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布拉德福德·德隆:没有希望的失业

    从商业周期的角度讲,不管眼下全球经济多么困难,这只是看待世界的一个视角而已。

  从全球寿命预期、世界总财富、技术整体水平、新兴国家增长前景和全球收入分配看,形势一片大好。不过从其他领域看来,全球经济则相当糟糕,比如全球变暖、国内收入失衡及其对各国社会稳定的影响等角度。

  即便从商业周期角度看,如今的情况也比过去好得多。想想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给市场经济造成了多大的冲击,由于当时受到长期失业的重压,市场经济根本无法自力更生走向复苏。

  尽管我们今天还没有走到这般田地,却也不能说大萧条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有种状况的可能性正越来越大,即长期失业将在未来两年对复苏造成类似大萧条的影响。

  在1933年冬天的低谷时期,大萧条简直称得上是集体性精神紊乱。到处都是游手好闲的工人,因为没有企业雇用他们;企业不雇用工人是因为它们看不到产品的销路;而产品没有销路是因为工人没钱消费。

  当时,大量失业已经转变为长期失业,并造成两个后果:第一,经济失调的负担并不是被公平地分担的。由于消费价格比工资下跌得更快,大萧条时期保住就业者的福利有所上升。丢掉工作并一直处于失业状态的人承担了绝大部分恶果。

  第二,让失业者重新回到市场经济十分困难,即使是运转平稳的市场经济。有多少老板会舍弃职场新鲜人,而选择已失业多年的人呢?经济刚刚经历了大量失业时期,这一简单事实使得之前理所当然就能达到的增长和就业水平变得艰难。

  贬值的汇率、温和的政府预算赤字以及时间,看起来皆非良药。高度集中的工会化劳动力市场(比如澳大利亚)与分散的自由放任劳动力市场(比如美国),在长期失业面前一样束手无策。法西斯主义(比如意大利)同样解决不了问题,除非伴随迅速的军力扩张(比如德国)。

  最后,在美国,是“二战”的逼近以及伴随而生的军工产品需求,促使私营部门雇主开始以可接受的工资水平雇用长期失业者。然而直至今日,经济学家仍无法清楚地解释,为什么在1933年到全面战争动员开始前的近十年时间里,私营部门无法找到雇用长期失业者之道。各地劳动力市场和国家制度各不相同,持续性失业的程度表明,精确描述某个方面重大失灵的理论只能是部分成立。

  最初,大萧条时期的长期失业者急切而努力地寻找其他工作。但是,在找工作半年而未果后,他们变得心灰意冷、心烦意乱。失业一年后,典型的失业者仍会寻找新工作,但已不再十分上心,也不抱有多大希望。而在失业两年后,失业者会认为对于任何一个职位,自己都是最后才被考虑的人选,他会丧失希望,并从现实的角度考虑,离开劳动力市场。

  这就是大萧条时期长期失业的模式,也是西欧20世纪80年代末长期失业的模式。而在一两年后,这也将成为北大西洋地区长期失业的模式

  四年来,笔者一直强调,我们的商业周期问题需要更积极的扩张性货币及财政政策,只有采取这样的政策,我们最大的问题才能较快地解决。这一点目前仍然成立。

  在未来两年中,除非当前趋势被突然地、出乎意料地打断,否则这主张可能就不那么适用了。

  从目前看来,发生概率较大的情况是,今后两年,北大西洋主要劳动力市场失灵将不再指向需求面市场失灵——这类失灵是可以通过更积极的政策刺激经济活动以及就业来轻松解决的。劳动力市场将面临结构性市场参与失灵,没有简单容易的药方可以把这个问题治愈。作者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国民经济研究局副研究员、美国财政部前部长助理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