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罗伯特•希勒:普罗大众的经济学

  我们正置身于一场通俗经济学的大潮之中:一切关于经济学的书籍、文章,博客和演讲无不受到普罗大众的热烈追捧。

  在最近召开的美国经济学会丹佛年会中,笔者恰好参与了一场关于该现象的小组讨论。而小组成员们都意识到了某种矛盾现象:通俗经济学的兴起恰恰是与人们对专业经济学家的不信任同时出现的,因为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未能预见(甚至仅仅是警觉)这场自大萧条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既然如此,大众又为何大肆购买由专业经济学家撰写的书籍呢?

  对此我听到的最有趣的解释是经济学之所以显得更有趣,是因为它似乎不再是一门完美和封闭的学科。如果有一本书告诉你说经济预测最好交由电脑模型去完成,而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你必须拥有一个博士学位才能搞懂这些模型,那该是多么沉闷乏味啊。

  但事实上,公众是对的:虽然这些模型都或多或少地有科学依据支撑,但它们却依然铸成大错。可见有时我们最好关掉自动导航仪并动动自己的脑子,尤其是当危机降临时启用一下自身完美的人类智慧。

  而有一点得到了在座所有讨论者的同意:通俗经济学已经成为了专业经济学家与普罗大众进行交流的媒介——而这种交流正体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毕竟大多数经济学家之所以未能预见危机的来临,就是因为他们已经与真实世界中人们的想法和行动完全脱节了。

  成功的通俗经济学实践将读者或者听众视为一个参与者。很显然,这意味着经济学家必须乐于接纳某些还未被专家学者们普遍认可的原创性理论。

  直到最近,许多专业经济学家依然不愿提笔去写一本通俗读物。毕竟这么一本东西显然无法成为获取教职或晋升的可靠依据。估计那些评审委员会的人会认为,由于书中并未包含任何方程或统计图表,因此也不能算是一项有学术价值的严谨工作。

  更糟的是,直到最近,一个负责评价经济学家的委员会甚至认为撰写一本与经典理论有不同观点的通俗经济学读物在专业上是不道德的。

  当然,试想如果你是一个医学界专业人士,你会如何看待那些将某种未经权威部门认可的疗法向大众推广的同僚?无数看似前途无量的新疗法都在严谨研究中被证明无效甚至有害,这是行内共识。医学界对新疗法的有一套严谨慎密的学术评价机制,并与高水准的专业刊物紧密结合。任何绕过该程序向公众推广未经测试的新理念的做法都是违反职业道德的。

  而在这场危机爆发前的几十年间,经济学家们也用以上述标准来看待自己和本专业的,而研究趋势的发展也促进了这一点。比如说,当芝加哥大学在1960年发明了一个可以系统容纳数百万只股票的价格信息的通用计算机磁带之后,一大批科学研究开始利用该信息来证实“有效市场假说”。科学家们发现某种存在于证券交易所中的竞争性力量似乎迫使所有股票价格向它们的真实价值靠拢。于是所有不以此假说为基础的交易计划都被视为愚蠢或是居心不良。科学在股票市场理论上大获全胜——至少看上去是这样。

  但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给那些过度自信的科学经济学家一个响亮的耳光。问题不仅仅是专家们未能预测危机,而是他们那些模型有时甚至推算这么一场大灾是不可能发生的。

  对此的一个解释就是经济学界并未充分理解经济中人的要素——一种不能被简化为数学分析的要素。

  而那一小部分对本次危机发出警告的专业经济学家则是这么一批人:他们不但饱读经济学文献,也不忘进行个人判断:凭直觉将当前状况与某些历史场景相比较;对投机买卖,价格泡沫和市场信心下结论;对经济参与者的道德目的进行衡量;发现市场已经过度自信,连监管者都松懈了。

  这些判断来自于那些熟知商界人士老底——他们那些诡计、信条,花招和辩词——的经济学家。这些学者的观点永远不可能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者受到像新医学疗法那样的严谨待遇。根本没有任何已有的科学程序能证明这些观点的有效性。

  当然,经济学在许多方面都确实是一门科学,而这些学者及其计算机程序的贡献也不可抹杀。但正如经济学家埃德温•R•A•塞利格曼在1889年所说的那样:“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换言之,它关注的是伦理(译者注:正如不同的社会发展形态产生不同的经济伦理)并因此是一门研究事物在某段时期内发展状况的科学……它不属于自然科学,因此也不是一门严谨或者纯粹的抽象科学。”

  对笔者本人以及在座的其他论者来说,对经济学不确定一面的探索就是要与公众真诚地展开对话,深入他们的内心,从他们身上学习,阅读他们发来的邮件,并扪心自问:我最推崇的理论是否真的接近现实?

  罗伯特•希勒为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金融技术公司MacroMarkets LLC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