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中国现代经济学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的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虽然时间不长,但现在却已经到了总结经验教训和继往开来的时候了。我所说的这几个可以粗略划分的阶段是:

(1)19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恢复时期。这个时期,国内主要大学的经济系(政治经济系)恢复了教学和科研活动。在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主导课堂的同时,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也开始了对西方经济学基础的教学。不过,在这个时期,现代经济学概念基础的引入是以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批判为主要内容的。主要的表现是,在课堂上有了西方经济学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以及西方经济学思想史等课程。承担并撰写这些课程的教学和教材的教师主要是早期留学西方或者长期从事西方经济学思想研究的老一辈学者。他们是国内成立的“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的重要骨干和重要参与者。现在,这一辈学者都已高龄。不少著名的学者已经离开我们。

(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的开放时期。这个时期的最重要的成就是经济学教学体系和课程的改革与开放。重要的事件当然就是“福特班”的创办和世界银行中国大学发展项目的执行。后者的一个结果之一就是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共同研讨形成的财经院校的“核心课程表”。在这个课程表里涵盖了现代经济学的主要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虽然由于政治风波导致该课程表没有真正在教育部系统里得到大力贯彻执行,但是它实际上还是对中国经济学的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为参与这个课程表开发的大多数经济学家实际上是主要高校的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教育者。“福特班”虽然仅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举办,但却实际上成了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的“黄埔军校”。不仅每年有那么多的来自欧美的著名经济学家和在西方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经济学的精英人士来福特班执教,而且它为中国经济学的教学走上正规化,为推动中外经济学学者之间的交流开辟了渠道。

在这里,我想提及的还有另一个经济学教育的“特区”,它就是并不为人所知的现代经济学的“海运班”。根据我的记忆,这个于80年代中在上海海运学院举办的经济学培训班,规模比福特班小得多,名气更小。学员皆为海运学院的学生,我是当时“非法”旁听这个班的少数几个校外学生。授课教授均来自英国曼彻市斯特大学。后来这个班的几乎全部学生都去了英国攻读经济学。

(3)90年代初以来的10年建设期。这个十年是中国现代经济学教育和经济学研究规范化的最重要的时期。这十年的主要事件和成就应该包括: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成立;天则经济研究所的创办;上海三联书店《当代经济学文库》的推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科学译丛》的推出以及1954年创刊的《经济研究》杂志的成功转型。这些事件在这个时候先后发生也许不是偶然的,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我看来,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成立对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最重要贡献不在于经济研究方面,而在于经济学的教育方面,它的出现打破了原由高校经济学教学体系和制度的低效率均衡状态,而且它实际上成了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引进工程的无形的“靶子”。

这几年来,随着大批在欧美执教的大陆经济学学子开始回国短期和长期工作,经济学教育的新一轮变化已经开始发生。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岗位的设立以及教育部去年推出的长江特聘教授和特聘讲座教授席位以后,经济学教育在不少重点院校进入了发展的良好时机。短期最显著的变化是显著加强了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训练。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研究如何迎接海外经济学兵团的回流,如何从整体上改变中国经济学教育水平的落后和经济学人才培养的传统方式以及现有的体制和教育方式应该怎样变革来适应未来的变化潮流。

在经济学教育方面,对于中国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变革可以从台湾和韩国的经验中找到依据。由于在可预见的将来,训练有素的海外兵团的回流浪潮仍将加快而不是放慢,国内主要大学的经济学教师队伍的结构势必发生持续而显著的变化。与台湾、香港、韩国曾经经历过的阶段一样,海外兵团(尤其是欧美、日本和澳洲)从不断充实到主导中国主要大学经济学教育队伍的现象也势不可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学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可谓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只要积聚了国际化和现代化的人才,现在教育部在大力推行的所谓重点学科的建设就难免需要重新评估。现有的学科建设强化了经济学传统的教育资源的存量和体制,尤其是排斥了推动经济学教学国际化和规范化的增量力量的壮大。这是与中国经济学教育的未来趋势和潮流相抵触的。

由于上面的变化潮流和趋势,中国主要大学培养经济学人才的结构和方式必然发生彻底的变革。我们的本科生水平的经济学基础教育和MBA或商业管理硕士教育应该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也有相应的教育能力。但中国越来越不需要自己培养现在这么多的经济学博士,因为世界上优秀的大学每年都在为中国输送着优秀的经济学博士。

我们自己只要培养一小部分经济学的博士(精英式培养),或者同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培养经济学博士。我们大力发展经济学的本科教育也是为了向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输送经济学的未来人才(不可否认,中国确实拥有大规模的优秀的本科大学生)。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事实上已经开始并将加快这个培养经济学博士的国际分工与国际大循环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很多现有的大学将来越来越难以为自己培养的经济学研究生寻找出路。这样的结果必然是逐步关闭经济学院或者部分并归到商学院中,这并不难,因为实际上中国的大多数经济学院更像商学院。

眼下,为了更好地迎接和对接经济学培养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循环,一些有远见的经济学家开始在一些学校的帮助和赞助商的援助下在传统的经济学院之外探索小班化分流和精英教育了。应该把这个现象理解为重建(更确切地说是创建)标准经济系的努力。从优秀的本科生中遴选出少数学生组成小班,接受现代经济学的正规训练,打下扎实的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国内有条件的博士项目当然可以鼓励(包括在资助上)极少数学生在国内继续攻读经济学博士。但大多数这样的学生将被输送并纳入培养经济学博士的国际分工和大循环中。既为国际大循环,这意味着他们学成归来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学教育的骨干。未来数十年,中国经济学教育要能跻身国际领先水平,迎接这个“国际循环”是明知只举。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