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投稿
经济金融网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中国经济学年会 EFN通讯社

周振华:充满变数的世界经济复苏之路

    周振华研究员在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上的演讲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来势凶猛,波及广泛,被一致称为“百年一遇”的大危机。然而,时隔一年,从2009年三季度起却出乎意料地出现了复苏迹象。如何看待当前的世界经济复苏,存有不同争议。有的认为,危机已过,世界经济进入复苏阶段;更有甚者,认为可能出现V形反弹走势。有的则认为,尚未真正走出危机,目前只是政策性复苏,仍有可能再次探底。我们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是周期变形的表现,但复苏之路困难缓慢且充满变数。

  复苏中的隐忧

  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复苏趋向,但总体上还比较“虚弱”,经济复苏乏力,缺乏可持续的强劲支撑。

  数据表明,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发达经济体纷纷出现经济正增长。三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增长3.5%,为连续四个季度经济下滑后首次出现正增长。美联储预测美国经济2010年将增长2.5%—3%。欧元区16国和欧盟27国已开始摆脱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分别在三季度取得0.4%和0.2%的增长。其中,除英国仍不景气外,德国和法国在三季度分别取得0.7%和0.3%的环比增长,意大利国内生产总值在连续五个季度下滑后首次出现正增长,达到0.6%。欧盟还调整其2010年增长的预测,由原先收缩0.1%上调至增长0.7%。日本经济增长率由一季度的-12.4%大幅升至二季度的2.3%,三季度增长1.2%,按年率计算为4.8%。

  而且,这些发达经济体的先行指标也趋于向上势头。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10月份攀升至55.7;欧元区从10月份的53.0进一步上升至11月份的53.7,为两年来最高;日本达到54.3,均高于50,呈现景气扩张。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复苏速度也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亚洲地区发展回升速度更快。如三季度印度GDP增长6.5%左右,其工业生产平均增幅已达5.8%。又如巴西财政部长曼特加最近指出,巴西经济有望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预计2010—2012年年均经济增长将达到6%—6.5%。

  为此,国际机构纷纷调高了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如IMF最近将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测数由原先的下降2%上调到下降1.1%,并将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测数由原先的2.5%提高到3.1%,其中发达国家增长1.3%,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长5.1%。

  但必须看到,当前世界经济整体上还比较“虚弱”,经济复苏乏力,缺乏可持续的强劲支撑。

  一是金融体系依然紊乱。美国非银行类的大金融机构和地方银行的破产仍不断发生,信用卡、面向商业不动产的贷款等坏账的担忧仍难以解除。2010年美国将有超过5000亿美元的商用房地产贷款到期,而目前美国商用房地产市场并不景气,如果届时商用房地产价格持续下滑,那么1000多家美国地方银行就极可能倒闭。与此同时,由于实行超宽松的金融政策,向经济系统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也已出现新的金融泡沫迹象。

  二是失业率居高。美国失业率10月份已升至10.2%,达到近27年新高。欧盟的失业率也达到9.2%。这凸显出劳动力市场存在罕见的巨大缺口,对工资和收入增长产生巨大的下行压力,工资涨幅在不断缩小。

  三是消费需求乏力。据统计,美国居民的净资产在过去18个月里减少了13万亿美元,约为GDP的93%。居民财富的缩水通过负财富效应抑制了居民消费。此外,在收入增长下降的情况下,储蓄率迅速上升,严重削弱了消费需求支出。据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显示,10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已从9月份的53.4跌至47.7。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消费贷款总余额减少了120亿美元,已连续第7个月下降,其持续下降时间是1991年以来最长的。预计第四季度美国消费开支增幅将可能只有0.5%。再加上美国一系列信贷支持政策将陆续到期,消费增长仍将面临压力。这对于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2%的美国经济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四是产能过剩状况没有明显改善。欧美国家一般用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标准,一般情况下正常值在79%-83%之间,超过90%表明产能不够,低于79%则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现象。10月份美国制造业的设备利用率仅为67%,欧元区的设备利用率为70%。

  五是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截至9月份的财政年度里,美国联邦政府收入同比下降达17%,财政赤字达1.42万亿美元,是上一财政年度的3倍,占其GDP比重高达10%,其收入降幅和赤字规模均创近50年来新高。据预测,2009年底英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将达创纪录的1750亿英镑。受困于财政状况的不断恶化,英国政府已决定出售包括海底隧道和核燃料公司等国有资产,以筹集资金填补赤字。

  基于周期变形的复苏

  各国协同实施扩张性政策,在较大程度上遏制了危机在各国之间传递并产生回波影响的力度。但这只是暂时缓和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使导致危机爆发的各种深层矛盾和经济泡沫得以根本消除。

  

  我们知道,经济危机既是累积矛盾的爆发过程,又是矛盾的强制解决过程,即强制消灭无效和低效生产力,挤掉经济泡沫和结构调整的过程。因此在传统经济周期下,通常有一个较明显的萧条时期。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长达4年之久,危机过去以后,还转入了一个长时间的“特种萧条”阶段。

  但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态势看,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出现复苏迹象,表明其周期发生了变形:萧条和复苏两个阶段的界限模糊化了,不易划分。

  那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出现周期变形呢?

