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大衰退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资本主义危机正逐渐消退,那么,资本主义自身怎样呢?三十年前,世界开始向市场以及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发展。这一趋势结束了吗?

  无疑,有关“市场魔力”的谈论变少了。人们开始带着苦涩、怀疑和明显的敌意,大肆讨论市场的问题所在。各国政府都在重新夺取自身经济的重要制高点,不过,是以一种更像消防队、而非总体规划的临时行动的方式。

  即使是在美国,这种平衡也已经发生了改变。华盛顿现在还成了汽车、能源和金融业的首府。欧洲正在重振“混合经济”。在中国,政府的角色重新扩大。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天平正大幅度地重新倾向政府吗?人们将决定他们需要政府的保护,使其免受市场的伤害,还是,他们将得出结论,这场危机证明了市场的终极强盛?

  对这场危机的主要叙述将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产生深刻影响。“叙述”(Narrative)超越了戏剧性故事本身的发展。它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提供解释,并为未来的构想提供框架。大约存在12种关于大衰退(Great Recession)的叙述。

  (1)不充分且错位的监管以及不当的信用评级导致了过多的杠杆,而低利率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过多的杠杆造就了不稳定且过高的债台,而债台最终因不堪自身的重荷而倒塌。

  (2)金融工具的快速创新没有降低风险,反倒以几乎没人预期到且未受到恰当监管的方式,使风险更为集中且放大。

  (3)监管未能覆盖“影子银行”领域;对复杂、跨境的“太大以至于不能倒”的机构的监管又被证明不到位。监管制度反常地鼓励银行转移债务,从而降低了对风险的警戒性。

  (4)提倡购房的政策和房利美(Fannie Mae)等政府资助企业,加上掠夺性、欺骗性的私人行业放贷操作,营造了一个非可持续的次贷抵押世界。

  (5)在全球储蓄过剩的助长下,高负债将美国变成了一种“超新星”的新兴市场国家,这使它容易受到这场超爆炸性债务危机的冲击,这场危机比上世纪90年代末的新兴市场危机严重许多。

  (6)在“恐惧与贪婪”之间摇摆的天平走向了贪婪的极端;风险被过低地定价和评估。审慎会不利,被冠上“平庸”罪名的公司可能被判死刑。薪酬变得太高,从而令个人和机构对不断增大的风险视而不见。

  (7)信贷宽松激发的投资心理催生了房地产、能源及其它领域的席勒式泡沫,并最终以毁灭性的破裂收场。

  (8)每一场繁荣都孕育着下一轮萧条,一代人以来最佳的全球增长滋生了骄傲自大的情绪,从而使一场重大衰退变成了必然。

  (9)全球化导致了我们无法理解的脆弱性——最明显的是在债务辛迪加方面,同时还有全球供应链方面。后者在发挥逆向传动带的作用,将经济低迷的影响重新传回至链条上。

  (10)不断上升的大宗商品价格(主要是油价),给低收入群体造成了负担,并早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前就重创了底特律。

  (11)对于那些认为市场体系受到操纵、因此一定会出现危机的人而言,这场危机提供了证据,反映出了被他们视作资本主义内在弊端的东西。

  还有一个解释,也是历史学家戈登•普兰奇(Gordon Prange)所认为的1941年珍珠港袭击事件的首要原因,即,人们坚信“这种事情绝不会发生”。直到2006年,人们还普遍认为,即将上演的那种灾难绝对不可能发生。

  其他人还可以有其它说法。会有许多相互重叠;也有一些相互矛盾。什么会成为主要叙述,将受经济复苏的速度与力度的影响。不过,未来几年,各国政府将会在他们的经济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且将会寻找“确保”类似危机不会重演的监管模式。

  对危机的叙述将取决于人们如何看待风险。在大衰退之后会出现“新谨慎”(New Caution),从而改变人们的支出和储蓄习惯,并进而降低未来增长率吗?在金融市场,人们会变得更加谨慎吗?经历过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的人非常厌恶风险,不愿意购买股票或将太多的钱存放在同一家银行。

  尽管大衰退的影响远达不到那样的地步,但也会持续许多年头。人们已经发现——或重新发现——华尔街不是单行道。市场既会上涨,也会下跌。尤其令人不快的是,人们发现,围绕承诺不断增值的养老与退休基金的“社会契约”,不是一个指望得了的可执行契约。这就会使人们意识到他们一直忽视却确实存在的“风险”,从而导致上面提及的新谨慎。

  市场体系依赖于人们对市场稳健、市场规则的品质以及创造业绩的能力的信心。但那种信心——事实上是信任——必须要重新赢取。将会成形的叙述对信心的重建将至关重要。当记忆习惯性消退,风险潮汐开始再次上涨时,它也将有助于引导人们避免危机重演。

  本文作者是艾曲斯(IHS)公司旗下剑桥能源研究协会的主席。他的著作包括The Prize和《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Commanding Heights: the Battle for the World Economy)。The Prize已推出新版本。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