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关于对冲基金

其实还有一本好书,不过我没有列入“新经典阅读”,但看到上一则“日记”引来上万次访问,我觉得不妨把这本书的丁丁评语也贴出来。写着写着,突然有这样的冲动,打算把相应的政策建议也一并贴在这里,引发讨论。如果我们希望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话,不引入“空头”机制简直就是阉割股票市场的健全身体,从而它只能是高风险的投机者的乐园而不能成为把每一个人的风险态度与收益组合匹配的市场。

巴顿.比格斯《对冲基金风云录》,张桦、王小青译,中信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丁丁评语:作者堪称“大名鼎鼎”,是摩根斯坦利最高的五位执行委员之一,他们下面才是各色各样的所谓“董事总经理”,所以,比格斯的名字就足当最好的广告。我很少读这类作品,这一次却读得津津有味。这里讲述的,完全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情境和由此激发的思想,事实上,我认为相当大一部分,原本就是作者的日记。在这些文字当中,我可以体会“对冲基金”的诸种合理性与“非理性”。非理性已有太多论述,不赘。合理性呢?在比格斯的许多人物特写中,有一段大意是这样的:他天生的抑郁性格,让他特别适合运作一只对冲基金。彼得.林奇曾这样告诫他的狂热追随者们:仅当你晚上可以安然入睡,你才算“适合于”你所涉及的那一类风险。否则,你就应当退出。为什么抑郁性格更适合对冲基金?因为抑郁性格的人不相信任何股票或企业的价值还没有被高估,他们在别人看到价值的地方看到的是泡沫。因此,他们买了一种股票之后,如果不再买那种股票的例如“售出期权”或卖出那种股票的“认购期权”,就觉得不舒服,也就是说,无法安然入睡。说实话,我就属于这类人。可惜,中国股市里几乎没有这类可以让我们随意玩儿的衍生工具。这意味着,如果让我进入中国股市,我就无法安然入睡。最后补充一句,在第110-112页,我发现比格斯也读塔勒布的书,他说他的书“充满智慧”并且“值得认真研读”。

写到第20章,他讲述了一个神秘故事,堪称“毛骨悚然”。我不能转述,因为很长,总之,是关于一份神秘的华尔街日报的故事。

我觉得2007年中国股票市场最需要的,是对冲基金,而不是老掉牙的基金。因为一方面,中国股市的整体风险(所谓“系统风险”)仍然很高,例如,占总风险的60%,另一方面,“特殊风险”已经随着股票类型的多样化而增加了,大约占总风险的40%,成熟的市场里,这一风险应占总风险的70%,而整体风险只占30%,于是“投资组合”才有意义。不论整体风险还是特殊风险,今年的风险肯定比去年高很多,所以,没有任何“空头”机制,大家都只能持有“多头”,这本身就是很高的系统风险了,尤其是基金成为主要玩家的时候。空头机制的引入当然也有风险,可以很高,但并不像政策制定者们想象的那样危险。例如,可以先引入“puts”这类期权——并由监管机构对卖家设置“准入资格”,后引入“calls”这类期权。这样,或许整体风险能够控制在较低水平,可以低于目前完全没有空头机制,也低于同时引入“calls”和“puts”时的风险水平。

姑且把“puts”翻译为“定售期权”,这样,出售“puts”相当于可能发生的“多头”——仅当售出的定售期权被执行时发生的多头。如果准入资格审查严格,那么,散户和资格不够的机构就只可以买定售期权,这样,大众就有了“看空”的金融工具,可用于降低股票投资的风险。最平常的使用方法是,持有股票,同时购买一些定售期权。当然,需要考虑定售期权的定价问题——监管机构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