  第一,各国政府联合干预效应。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各主要国家均出台了规模巨大的刺激计划。“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央行通过直接购买金融市场上的各种产品而向经济体中注入新的流动性,降低了货币市场上的资金成本,缓解了市面上的流动性短缺,对信贷市场的恢复和股票市场的反弹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则用来援助金融机构(包括帮助金融机构剥离不良资产及补充资本金,以缓解去杠杆化给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造成的压力,避免更大规模的破产倒闭);用于各种形式的减税;用于帮助特定行业的大企业渡过难关;用于特定项目以直接刺激居民消费,如美国的汽车以旧换新计划以及日本的家电消费“环保积分制”等。各国协同实施扩张性政策,在较大程度上遏制了危机在各国之间传递并产生回波影响的力度。

  第二,预期管理效应。针对金融危机造成的恐慌心理,惜贷驱动下的流动性紧缩,各国及时给出积极信号,改变了因预期加速危机程度的性质,减轻了悲观情绪加速通缩的压力,增强市场信心,并通过注入流动性修补因金融危机而破损的信用链。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蔓延,减弱了信用危机与实体经济危机交互增强的损害力。

  第三,基于新国际产业分工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差异化效应。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发达国家首当其冲受到金融冲击,而新兴经济体更多的是实体经济问题。在金融危机尚未全面深刻波及实体经济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尽管也受到严重冲击,但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例如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8%以上,印度将增长5.4%,预计中、印两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50%。由于主要新兴经济体经济总量已将近全球的30%,因此其不俗表现成为稳定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因此,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只是经济周期变形的表现,是一种非内生性的复苏。政府采取扩张性政策只是人为地激发起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暂时缓和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使导致危机爆发的各种深层矛盾和经济泡沫得以根本消除。恰恰相反,由于危机并未能充分展开,相当部分的危机矛盾被带入了复苏期。也就是说,尽管采取反周期措施在短期内也许会干扰和阻挠危机的发展,从而减轻危机的严重程度,但在以后的复苏中尚未解决的矛盾终究会通过各种方式按照危机自己的规律继续展开。

  复苏之路困难曲折

  目前世界金融体系仍然比较脆弱,“蝴蝶效应”依然可能存在。由于危机并未能充分展开,所以在复苏过程中将使各种矛盾交织,新旧问题交互,摩擦冲突增加,震荡加剧。

  按此看来,我们更需要关注的,不是周期变形本身,而是未来世界经济将会如何复苏。综合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以及一年来的进程情况,并从目前事态演化的趋向来看,我们认为,这将是一条缓慢曲折、困难复杂、寻求变革的复苏之路。

  首先,这次危机直接冲击的金融体系,其修复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目前仍然是比较脆弱的,“蝴蝶效应”依然可能存在。如日前刚发生的迪拜贷款危机,引起国际资本市场的震动,是否引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尚有待观察,但至少可能会对全球资金的流向产生重大影响。又如波罗的海经济体问题,2009年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规模过大的地产和信贷市场泡沫开始破裂,三国经济都萎缩近20%,同时其公共赤字已经激增到无法维持的水平。在固定汇率制度的束缚下,为纠正这些财政赤字所作的努力将加剧其经济衰退,而一旦打破汇率挂钩,在这一地区过度放贷的瑞典银行体系的损失将尤为惨重。西班牙和爱尔兰住房市场的泡沫继续破裂,其任何一股微风都将迅速蔓延至欧元区其他地中海成员国,而那些国家的经济也具有基础极其脆弱的特征,从而将使欧洲对全球经济构成更大的威胁。因此,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并不能排除出现新的金融冲击波的可能。

  此外,消费、投资支出和就业增长都将是一个缓慢恢复的过程。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消费与投资支出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据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克里斯蒂娜·罗默估计,经济刺激计划给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增幅贡献了3-4个百分点。例如得益于“旧车换新”计划,美国车市一度呈现火爆局面。但当该计划终止后,9月份的汽车销量比8月份大幅下滑了35%。同样,得益于美国政府推出的首次购房免税8000美元的刺激,楼市一度呈现企稳迹象。但一旦计划终止,房价将急剧下滑。我们判断住宅地产的复苏将是缓慢的,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更需要时间。

  还有,各主要国家推出新的刺激方案的余地已十分有限。美国通过发债为财政赤字融资的限制较大。欧元区若干国家的财政赤字与外债余额目前均突破了马约限制(按照《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盟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如果进一步实施扩张性政策,将弱化欧元区得以存在的制度基础。尽管目前日本又因为需求减少以及就业形势恶化出现物价不断下跌的通缩现象,但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已接近200%,进一步举债的空间不大,因此非常担心2010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可能再次跌入谷底。

