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诺奖得主创新理论凸显市场与政府的边界

  按颁奖委员会的说法,今年的经济学诺贝尔奖授给美国经济学家、纽约大学教授萨金特(Thomas J. Sargent)及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西姆斯(ChrIStopher A. Sims),是两位在“对宏观经济中因果的实证研究”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两位学者在计量经济学领域的时间系列因果关系分析,尤其是西姆斯在矢量回归分析方法方面的创新,一直受到经济学界的高度评价。

  而这种研究方法,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有巨大差异,尤其是在经历了2008年以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各国政府均采取积极救市措施这样的大背景下,实际上对政府干预对现实经济能否起到预期效果提出了疑问,本质上是对当前全球性宽松货币财政刺激政策的反思。正因如此,总体上看,今年两位诺奖得主对于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性,是持悲观态度的。

  萨金特与西姆斯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方向和所取得的成果,与理性预期学派是一脉相承的。尤其萨金特,作为“理性预期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利用动态宏观经济模型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市场主体的理性预期行为,会抵消政府宏观政策效果。这就好像人们预期冬天将要到来,而提前预置棉衣来保暖一样。

  这一点,显然与2004年两位诺奖得主芬恩·基德兰德(Finn Kydland)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的研究成果不仅有联系,而且非常相似,观点也几近一致。有联系,是说这些经济学家基本都可归属于“理性预期学派”门下;很相似,表现在他们的贡献几乎都在动态宏观经济学方面。普雷斯科特等人也认为,正因为政府政策将被市场主体理性预期所抵消,所以政府的政策最好是中性的,而且保持不变。实际上,与大萧条时期政府的全面进入背景一样,政府的过度入市,引发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经济学界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反思,新古典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都加入到了这个反思潮流之中,其中理性预期学派对政府效率方面做出了很有现实意义的探索。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中国而言,两位诺奖得主的研究成果,可能在处理政府与市场边界方面更有积极的参考意义。从全球范围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都加入到积极刺激宽松行列之中,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奥巴马政府在伯南克的经济理念指导下,已连续实施了近3年的政府救助方案,并且在近期接连出台巨额的就业计划以及相关配套措施。但这些措施与实际发展并不相关。以“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来分析,这种扩张性政策或许短期内有效,可从长期看,由于企业与雇员已提前根据未来可能发生的通胀率谈判工资,商业银行也会根据未来预期调整利率水平,所以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仅无助于经济增长,反而只是加剧通胀。美国麦肯锡的研究就表明,以目前美国的状况,经济恢复至少需要5年时间。

  中国的问题同样不容乐观,在政府主导的4万亿投资刺激下,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有了很明显的扩张,而且引发出的地方融资平台和银行金融风险已开始显性化,近期频发的民间借贷危机对我国经济体系的稳定造成了不小震荡,而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源于在金融抑制环境下,中小企业金融需求无法满足。事实上,类似政府有形之手伸得过长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无法正常实现的问题,在各个部门和地区都存在。

  现代经济学在数量方法与计量工具上还将不断发展,并且新方法与工具的运用将不断得到鼓励。这与近年来在欧美出现的所谓对“经济学数学化”反思潮流,多少有些对着干的意思。

  理性预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值得我们好好去琢磨。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