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经济学家将功补过

  2008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以及经济学家作为有用的政策实践者的名誉,似乎在难以挽回地下降。伊丽莎白女王(Queen Elizabeth)捕捉到了这一情绪:她尖锐地问道,为何没有一个人(尤其是经济学家)预测到危机的来临。毫无疑问,尽管有少数几个唱衰者正确预测了暗淡的前景,但整个经济学界遭遇了惨败。

  此次失败的代表人物,当然是两位最举足轻重的政策制定者——前美联储(Fed)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及其后任本•伯南克(Ben Bernanke)。他们和许多其他专业人士,协力创造了一种信任制度,将市场的地位抬升到了不容质疑的高度。

  但危机总会发生,并且,尽管它们存在令人沮丧的周期性,你还是无法预测它们爆发的时间、形式以及源头。大多数危机——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大的危机——都是从未知角落蹑手蹑脚地向我们逼近。正如凯恩斯(Keynes)的至理名言所说:“不可避免之事从来不会发生。发生的总是那些意料之外的事情。”所以,如果经济学在预防危机上的价值永远是有限的(尽管我们希望它并不是根本不存在),或许,一个更公平也更现实的准绳应该是,其在指导人们应对危机方面的价值。就这一点而言,在一年过后,我们可以说,经济学的价值是可圈可点的。

  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回想一下,美国上世纪20年代末的衰退之所以会演变成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要归咎于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它们分别是:过度收紧的货币政策;过度谨慎的财政政策(尤其是1936年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FDR)掌权之时,政策收紧导致美国经济出现了另一次严重衰退);以及严重依赖以邻为壑的政策,其中包括竞争性的货币贬值(因为各国在上世纪30年代抛弃了金本位制)与提高贸易壁垒。当前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在上述每一个层面上,我们都努力且有意识地避免了过去的政策错误。

  在货币政策上,伯南克遵守了他在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90岁生日时向其许下的承诺:“关于大萧条。你是对的,我们一手造成了那样的局面。我们深表歉意。但多亏了你,我们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作为大萧条的优秀学生,伯南克利用了一些常规和一些极其非常规的方式,来阻止“大萧条”再次发生。在干预力度最大的时期,美联储开始效仿前苏联中央银行,不仅充当宏观经济政策的管理者,而且还充当信贷的微观分配者。

  在财政政策方面,政策制定者们推出了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在债务负担与信贷市场失灵的双重压力下,私人部门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完全坍塌。政策制定者从凯恩斯那里得到了灵感,用公共需求来抵消这部分需求的下降。

  最令人吃惊的是,尽管贸易空前萎靡,但甚少有国家诉诸于以邻为壑的政策。当然,一些国家的货币汇率的确出现了大幅波动,但这些波动大部分是由市场推动的,除了中国——货币政策在其操纵竞争的行动中发挥的作用已经变得更加显而易见。此外,也有一些国家提高了贸易壁垒。但它们的规模较小、地理范围和产品类型有限,且大多都符合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则。唯一的例外就是对金融业与汽车业的大规模援助,尤其是在美国。但这么做至少有一个情有可原的理由,即援助旨在阻止企业破产,而不是提升它的竞争力。但总体来说,很明显,各国普遍放弃以邻为壑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它们意识到了这种做法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有关经济学影响力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世界各国在财政和货币领域推出了类似的应对政策,并且都没有采取竞争性货币贬值与保护主义措施。这在发达国家很明显,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同样明显;在充满活力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此,在共产主义中国和经济仍然受政府控制的印度同样如此。如果说曾有过什么“大共识”(Great Consensus)的话,这就是共识所在。

  如果80年前没有发生过大萧条,我们可能就不会有可以利用的“自然实验”,或许,2009年的情况就会完全两样了。但发生过大萧条的事实,只是一个必要条件。我们没有落下重复历史错误的罪名,是因为经济学界已经从那次事件中学到并提取出了正确的经验。

  当然,我们没有学到所有的经验;我们甚至可能学到了一些错误的经验。还有可能,我们正在为未来的危机铺路,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仍然在探索驯服金融的方式。因此,经济学必然会再次失败。但我们避开了本来很有可能在2009年发生的大萧条,为此全世界都应该感谢经济学;至少,这是这个学科为放任2008年危机发展所作的补偿。

  本文作者为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和全球发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高级研究员、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高级研究教授。

  译者/董琴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