  至于转变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实现全球再平衡、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等,则需要一个更长的过程。

  其次,由于危机并未能充分展开,所以在复苏过程中将使各种矛盾交织,新旧问题交互,摩擦冲突增加,震荡加剧。目前可以预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各国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可能加剧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稳定和风险。自2009年10月澳大利亚因忧虑通胀加剧宣布加息以来,印度、以色列、挪威等国家相继加息或提高准备金率,新西兰、韩国等国家也有可能随时跟进。从目前看,虽然各主要发达国家尚未有刺激政策正式退出的表示,但事实上,三季度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已开始陆续收回先前出台的金融救市工具,如美国财政部9月份如期结束了针对货币市场基金的救助计划;英国和瑞士央行已停止三个月期美元回购操作;全球主要央行宣布将削减注入银行体系的美元资金等。从明年看,各国面临的不是刺激政策要不要退出的问题,而是何时退出和如何退出的问题。虽然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各国采取了联合一致的行动,但在退出方面很有可能不一致。各国刺激政策退出的不一致有可能导致世界经济在复苏过程中产生新的不平衡问题。一是将会引起汇率动荡,增加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并推高原油、黄金等商品价格;二是将加剧国际热钱流动,助长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泡沫;三是率先经济复苏和上调利率的国家可能出现本币升值,将抑制国际贸易规模的恢复。

  今年3月以来美元新一轮贬值将对经济复苏产生复杂影响。今年3月至10月中旬,美国兑一揽子货币的汇率指数累计下跌近15%,降至14个月的最低点。从中长期看,美元很可能将重返2002年以后的长期下跌轨道。受美元贬值的影响,国际市场上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扬。明年随着世界经济走向复苏,全球资源和能源需求将有所回升,在超低利率水平和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投机炒作和美元汇率走低等因素可能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一旦世界经济复苏遇到挫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剧烈波动。更为严重的是,美元不断贬值有可能全面爆发美元危机,美国和全球经济的任何复苏都可能因此被扼杀在萌芽之中。

  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增多,国际贸易严重受挫。据世界银行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共推出了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随着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一,国际间的政策合作意愿减弱,协调难度增大,而且各主要经济体都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会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从而将使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贸易摩擦不断升级。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利率仍保持低位,过多的流动性在全球涌动,热钱觊觎一些新兴经济体,助推了其房地产、股票和外汇市场的资产泡沫。由所有利差交易之原动力造成的美元疲软,已成为助长新一轮资产泡沫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利差交易持续的时间越长、规模越大,同时资产泡沫变得越大,那么随后资产泡沫破裂的规模也就越大。

  最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将是深刻而长远的。尽管世界经济总体发展趋势不会有根本性改变,但全球经济运行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化。这意味着世界经济将在适应这种新变化中得以复苏,在寻求变革中实现向内生性(自我修复型)复苏的转变,从而真正走出危机。

  经过这次危机,尽管经济全球化总体趋势不会改变,但原先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将转向由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协同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正处于变革之中。例如将5%的IMF投票权从发达国家转给新兴经济体国家;又如七国集团决定终止定期聚会,让位于G20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变革与完善,将有助于更好地协调各主要国家的经济关系,共同应对世界性的问题,促进世界经济复苏。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打破了原先两端极化的“恐怖平衡”(即过度消费负债与过度储蓄生产的平衡),但只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继续深化,就必然要求世界经济实现动态平衡。只不过要求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发生转变,世界各国要寻找新的动态平衡方式,一方面降低原先恐怖平衡存在的各类风险,另一方面推动世界经济与贸易持续平稳发展。因此,世界经济复苏必然伴随着在各国增长模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寻求全球经济适度互补的平衡方式。

  尽管在未来一段时间,全球的贸易保护与摩擦可能成为一种常态,但基于全球产业分工的国际贸易深化发展大趋势不会改变,国际贸易仍将保持迅速发展的势头。不过,在此过程中将会有两方面的新变化:一是随着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布局策略的调整(转向区域性生产布局),将相对增大区域内贸易;另一方面,为减少贸易摩擦,各种区域性自由贸易区将大量兴起,实现较小范围内的自由贸易。世界经济复苏将在寻求这种新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得到新的支撑。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同样孕育着新一轮世界新技术革命,而未来世界经济的真正复苏也将取决于新一轮世界新技术革命。如何把握好新一轮世界新技术革命进程,通过创新实现经济复苏,是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与此同时,当前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将产生通过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的强劲需求,并带动全球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重大冲击,但与黄金脱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基础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改变。尽管美元仍是主要世界货币,没有其他货币能够替代,但可能转向多元化格局。在寻求国际货币体系变革过程中,世界经济发展将得到一个更好的环境条件。
  
思想者小传
  周振华 1954年生,浙江上虞人。199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国家人事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社科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组书记,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干事会副总干事、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市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等。 

文章评论
关注我们

快速入口
回到顶部
深圳网站建设