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国正在进行市场经济再学习

市场经济并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植入的超验的制度框架,而是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人类行为产物。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历经了200—300年发展,中国还不可能与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经济同日而语。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成熟还有很长的未竟路程,只有继续深造修炼,才能真正实现“好的市场经济”,依此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目标。

  初级的市场经济激发了高增长

  当开始改革开放时,经济学家们对企业领导人的经济学启蒙教育,居然是反复告诫他们“企业是应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方式就是用最小的投入生产最大的产量,实现所谓“最小—最大”的投入—产出关系。要实现最小投入就必须尽可能降低成本,扩大生产规模;要实现更大产量就要拓展市场,而且要以“快鱼吃慢鱼”的方式迅速击败对手。于是,市场经济被理解为以利润最大化(或市场占有率最大化)为目标,以低成本低价格为手段,以快速扩张为策略的“血拼”式竞争。

  不仅企业这样理解,各级政府也这样理解。为了给企业的“血拼”竞争助力,各地政府大力招商引资,竞相提供优惠政策和“特殊待遇”,包括低价格的土地、资源,低标准的环境保护准入条件,以及低社会保障的劳动力,直至减免税收和提供财政补贴等,尽可能降低企业成本,以低价格的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而且,还要实行“扶优扶强”的差别性政策,以帮助一些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这个极度亢奋的时期正在走向转轨换挡期,超高的经济增长率已经回归到虽仍属相对较高区间但已显著低于历史水平的平稳增长态势。企业、政府和公众都必须以对市场经济更深刻的理解来适应新的形势。

  企业家的市场经济理念提升

  在市场经济的初级教义中,以其原教旨理念为前提,假定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行为,即将所有的人抽象为完全没有信仰、民族、道德、文化等差异的工具理性决策主体。依此原教旨精神,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程阶段,不少企业确实可以取得相当突出的竞争优势,一批又一批企业家以快速做大的经营理念,使中国工业化以开阔地展开的平推扩张方式,大规模进军一切易于进入的产业空间,在产业链的中低技术环节和层面上迅速完成了市场饱和化过程,直至出现普遍性的“产能过剩”现象。

  按照这样的逻辑,市场经济的效率和业绩被理解为,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最大的规模产量,以最简捷的方式获取最大的盈利,以最短的过程实现高速增长和资产扩张。因此,“挖出来就是钱”(采矿)、“一倒手就是利”(贸易)、“坐着就可以钱生钱”(金融),就显得比“辛苦制造才能赚钱”(制造)更符合市场经济 “高手”的标准。只要实体产业没有虚拟经济更赚钱,放弃实体产业、投资虚拟经济当然符合市场经济的原教旨精神,似乎无可厚非。

  但是,作为工具理性的“经济人”假定,将最终服从于更深刻的价值理性逻辑。因为,以经济人理性假设为逻辑基础的“利润最大化”、“物质财富拥有最大化”等,本质上只具有工具意义,而没有效用意义,不是实质幸福。

  以经济人理性为假设,工业化不过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关于人类具有追求物质财富本能的假定,又被直接推演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其实,即使是从纯粹理性上说,物质财富和企业利润也都不会是人类行为最终的价值目标,因此,也不是工业化的价值目标。从价值意义上说,工业生产的根本性质是将原本对人类无用的物质转化为对人类有用的物质,是将“无用”变成“有用”,而“有用”的最终意义是对人更有“效用”,能增进幸福、减少痛苦。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要求企业更深刻理解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性质的发展阶段。

  政府经济管理理念和方式与时俱进

  不可否认,市场经济不能没有政府作用。但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也有初级与高级之别。初级形态的政府干预,表现为直接的行政性方式,包括行政审批、政府替代企业决策、政府选择市场竞争赢家,以及以行政手段进行纠错,等等。政府总是倾向于自己直接插手解决或替代企业决策,也就是自己冲到第一线,把“活儿” 揽到自己身上。

  而高级形态的政府经济管理则应是,政府通过完善市场机制,使市场更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如果导致企业处处事事须与政府打交道,眼睛时时盯着随时可能变动的政府政策安排,必须花很大的时间精力进行政府公关甚至寻租,则是政府管理处于初级形态的表现。反之,如果企业平时根本感觉不到政府干预的存在,同时又明确知道一旦需要政府支持,可以找哪个部门和通过什么程序解决,不必担心政府政策变动的不确定性,经济运行正常有序,则是较高级形态的政府管理表现。

  在市场经济初级教义中,市场经济类似一种机械性关系;而在市场经济中级教义中,市场经济类似一种生物性(生命体)关系。如果按前者的理解,政府就会过高估计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调控能力,以为自己可以精确地处理各种宏观和微观关系,时时保持经济体处于理想的均衡和合意状态,即“摆平”一切。如果按后者的理解,政府则会充分尊重和敬畏市场经济规律,承认信息的高度分散性和自己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懂得自己能够调控什么,无力决定什么,什么该顺其自然,什么是必须守住的底线。

  民众提升现代市场经济价值理念

  市场经济的初级教义播种了市场经济的种苗,启蒙了民众的市场经济意识,包括自立自强、责任自负、自由选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但是也留下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弊病,诸如物质至上、急于求成、贪大求快、虚荣浮华。将“宏大”、奢华、炫耀、暴富作为成就标志,往往导致无节制的物欲横流和浮躁轻狂,缺乏耐心,见异思迁,这将会销蚀持续进取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脚踏实地的实业精神。

  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中程阶段,现代市场经济更高层次理念将越来越强化其社会影响力,例如,机会均等,规则公平,反对歧视;契约自由,公平竞争;个人权利不仅主张生存权、财产权,而且越来越注重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加之信息化和新产业革命的到来,去等级、去中心、分布式、网络化等现象越来越频发和广泛,必然加快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成为社会主导意识的进程。

  世界上几乎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即使那些全力模仿西方国家、力图全盘西化的国家,最终也只会发展成为显著有别于西方的国家形态和社会形态。根本原因就是:尽管经济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文化是多样化的。每个国家的公众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立足本国国情,不断“干中学”,“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此过程中,整个民族都如同在集体进修市场经济的中级教程,不断提升其现代市场经济的价值理念。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广大民众的意愿和心理倾向,将决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