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关于"conventional wisdom"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2006年9月号上有世界银行北京办事处的经济学家Bert Hofman 和 Louis Kuijs 的文章“Profits Drive China's Boom”,对5月份以来关于中国的企业储蓄和赢利能力等问题的争论做了一个回应。具体的内容我就不提了。这只想提一下为什么经济学家的工作往往是那么的重要的问题。我的这个看法需要从“Conventional Wisdom”说起。

  我们都知道,很多事情有人说了,说多了,就慢慢变成了大家都接受的说法。如果媒体一报道,就更加成为大家都接受的观点了。这个观点就是所谓的“COnventional Wisdom”。这样的事情在经济研究领域可能不计其数。前不久我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演讲时,发现学生提问很踊跃,可是学生的问题基本上全部是可以预料的,因为这些问题我在别的地方演讲时也经常被学生提出。有意思的是,为什么我们大家关心的问题都是一样的?答案实际上是,这些问题是我们的媒体不断宣扬和不断强化的。这些问题如果陈述出来往往就是:中国的出口得不偿失;中国现在面临着经济的极大不安全;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主要是腐败造成的;中国家庭的储蓄率奇高;中国的投资率太高,消费率太低;中国的内需不足,中国的增长不可持续等等。

  这些问题的背后往往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这是它们成为重要问题的原因。因此这些问题就是“Conventional Wisdom”。大家都这么说,因此我也这么想。经过大家这么一说,这些问题就成为了真正的问题,并且走到哪它们都是大家关注的问题。15年以前,中国国有企业的财务绩效每况愈下,解释这个现象的理论于是就主导了我们的思维逻辑。受这个理论的影响,当时对国有企业的主流观点于是就成为,第一,国有企业是大规模亏损的;第二,国有企业是不赢利的;第三,企业的投资资金是银行提供的。建立在这个观点之上的宏观理论就变成:中国经济过热是由银行信贷过多引起的;控制信贷增长是稳定宏观经济的抓手。这些就是“Conventional Wisdom”。现在这个观点被Hofman和Kuijis的研究颠覆了。他们做了一个最简单的研究就挑战了这些“Conventional Wisdom”。这就是经济学家存在的价值。他们的问题从怀疑这个“Conventional Wisdom”开始:中国的企业现在真的还不赢利吗?他们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很容易找到证据证明,中国的企业在1998年之后的赢利在加速增长。这些赢利的很大一部分变成了企业的储蓄的来源。而他们发现中国企业储蓄才是解释资本支出(投资)的主要变量,银行信贷是第二位的。由于企业的现金流(利润和折旧)成为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传统上认为中国的投资资金主要是银行信贷提供的观点就成了问题。

  由于新的观察和解释挑战了传统的观念,紧接着一系列的问题也就被弄个清楚了,比如,如何解释企业利润的增长与资本回报下降的并存现象?怎么解释企业赢利的增长与银行坏帐并存的现象?什么是企业的储蓄?企业储蓄的增长为什么与信贷增长并存?等等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解释,相反,在传统的观点里,这些问题不再成为了问题。

  其实,所有科学的研究活动,包括经济学在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Conventional Wisdom”的挑战。而已有的“Conventional Wisdom”总是支配着我们的观点。幸运的一点是,Conventional Wisdom 的存在总是为我们寻找新的发现提供了机遇,并使科学研究的价值在“边际上”变成巨大的。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