,延长到现在的30年不变。其实许多村子经常根据村里各户人口的相对变化而调整土地。这种制度安排固然防止了土地兼并,但是,也就失去了自动调节劳动力和土地供求的功能。

  实际上,在土地私有的制度下,土地兼并会缓慢而自发地进行,从而使比较没有效率的农民出售自己的土地后流向城市定居。担心土地兼并会在一夜之间大规模完成的人是可以放心的。历史经验表明,土地兼并只会缓慢发生。日本、中国台湾、韩国等地一直希望土地兼并发生得快一些,使农户的平均规模增大得快一些,但始终无法如愿。所以,土地私有制之下的土地兼并是不会一夜之间蔓延全国的。而农户间基于效率的竞争所引发的兼并毕竟每天每日都在发生,使比较有效率的农户能逐步地扩大经营规模,从而提高收入。同时,淘汰下来的农民会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满足劳动密集型产业对非熟练工的大量需要。显然,在农村尚有全国55%的人口的时候,如果存在土地兼并的机制,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内的比较优势应该还可以至少维持15-20年。而且,在土地私有制下,城市对农村来的移民的接纳能力可以大大提高,而不会像现在这样,大量民工因无法在城市定居而定期向家乡倒流,从而减缓了城市化的速度。

  所以,为了保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从而更快地消化农村的多余人口,加速农村的收入增长,防止城乡收入差的恶性扩大,迫切需要引进土地兼并。要指出的是,兼并是市场经济的真谛。没有兼并,何来效率?既然在工业和服务业中允许竞争和兼并,为何农业就要例外?特别当已经发生了民工荒和工资迅速上升的情况之时,更应积极提倡兼并,才能使城乡同时收益。然而,要想获得土地兼并的机制,只能引入土地的自由买卖,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面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过早丧失的极大可能性、城乡收入差加剧扩大的前景,中国惟一的对策便是根本改革现行的土地制度,使它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现在,中国的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本已经获得要素的身份,还有什么理由继续拒绝土地必须服从市场经济下要素配置的基本规律呢?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