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新型国有企业的成长

  盘查中国的改革进程,我们会发现,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在今天的中国经济中仍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资本市场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海外投资者和市场人士的眼里,这些大型国企的影响似乎就是中国经济的名片。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可否认,在国企这个范畴里,三十年来形成的局面是难以简单地用“国有企业”这四个字来概括和定义的。实际上,国有企业的含义和类型早已多样化了。经典的国有企业已经不多见,大都转型为现代公司的模式。

  在今天的中国经济里,大型的国企还为数不少。除了那些在资源和战略部门被保留的垄断行业的巨型国企之外,我们还有很多国企是在改革30年的进程中衍生出来的。首先值得我们提及的是大型企业集团的出现。从现有的资料上可以发现,早在1981年,汽车工业跨省、区的经济联合组织—东风汽车联营公司在湖北十堰市就成立了。1983年,石化、有色金属两个行业的全国性公司也相继组建并从主管部门脱离,而且按经济合理原则组织专业化协作和改组联合,获得了良好效果。1986年3月2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要求通过企业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逐步形成新型的经济联合组织,发展一批企业群体或企业集团,企业之间要提倡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优质名牌产品为龙头联合。这可能是中国政府文件中第一次出现“企业集团”这一名词。

  在1987年全国范围内推行企业承包制的同时,股份制、租赁和兼并等其他形式的改革也在悄然进行。在这一阶段上,国有企业的“兼并”活跃,使得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得以组建。1988年8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对进一步发展企业集团提出明确要求:要利用企业兼并和控股、参股的办法突破传统体制中的所有制不变、企业隶属关系不变、财政上缴渠道不变,给予企业集团比单个集团更大的自主权,大型企业集团可以与政府直接对话,政府对企业集团要给予更多的支持。这一阶段,企业集团得到了相当快的发展。

  从行业分布来看,发展最快的当属机械行业,在企业集团中占了10%;其次是纺织行业和电子行业。而且,据一些研究提供的数据,大约有20%的企业集团成为以一个大型企业为核心,拥有几十个乃至几百个企业的集团组织。比如,东风汽车集团由原来的“厂办经营”转向了“公司办厂”,通过兼并和控股,把一批联营企业的投资权集中于公司集团,形成了投资中心。在深圳赛格集团的158个企业中,集团公司全资、控股、参股的企业已达95个,形成了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格局。的确,这一阶段,政府似乎对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更有兴趣了。1991年1月,中央政府决定选择100个左右大中型企业集团进行试点,赋予试点企业集团在计划投资、资金融通、自营进出口、国有资产管理、人事、外事等方面享有更大的决策权。到1992年底,中国冠以企业集团名称的经济联合体已有2600多家。其中不少集团今天已经成了中国企业兵团的主力军。

  除了企业集团的形成之外,中国企业变革中最精彩的地方还在于,上世纪80年代造就了一批创业型国有企业的崛起。这些企业今天可是非同小可,中国有不少的优秀企业就是经当时的这些创业者之手造就起来的。这些企业今天仍然叫做国有企业也许有些勉强,但它们早期确实是从地方国有企业的母体中成长起来的。

  在创业型国有企业的例子中,很多人都记得军医大学赵新先教授带着自己的 “三九胃泰”在深圳创业的故事;在惠州,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李东生在一个简陋的农机仓库开辟自己的工厂,与香港人合作生产录音磁带,这便是日后赫赫有名的家电公司TCL;在广东顺德的容桂镇,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的潘宁以零件代模具,用汽水瓶做试验品,凭借手锤、手锉等简陋工具、万能表等简单的测试仪器,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打造出了中国第一台双门电冰箱,这便是在后来统治了中国家电业十余年的科龙公司的前身。

  1983年7月5日,在 “国营橡胶第九厂”的基础上,“双星”商标正式进入历史,而汪海这个名字也渐渐为世人熟悉;1984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的基础上,以柳传志为首的11名科技人员创办了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1989年公司更名为联想集团,仍归中科院主管;也正是在这一年,李经纬看中了一种运动饮料配方,当时它躺在广东省体育科研所的文件夹里无人问津,李经纬感到机会来了,健力宝由此诞生;1989年6月,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黄海冰柜厂成立,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澳柯玛集团”。

  在当时看来这些企业都很幼小,它们基本都是在原有濒临倒闭的工厂基础上,由有雄心抱负的年轻人接手经营,或者由创业者向单位借资筹建的,相比那些老牌国营企业,它们缺乏资本,也缺乏市场,但是由于它们生产的产品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它们少了老牌国企面临的种种体制上的约束,日后却发展迅速。可以说它们惟一有的比较优势,就是自由和创业精神。

  进入1990年代之后,随着企业承包制的弊端和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不断暴露,通过建立股份制对国企所有权结构进行改革的思想开始受到了政府的关注。在上述背景下,中国政府在1993年提出今后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中国进入到了股份制试点的高潮,大型国有企业纷纷开始股份制改革。这一年,青岛啤酒、上海石化、北京人机、广船国际、安徽马鞍山钢铁、昆明机床六家改制国有企业在香港及全球发行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这六家在海外共发行H股股票405292.8万股,筹资金额达80亿港币。这些公司上市后都有良好表现,特别是马鞍山钢铁,被英国 《国际金融评论》评为1993年度全球新兴股票市场最成功的上市公司。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上,1994年100户不同类型的大中型国企实行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试点内容包括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完善企业组织制度、健全会计制度、改革人事制度等。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业型国企进入到了迅速扩张的阶段。全球化和多元化渐渐进入这些企业的视野。这时候的海尔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 (1984年只有冰箱,1998年时已有几十种产品),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低的成本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同时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市场,建立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学会了做贸易的联想集团,开始了外向型和产业化战略,于1988年在香港成立了“香港联想”,拓展海外业务并成功上市;在双星鞋业的基础上,双星相继推出了“双星轮胎”、“双星机械”、“双星服装”、“双星热电”等产品。这段时期,又有一批新公司成立,前面提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国企改革中的股份制改革实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93年2月18日,经呼和浩特市体改委批准,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总厂整体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2月5日,内蒙古伊利集团公司正式成立。

  奇瑞汽车也是这时候创立的。1997年3月在芜湖经济开发区,由安徽省和芜湖市下属的5家公司共同投资的、注册资本为17.52亿元人民币的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成立,此即奇瑞汽车公司的前身。这家公司的成立带着明显的国际化印记,1996年,“951工程”(项目启动时取的内部代号)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英国福特公司的发动机产品技术和一条生产线。显然,当时的芜湖政府不认为造汽车是多么困难的事,无知者无畏,而无畏的精神却已深入这个企业的组织基因,并且在继续发扬光大。和那些老牌大型国企一样,创业型国有企业在这一阶段也谋求通过资本市场扩大融资渠道,纷纷上市。

  这一批诞生在上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的新型国有企业,代表了中国经济转型期出现的特殊企业模式。它们有计划经济历史的印记,更有企业家创业精神的典型特征。这些企业有的是依靠从国家或集体借来的资金,有的是以原有濒临倒闭破产的国有企业为基础,但却都是企业家的企业了。没有他们,中国企业军团缤纷多彩的画卷就会黯然失色。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